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楨,曾凌云,魯昆侖
(1.四川輕化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四川 自貢 643000;2.重慶工商學校 重慶 402260)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徑。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如何將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每個專業課老師需要深入實踐和探索的重大課題。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課,是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環境科學專業主干課程,是相關專業有必要學習的選修課程。在整個環境專業的教育中,“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為例,詳細梳理了該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點,闡述了該課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以期為相關專業課程構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教學體系提供一定的思路。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主要內容有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理論問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和技術方法、各環境要素的規劃與管理、公眾參與、綜合決策及決策支持系統。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和認識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從而增強人類環境憂患意識、環境保護責任以及正確的環境倫理和道德觀,學生也能夠利用所學的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理論、內容和技術方法等知識應用于各環境要素的規劃與管理。
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四川輕化工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團隊結合學科專業特點,經過多次探討和總結,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制定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課程思政教學總體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培養既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又能夠忠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合格可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總體目標如下:
(1)掌握環境規劃和管理的基本理論、原理、方法與技術支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
(2)明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實踐和學科發展趨勢及其手段在環境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綜合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全面理解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及制度體系,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使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局觀念,初步具備對特定地區或特定環境要素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能力。形成增強學生的專業志趣和使命感,引導學生主動承擔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義務和責任。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
本章首先概括地介紹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則、基本任務和類型,分析了環境規劃與管理在美國、歐盟及日本等的發展狀況及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歷程、現狀與發展趨勢。這一章節的重點是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其國內外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尤其讓學生比較分析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與國外發展歷程的異同,明確了我國的環境管理制度與國際接軌。如我國和美國一樣都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并且我國有獨創的“三同時”制度。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對這些國內外環境規劃與管理制度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首過往,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明確我國的環境規劃與管理制度是具有顯著優勢的,從而增強學生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激發其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懈奮斗,鼓勵學生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師在專業內容教學中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的本質在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環境保護比作綠水青山,把經濟發展比作金山銀山,二者之間并不是不能調和的完全對立關系,我們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又不能放棄經濟發展來換取生態環境的保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綠水青山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保護了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兩者之間是可以找到一種平衡統一的,即“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正是環境規劃與管理要做的事情,環境規劃與管理就是為了使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對我們自身的活動和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合理的安排,從而實現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目的。同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通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也能夠更好地理解,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可以并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施有效的環境政策,防止環境惡化,使經濟增長有利于環境改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為環境政策的出臺和有效實施提供有利條件。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對自然的所有行為都會最終影響到人類本身,因此人類必須科學地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即遵循自然規律處理人與自然,自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以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破壞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問題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和瓶頸。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特征、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的內涵和特點引導出生態導向的環境規劃管理的原則,這樣,同學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一一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
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展現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內容和技術方法章節的講解中適時地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并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使他們成為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如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講解中引入“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是人類生態智慧的一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傳統文化的解讀將引發學生對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思考。又如老子曾提出“天道”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該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的存在與變化都有其固有的規律,且這些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把遵循自然規律的重要性提到了相當高的位置。莊子在老子天道思想的基礎上繼承、發展和變異,他提出“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又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都是產生于“道”,產生于大自然,大自然才是一切的本源和創造者,并再次強調天人合一的理論,因此人類應該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強化學生的整體生態意識有很大的意義。教育學生要吸取西方工業革命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教訓(結合八大公害事件的案例進行講解),摒棄以“征服自然”為中心的主客二分舊生態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這部分課程內容為第五章至第八章,包括水、大氣、土地資源及生態保護、固體廢物和噪聲的規劃與管理。這部分內容需要引入實際的案例,結合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如在講解完水、大氣、土地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主要內容以后,為學生解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基本特點、規劃實施、落實“水十條”“大氣十條”等的進展情況以及成效等,深化學生對建設“美麗中國”的自信。再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自己所學,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團隊合作為邕江、外秦淮河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制訂規劃,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可以對照分析各國應對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措施和成效,例如為了應對全球變暖,中國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如雙循環策略,制訂了一套總體戰略,提供資源,制訂激勵機制,把一個宏觀目標劃分成若干個具體可操作目標,分別在國家層面及省市級層面完成,不僅動員地方政府,還動員企業和公民社會團體,以及志同道合的國際友人。通過分析我國應對全球變暖的總體戰略、政策等內容,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
為使思政教育效果可評價和可衡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平時考察+考試環節”的評價方式,考試環節主要對專業知識進行考察,平時教學時除了對考勤、作業的評價以外,還可以在創設情景環節設置一些思政教育有關的問題,學生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討論后對問題的解決進行PPT 匯報,教師通過學生對思政教育有關問題的解讀,評價學生的思想觀念、政治方向等,并進行正確的引導。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面對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要求,本文以“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為例,探索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學體系,提出了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和兼顧衡量思政教育效果的評價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專業教育的教學全過程中,實現了價值塑造、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緊密融合,以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效結合。開設該門課程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及其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又提升了學生對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了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