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秋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據此,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麒麟幼兒園在近三年的課程游戲化資源建設中,充分利用幼兒園周邊的張謇文化、麒麟紅木、樂寶集市、自然環境、民俗民風以及傳統文化等資源,讓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與地域資源融為一體,有效開發本土課程資源,將資源建設成為園所的研修重點。
“課程審議”是幼兒園不斷完善和發展園本課程的有效手段,我園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審議”是主旋律。
2019年起,我園根據資源的性質羅列周邊資源,通過教師的無數次“審議”、與孩子對話,采用調查問卷、列表方式,梳理幼兒園附近的機構、基地等社區資源,采用繪制直觀資源地圖的方式進行記錄。
園所挖掘室內空間,改造資源室,利用大廳和班級門前設立資源箱,根據環境建設、課程開展的需要發動家長收集自然與廢舊物品等,形成隱形的班級資源庫,并且在班級資源箱使用時,通過研究,形成實施“資源箱”利用三步驟。
第一步:資源收集時思考三個問題,請孩子交流:收集的資源有什么特點?收集到的資源適合放哪個區?收集的資源大概可以怎么玩?目的是讓孩子帶著對資源的探索了解和利用參與到資源收集中來。
第二步:建立穩定的資源收集和利用的基本路徑。方法是從介紹到清洗到擺放到標簽到使用到過程管理交還給孩子。
第三步:經常和幼兒進行溝通:帶來的資源可以怎么玩?班級游戲推進和課程發展,還需要什么資源?一種是孩子隨便帶來的,另一種是根據班級游戲的推進,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資源收集。
(1)用作幼兒學習與游戲的材料。
(2)作為幼兒區域游戲的“游戲場”。
(3)作為幼兒學習內容的實踐地。
三個階段的調查、梳理和完善,轉變了教師的課程觀,樹立“教材是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課程資源觀,提高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及資源調查、收集、分類的能力。
我們的問題:
1. 課程資源分類的概念不清,層次不明。
2. 資源利用較為淺顯,教師課程資源利用開發意識薄弱,幼兒參與深度不夠。
3. 課程資源收集整理不夠科學、系統。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我們不斷地進行系統的挖掘和梳理。
我園建立了“園長——行政——年級組長——班級教師”層級管理體系。統籌管理,明確分工,進行課程資源的發掘、收集、優化和具體管理。
為更細化課程資源內容,在以幼兒園為中心,三公里左右直徑范圍內開展各類資源的調查和收集,繪制出資源地圖,直觀形象地標示出教師可以利用資源的自然空間資源、人力資源、配套的物質資源或數字資源。
1. 截取地圖,實地勘察
從百度或高德地圖、當地規劃部門地形圖中截取以幼兒園為中心而拓展開的地圖,獲取資源名稱。課程資源組教師分組分工進行資源的調查,將有課程價值的資源進行登記、拍照整理。教師帶著幼兒進行實地勘察,關注幼兒與資源的互動。
2. 高效利用,實現共享
幼兒搜集到的資源種類、內容多,為分類帶來了一定困難。園所首先盤點園內資源;其次盤點園外資源,將對園外資源的盤點與設立形成一個范圍,不用借助交通工具就能帶著孩子們去參觀體驗;最后,梳理歸納資源,形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等,讓資源分類更清晰,地圖內資源內容更具體、完整。
3. 教研跟進,盤點資源
幼兒園暢通“資源地圖”傳遞通道,班級隨著課程的進行,提取資源信息,讓幼兒園“課程資源地圖”更加班本化。
對孩子們來說,教室是最熟悉的地方,在我們的教室里都有哪些區域呢?教師和孩子們共同創設了閱讀區、科學區、益智區、美工區、建構區、自然角……分布在活動室的不同位置。這么多區域,如何設置才最合適呢?
