文/季海雁(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1)
如何解決學業困難學生的學業問題,是高校教師面對的重要課題。獨立學院學生的基礎相對偏弱,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理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鑒于學生學業問題,有必要探索心理精準幫扶的具體方式。與此同時,從“云平臺”教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索相關的途徑和方式。
初入校園的學生,容易放松對自己學業的要求,補考概率較高,并造成學業困難現象。針對全部入學的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并對全部學生進行綜合摸底,同時由學生自述個人情況,作為學生摸底的重要依據,幫助教師定位重點關注的學生并記錄在案。教師應當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于存在家庭困難或者變故的學生要加大關注力度,提前了解這部分學生的詳細情況,為教師擬定關注方案奠定基礎。在支持這部分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支持的方式,不要傷害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
指導課程是預防機制的關鍵環節,新生若要快速適應大學生活,指導類課程扮演關鍵的角色。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高校都有針對新生入學的適應性教育機制,但是時間周期較短,學生未必能夠建立系統性的認識。例如入學教育中涵蓋了專業介紹、學生經驗介紹等等,雖然涵蓋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尚未建立基本完整認識,直接接受高年級學生的經驗傳授比較困難。與此同時,諸多高校的學生入學教育機制側重于灌輸和說教,實際教育效果一般。教師之間通過互相交流,共同編制《大學生活指導》課程,并爭取學校領導支持,將其作為學生入學教育的重點課程。在此類課程中,應當確定發展的目標以及思想品德,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學會處理大學生活中的問題,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今后的學習生活,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工作的關鍵在于情感交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只有與學生之間建立細膩的情感聯系,確保學生教育真正觸及本質。學生教育的關鍵在于“思想”和“情感”,只有在學生工作中強調“情感”,才能實現良好的學生教育效果。教師牽頭建立學生教育平臺,注重開辟教育平臺的渠道,確保學生思想教育行之有效。教師是學生工作的主力角色,應當深入到學生群體中,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變化、生活環境和學習的狀況,及時掌握學生面對的困難,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同時承擔著教學任務,應當主動與學生交流心扉,促進雙方之間的情感互動。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自己的知心伙伴,將三尺講臺作為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最佳陣地,逐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教育應當兼顧文化知識傳授與育人的雙重要求,對于學業困難的學生要加大關注力度,讓學業困難的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教師在落實教學任務時,應當用自己的精神感化更多的學生,注重情感交流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獲得更優質的教學成果。
在學業困難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為高等教育貢獻更多的力量。高校學生工作同樣要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出發,確保學生工作真正吻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學生工作的重要立足點之一在于學生滿意度,只有真正讓學生滿意的工作,方可使得學生信服并獲得更好的成果。對于學業困難的學生,在調查學生基本情況的前提下建立心理幫扶檔案,將學業困難學生工作的全部情況記錄在檔案中。換言之,心理幫扶檔案為追溯學生工作過程提供有效的依據。通過學生心理幫扶檔案,真正掌握導致學生學業困難的因素,并擬定配套的學生幫扶計劃。在學生幫扶工作中,要重視幫扶工作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幫扶工作中,不要過于追求結果,幫扶工作的過程同樣十分關鍵。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幫扶工作過程,采用多種幫扶工作模式,確保幫扶工作真正吻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確保幫扶工作真正吻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性格特征,真正保證幫扶工作的實效性。
