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汪浩遠,高 琴
(武漢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345)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傳統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學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未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019 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課程,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心理統計學”作為心理學本科專業必修課程,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課程一直是心理學專業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難在部分理論和概念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在教學方式上,該課程仍主要采用的是LBL 教學法。這種傳統教學法的優點是能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理論體系,缺點是在應用知識點時不知如何下手,同時缺乏主動性。
PBL 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法。PBL 對于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效果顯著。在當前國際教育領域,PBL 教學法是最具創新性的教學組織方式之一。PBL 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合作式學習及學習條件的“情境化”。
查閱已有文獻發現,PBL 教學法在我國一些院校的課程中已經實施,教學效果比較理想。喬玉玲,郭莉萍(2011)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中引入PBL 教學法,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提高了語言技能。周亞賓,華進,陳彤等(2019)將PBL 教學法引入“經典文獻閱讀”課程,提煉出了文獻檢索教學中的教學要點及重點,教學效果較好,學生的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侯瑞麗,韋麗琴,戈娜等(2020)將混合型PBL 教學法應用于“衛生統計學”課程中,結論是混合型PBL 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有研究表明,PBL 教學法已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的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可借鑒其他相近課程的實踐經驗,在傳統LBL教學法基礎上引入PBL 教學法,以提高“心理統計學”教學質量。
“心理統計學”是應用心理專業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是進行心理學與教育學學習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該課程通過心理統計學原理與方法的講授,具體介紹各種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理論與方法,講練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心理研究能力與素養。“心理統計學”課程在大一下學期開設,該課程的學習效果對后續課程影響很大,學得好如虎添翼,學不好如履薄冰。歷屆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經常存在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不夠等問題。
PBL 教學法教學一共分為五步。首先對學生進行學習分組,成立學習小組。第二歩,設置學習問題,在此環節,教師要基于社會現實及熱點拋出新穎的問題,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三步,開展小組行動,在此環節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積極合作、以共同的解決問題的目標為導向進行自主學習。第四步,呈現合作成果,在此環節,小組成員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充分溝通交流后得到統一的意見或答案,然后指定一名小組成員在班級匯報。第五步,對問題進行反思,在這個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啟發及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復盤整個過程,以找出不足。
“心理統計學”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確定緒論、概率分布、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線性回歸、抽樣原理及方法仍使用傳統的LBL 教學法;統計圖表、集中量數、差異量數、相關關系、方差分析、卡方檢驗這幾章的教學中則引入PBL 教學法。在64 學時中,PBL 教學共安排了18 個課時。
在教學準備階段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分組。在第一堂課上,老師向學生詳細介紹PBL 教學法的產生及發展沿革,讓學生對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有一個預期,并了解后面的課程中應該如何進行學習。然后,教師根據章節內容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進行分組。可采用隨機抽簽分組方式和自主意愿分組。每組人數控制在5 人左右,并設立小組長。教學準備的第二任務則是搜集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思考該如何設置問題,以在相應章節引入PBL教學法。
2.2.1 設置問題情境
如何設置問題是PBL 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要根據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學習儲備、學習水平來合理設置,以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且有一定的巧思。比如在講授統計圖表(第二章)之前,分享統計的樂趣(The Joy of Stats)視頻鏈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問題,根據視頻內對數據表達方式的介紹,各小組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小問題(如各國人口數差異、中國各省份成年男女身高差異),搜集數據,用合適的統計圖表達。比如在集中量數(第三章)之前,設置問題,考察一個公司所有員工的薪資水平,選擇哪一種集中量數最合適?
2.2.2 小組合作行動
小組合作行動是PBL 教學實施中最重要的環節,該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首先,各小組成員需要根據要解決的問題搜集和查閱資料并討論。之后,各小組成員匯總、加工材料。再次,小組成員交換想法,互相補充。最后,經過反復的交流和探討,形成統一的意見并匯報。比如,有一組學生根據統計圖表(第二章)設置的問題,選擇的題目是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不同類型口罩的銷量。小組成員搜集了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全國各地區口罩銷量的數據,并調查了日常口罩囤貨量(以家庭為單位)及使用情況。這個選題就比較貼近現實,在討論的過程中,該組有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如何把不同類別的口罩的數據同時呈現,經過同學的討論和翻閱教材找到了合適的數據表達方式,即使用復合條形圖來呈現。比如,有一組學生根據集中量數(第三章)設置的問題,查找資料,按不同的實際情況,說明了根據公司人員結構和薪資金額差異,有的公司不適合用算數平均數來作為代表值進行描述,而應該用中位數。
2.2.3 評價與反饋
小組合作討論后,小組成員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時間約為15 分鐘。報告結束后,班上同學可以自由討論并提問,報告的成員需對問題作出回應。報告結束后,老師必須進行點評。這個環節非常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比如,在學生報告常態化防疫背景下口罩的供應和使用的調查結果時,班上同學討論熱烈,根據收集的數據發現,口罩囤積和使用量在不同口罩種類、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區有一定差異。問題的設置雖然是不同的數據類型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但是學生通過這個統計手段的小知識點,能根據實際提出有現實性的值得研究的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生受益匪淺。
課程結束后,對“心理統計學”教學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79.4%的學生對目前PBL 和LBL 的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感到滿意,有78%同學對教學效果感到滿意,有85.7%的學生認為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效果較好。大部分學生肯定和認可PBL 教學法。但“心理統計學”教學仍存在問題,多數學生反映的問題是:“提前準備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自己學習自覺性欠缺”“課堂呈現時間不夠充足”等。總的來說,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
教學資源不充分。傳統的教材并不完全適用于PBL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備課時精心準備與設計,對傳統教材內容進行補充。
教師需要轉變角色。“心理統計學”這門課本身相對枯燥,有些概念相對抽象難懂,少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比較弱。作為老師就需要轉變身份,要從傳統的課堂主導者轉變成為引導者,并及時對教學進行反思。
PBL 教學學時可以適當增加。目前引入PBL 教學的課時僅有18 課時,約占總課時的28.1%。在以后的教學改革中,可以嘗試增加一定的PBL 學時,這樣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呈現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
總而言之,在“心理統計學”課程的教學中,探索性地在相關章節引入PBL教學法是有益的嘗試,有一定的的應用價值,亦是對傳統講授式教學的補充。PBL 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應用仍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