通過對各種麟木資源的搜集,九個班級都有自己的麟木特色項目,每個班級的麟木游戲區至少六至七個,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幼兒探究興趣、活動情況等,與幼兒共同規劃、設計、決策游戲主題和游戲進程,由此產生九個班級的麟木游戲館。
如果說一次成功的活動只是成為一種定格,那它的美好就如曇花一現,最終還會凋謝。我們也深知,要用好這些資源,必須要進行思考、研討,所以我們又組織教師談收獲、談思考進行“復盤”。
我們圍繞關注的問題,開展了“頭腦風暴”式的教育研討——歸整適合開展主題活動的課程資源,即以某一種資源為“切入點”,拓展其可延伸的相關活動有哪些?交流中,我們按照“不同空間”進行分類,引導教師談一談這項教育資源分別在一日生活的哪些活動環節具有教育意義,幼兒從中可以獲得哪些教育經驗。
我們的收獲:拓寬資源到課程的思路、找到資源到活動的路徑、提升園本課程的發展空間、架構家園合作的橋梁、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愿望。
我們的思考:社會資源要怎樣篩選和優化?社會資源如何形成一個脈絡?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如何做深?社會與幼兒園教育合力如何達成?教師對資源引發的活動開發能力如何提高?
我們又對園內資源建設進行深入的評估和邀請專家現場做指導。
課程資源的意義在于:首先,可以實現從教材到生活的轉變。其次,可以實現從靜聽到體驗的轉變。最后,可以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這段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從園內外的不同空間,讓教師去尋找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如:室內外的游戲區、園內種植區、各種花草樹木、園外的紅木加工廠、加油站、大棚種植基地等地域資源都被老師們找到了其潛在的教育價值。重點對幼兒園戶外活動區“樂種園”“麟木工坊”“麟家小院”等進行了改造,使園本化課程實施更具廣度和深度。
我們以年級組為單位,審議課程計劃時,著重審議課程實施中資源的運用,鼓勵班級有序挖掘,打通學科壁壘,以主題活動的模式展開串聯,設計系列活動,有效采用集體教學、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家園聯合活動等形式,親生活、重操作。
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教師對課程目標、課程資源進行選擇、組合、改造和創造性地加工。課程資源是多層次的,落實到班級必須個性化利用,教師結合班級及幼兒情況在課程目標指導下因地制宜地以班級為基點開發課程資源,資源開發的原則是“幼兒為主”。
以幼兒的興趣為“點”:如小班《樹》課程,幼兒對園內樹的種類、植物造型等產生興趣,教師引導幼兒搜集關于樹種植的資料,帶領幼兒去實地參觀花木師傅的工作過程,支持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將觀察到的過程進行記錄,以幼兒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對本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整合周邊資源生發“樹”活動。
以探究的問題為“線”:在課程開展中,教師結合幼兒問題,鼓勵幼兒以多種形式開展探究,形成新線索,以此支持班級生成課程的不斷延展。如大班《大棚的秘密》課程中,家長和幼兒一起搜集大棚蔬菜種植的資料,和同伴規劃路線設計參觀記錄表……就這樣,由對問題關注生發出若干個探究活動,不斷追隨孩子們的問題,形成連續的主題活動。
以資源的整合為“面”:幼兒各領域的經驗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整體,所以教師活用資源時,也要注重對資源的整合。如中班課程《一朵棉花的故事》中,教師利用周邊現有資源棉花,從環境和材料上入手,將更多相通的資源整合起來,促使幼兒能觸類旁通,支持他們逐漸建立相對完整的認知和經驗體系。通過這樣的融合,幼兒的認知與經驗就會逐漸從“線”到“面”發展起來。
以幼兒發展為中心:資源的挖掘,課程的開展應以幼兒的成長為目的,應致力于幫助幼兒獲得有益于成長的經驗。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么,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獲得經驗的深化和拓展是課程應關注的核心。我園在課程資源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傾聽、觀察、記錄,分析幼兒的語言、動作、情緒情感、同伴交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根據幼兒興趣和需要的改變做出適當的調整,不斷優化課程,從而促進幼兒經驗的不斷增加。在小班《我可愛的雞》、中班《春知“木”》的課程后,我們梳理出孩子以下的相關經驗。