學業困難的學生某種程度上屬于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這一部分學生的困惑相對集中,具體表現在適應環境、人際交往、學習等多個方面,日常生活中可能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此類學生通常具有的特征包括人際交往不順暢、成績焦慮等,自身承擔了相對明顯的心理負擔。如果對學生心理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可能導致學生的惡性循環,導致學業困難逐步加深。只有盡早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方可精準定位心理困惑。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援助或者輔導,做好學業困難學生的心理干預工作,幫助學生疏解心中的困難并樹立對未來生活學習的自信心,以積極健康的姿態面對以后的學習生活。
當前“云教學”模式在很多院校中廣泛使用,在學校教育模式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也為學校開辟線上教育空間提供了足夠支撐。在“云教學”模式大量應用的背景下,針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也應適應這種形勢,保證學業困難學生幫扶到位。
“云平臺”提供了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間接帶來了更復雜的學業困難成因。通過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分析不難看出,主體性不強、適應性偏弱等問題相對突出。“云平臺”的應用,意味著學生在非傳統課堂環境中的學習時間更多,充分適應當前形勢。由于電腦、手機等設備大量應用在學習過程中,而電腦、手機等設備又承載了很多娛樂的功能,非常考驗學生的自控力。如果學生自控力不足,有可能在游戲、聊天等方面消耗很多時間,直接影響本人的學習進度,造成學業困難。“云平臺”的應用也為學生自主安排時間提供了更多的契機,由于“云平臺”帶來大量可支配的時間,對學生自主安排時間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部分學生在這種環境中表現出相對松懈的心理,不知道該如何安排時間,最終導致本該用在學業中的很多時間被分配到其他領域。對于大一學生來講尤其如此,在尚未完全適應大學學習節奏的前提下,進入到“云平臺”的學習節奏中,更容易出現自覺性不足等情況,影響個人正常的學習。“云平臺”相當于提供了新的學習模式,部分學生對“云平臺”模式的適應性不足,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也不善于應用“云平臺”中的各種資源和工具,導致學習中的問題不斷累積,一步步陷入學業困難的局面。
上述現象揭示了學生在“云平臺”學習環境中的各種問題,與動力、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也為學業困難學生的精準分類提供了依據。在精準劃分學業困難學生的前提下,結合“云平臺”教學的實際特征,擬定配套的幫扶路徑。
精準幫扶的前提在于精準分類,學業困難學生大體分為暫時性、能力性、動力性等多種類型,針對每一種類型的學困生建立不同的措施。對于暫時性的學困生,應當精準定位這部分學生掌握薄弱的知識點,并采用“云輔導答疑”等方式做好幫扶工作。教師可以采用錄播方式,為學業困難學生反復觀看知識內容提供便利條件。學生學習相關內容時,可能存在心理壓力。教師理應做好心理輔導,共同傾聽學生在學習中的呼聲,與學生一同渡過學習中的難關。與此同時,教師要及時定位學生的幫扶需求,確保幫扶行之有效。
對于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教師應當關注到此類學生在“云平臺”中的停留時間,并掌握學生在平臺中調動資源、參與學習的情況。教師應當強化學生在“云平臺”中的學習意識,致力于增強學生與“云平臺”的黏度,激發學生通過“云平臺”從事學習的興趣。這部分學習困難學生的原因集中在動力差、規劃不足等方面,實際上反映出學生對學習前景信心不足的情況。教師應當激發這部分學生的內在動力,與學生一同制定未來學習規劃,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習慣。
對于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的幫扶應當側重于學習方法,在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的前提下,結合教學經驗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與此同時關注到這部分學生在“云平臺”中的學習進度,對于進度偏慢的學生要加強單獨輔導的力度。與此同時,可以邀請在學習中有突出成就或者頗有心得的學生傳授經驗,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動,逐步彌補學生學習能力不足的短板,通過優質學習方法與經驗的傳授,不斷強化能力短板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云平臺”下的學業困難學生幫扶要有“共同體”認識,學生應當足夠主動,勇于面對并解決自己學業中的問題。與此同時,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每天的生活。學生在接受教師針對性幫扶的同時,自己也要學會掌控在“云平臺”中的學習節奏,不要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到沒有意義的事情,做到有效的“自控”,并擬定適合自己的未來學習規劃。教師在幫扶過程中,應當注意到學生在“云平臺”中的行為,幫助學生一起面對“云平臺”學習中的不自覺行為,避免因為線上教學環境引發沉溺網絡的問題。
教師要高度重視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從當前的教學模式環境出發,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盡可能多的探索心理幫扶方式,為學業困難的學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撐,與學生一起面對學習中的難關,解決學生的學業困難,為學生最終獲得優異的成績奠定基礎。教師在落實教學任務的同時應當強化內功,提升個人的心理教育能力,更好地落實學生心理幫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