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冠杰,趙小敏,龔 霞,鄭詩樟,張 嵚
(1.江西農業大學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繼承、豐富、發展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工作是培根鑄魂的有效措施,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更應該牢牢掌握。“新農科”建設的核心是要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以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充分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具有知農、愛農、學農家國情懷的農業人才,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土壤和肥料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對作物生產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肥料學是農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依據土壤特性,通過植物營養基本原理,合理利用肥料等生產資料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自江西農業大學建校開始,土壤肥料學課程一直是農學類專業本、專科學生的主要專業基礎課,該課程針對學校農學、植保、園藝、園林、農教、種科、茶學、農藝等多專業開設。內容主要涉及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和肥料學,各部分內容均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傳統學習過程中,土壤肥料學課程注重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缺乏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甚至有厭學情緒。鑒于以上情況,梳理原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和肥料學三部分課程內容,凝練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入每一部分教學內容中,對該門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期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為我國農業發展培養具有大國“三農”情懷的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實用技能型等緊缺農林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要實現我國教育強國、教育大國的戰略任務,關鍵就是要在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專業課程更應該承擔起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高校教師身兼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自己更要明道、信道,而后才能傳道。因此,高校教師要堅定立場,用黨的理論和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也只有如此,高校教師才有能力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識。調查研究表明,學生與專業課教師接觸和學習的時間更多,因此,專業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專業教師需認清思政職責,高校教師的首要責任是育人,需將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理念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因此,專業課教師身為“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力量,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為改變專業課程思政意識薄弱的問題,采取以下措施以增加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
集中教研室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專業教師,組建土壤肥料學教學團隊,發揮團隊在課程思政中的目標導向性、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和控制功能。團隊內部定期組織學習、研討,開展公開課,對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進行剖析。共同探究思政內容在每一堂課程中融入的時間、方式等細節,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法和實施措施。在提升教師思政能力的過程中,發揮黨員教師在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先鋒模范和引領作用。重點關注團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厚植專業情懷。努力建成一支思政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科研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最終使專業教師隊伍具備培養有格局、有高度,德才兼備的農業領域人才的能力。
江西農業大學辦學歷史悠久,以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而聞名全國。學校秉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辦學理念。目前,學校自上而下已經形成課程思政的浪潮,思政學習氛圍濃厚。學校緊跟時代步伐,以“請進來”的形式定期組織專家講座,指導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的方式;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選派教師參加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會議和培訓,走訪農林兄弟院校,學習并借鑒其課程思政的方法和模式,拓展教師的思政視野。
土壤肥料學教學團隊內部采取集中培訓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團隊成員利用閑暇時間,碎片化時間,借助各種手段和途徑、關注時政,多渠道獲取課程思政信息。通過APP、公眾號如學習強國、高校教師服務工作室、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聯盟等汲取最新的思政內容和元素,結合土壤改良及修復、土壤家、環境與健康觀察、土壤觀察等公眾號關注學科前沿,將思政元素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
鼓勵教師參加校內外的課程思政主題教學比賽,通過院賽、校賽、省賽層層選拔,在比賽中發現短板和不足,扎實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在比賽中的過程中,選拔課程思政優秀教師,通過開設講座,宣傳思政經驗,推廣優秀做法。綜合多種手段,增強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提升其思政水平和能力。
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專業課教師是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此,專業教師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質和專業素養,可以達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個好的教師一定是熟知自己所講授領域的知識,掌握該領域的發展前沿和動態,是本領域的大先生。教師在傳承知識的過程中,自身就起到很好的思政作用,不乏各個領域的人才因為老師對知識的精準把握和儒雅的談吐而決心致力于某一領域。教師在施教的道路上,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才能夠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因此要做好一門課程的思政工作,教師一定要熟悉本領域的知識。教師必須始終處于學習的狀態,站在時代發展前沿,不斷積累儲備知識。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獨特人格魅力,這是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首要條件。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入,需要專業教師的引領和把握,只有將課程的內容如鹽在水般融入,使思政內容既具有外在的形,又具有內在的魂,實現形神的高度統一,才能收到最好的課程思政效果。任教土壤肥料學課程的教師,既要熟知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和肥料學專業知識,也要熟知這些專業知識的形成過程;既能精準把握各部分知識,也能使各部分知識有機融合;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既要讓大家感受到我國在農業發展中取得的偉大進步和發展,也要正視目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盲目自大,讓大國三農情懷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發揮好教師在任教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為了讓思政很好地融入土壤肥料學課程內容,教研室團隊梳理課程內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同時突出江西紅色文化特色,凝練出以下思政元素。
在緒論中講授我國土壤肥料科學的發展歷程時,按時間的發展順序,采用案例法植入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案例。從中國勞動人民5000 年的農耕文明史,到中華人民共和國70 余年的農業農村發展歷程,既有脫貧攻堅故事,也有中國對世界農業發展的貢獻,既有糧食安全到綠色發展,又有填飽肚子到營養與健康,中國的三農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農業是民之根本,國之根基。中國人民有能力、有足夠的智慧,可以在這片土地上養活中國人,還能夠養活得非常好,非常健康。這部分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厚植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
在講授土壤的理化性質及土壤肥力時,可以以江西土壤為例,江西是中國紅色革命的起始地,也是孕育紅色文化的搖籃。江西的紅壤以“酸、黏、板、瘦”而被人熟知。《十送紅軍》《映山紅》《紅米飯南瓜湯》都是發生在這片紅土地上的革命故事,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在生產力低和物資匱乏的年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軍民一家親的場景如同再現。也真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仍然努力追求真理、勇于斗爭、不怕苦不怕累的可歌可敬的決心和精神,這種精神在農業領域仍然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在講授農田土壤培肥與利用改良時,可結合我國以及江西省內土壤退化和污染現狀,針對江西省特有的土壤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引起學生對土壤問題的重視,重點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用地養地的遠見卓識,如江西紅壤區土壤酸化、貴溪冶煉廠帶來的土壤污染以及稀土尾礦區的復墾等問題。激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土壤中切實存在問題的決心和勇氣。結合我國當今的智慧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監測、輪作休耕等耕地保護措施進行講解,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不能“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路”,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講述植物營養原理時要改變大家傳統的施肥觀念“糞大水勤,不用問人”,要依據植物的營養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方法。肥料部分的講授,闡述我國肥料生產研發的歷程,結合所學單質、復混、緩釋肥料、微生物菌劑以及新型肥料,正確認識肥料的施用問題,肥料的施用既帶來了糧食產量的飛速增長,也因過量施用肥料帶來了環境問題。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肥料施用問題,要依據肥料的特性合理施用,不能因噎廢食。
很多學生對學農沒興趣,對農資專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而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所知甚少。如何將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辦學理念貫穿整門課程之中成為該門課程思政內容的重中之重。在課堂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
實施課程教學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成長規律及心理特征,做到思政內容能不失時機地和專業知識內容進行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農學專業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深切感受國家農業實力的增強,帶給我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