我們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課程觀得以改變,了解了課程資源的內涵,種類和性質以及分析和探索課程資源對實現教育目標的價值,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
走出去:(參觀)通過參觀、探究社區的“草莓大棚”“養雞場”“稻田”等引發幼兒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經驗或豐富、或重構、或得以提升,促進幼兒利用已有的經驗主動與新經驗發生聯系,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體驗)讓幼兒走出幼兒園,了解社區的風俗禮儀、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工協作、交往技巧。
請進來:適當擴大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積極邀請民間藝人、家長、社區人士幫助幼兒教師進行課程資源開發,以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
教師再一次對園內和園外的資源進行了梳理,學習《綱要》《指南》等文件精神,幫助理清思路,確立了我園資源地圖的繪制方式。對現有的電子資源進行配套鏈接,便于教師后續的資源利用。
將“課程資源地圖”投放網站、QQ群等,便于教師及時了解。隨著班級各類資源的不斷融入,對資源種類、照片、所在位置、可能引發的活動,指向的幼兒關鍵經驗,都做出了系統梳理,合并了同一類別資源,“地圖”不斷更新。
“課程資源地圖”的使用遵循“園——組——班”等不同層級為單位,力求園內各個班級統籌兼顧、有效使用。
建立“課程資源中心”,其中包括課程資源室及課程資源共享平臺。課程資源室管理者負責搜集課程資源,將課程資源按照區域活動材料、主題活動材料等進行分類,并標注。資源共享平臺管理者負責對上傳的課程資源將照片、文檔等根據課程的實施框架進行分類保存,完善幼兒園課程資源的篩選、優化和整合工作,方便教師隨時獲取相關信息。
從電子資源地圖到孩子的資源地圖。一次次的教研,使資源地圖建設取得了現實的成效。構建了戶外麟木游戲、麟木專用室游戲、班級麟木游戲以及半開放游戲等四大板塊的本土資源游戲。
結合木藝文化,打造三個特色活動室創刻坊、璽顏軒、樂匠館,孩子們用喜歡的游戲方式體驗紅木小作坊的樂生活;玩轉足夠精彩,孩子們借形想象設計、足球走秀,在藝術游戲中體驗足球和木藝的多種玩法。繪聲繪影角色體驗長廊,這里有手偶劇場、皮影、攝影角等繪本角色的演繹。啟智樂園、麟木建構、“棋”開得勝,這些長廊、專用室游戲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巧妙利用幼兒園樓梯底下開設“書海拾貝”游戲區,放置小沙發、小抱枕、毛絨玩具或坐墊等。讓孩子在游戲之余借助繪本擴充知識;“轉角遇見你”這么詩意的游戲區,在小小的空間里也有友誼的見證;“幸福之家”游戲,創設相關的角色內容,提供各種娃娃家的設施,讓孩子們習得的生活經驗在游戲里呈現。這些游戲區合理利用了幼兒園半開放空間、樓梯轉角。
骨牌神韻、簽簽世界、靈動七巧,小班幼兒在游戲里感受生活中木材料的無窮奧秘;木屑貼畫、根須暢想、玩轉樹枝,中班幼兒自主探索,解密神奇的大自然;趣味小棒、木樁趣事、編玩編樂,大班幼兒創造出多彩的藝術世界。師幼結合本土麟木特色,把木藝活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動感地帶為孩子們提供跑道、起伏路面、橋(獨木橋、蕩橋、木板橋等)、山坡、山洞、攀爬架、竹梯、輪胎、足球、軍帽、玩具手槍、標志桿等大小型游戲材料;滿足各年齡段孩子的跑、跳、鉆爬等運動需求;綠茵球場揮灑著運動員們的汗水,特種部隊活脫脫練就了一群訓練有素的小戰士,野戰基地更是釋放了孩子的運動體能。
小院時光增加現代園林設計元素,設置景觀帶,假山流水,樹木花草,蓋一座小木屋供孩子們休憩。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探索自然生態、培養科學素質的環境,更是集美觀性、豐富性、完整性、安全性、休閑性為一體的自然樂園。
水上天地、趣味沙水為孩子們提供了沙池、水池、鏟子、漏斗、水槍、雨衣、雨鞋、盆盆罐罐等,探索感知沙輕、細小、容易塑造的特性。通過玩水小實驗感知水的浮力、壓力以及水的特性等。
創意涂鴉利用搜集的本土化廢舊木墩、木塊、木材邊角料進行組合,創意涂鴉、自制畫架展架、搭建透明涂鴉簾,讓繪畫游戲中也離不開木元素的融入。從多樣的游戲中讓幼兒感受木帶來的快樂。
麟街印象是常樂柳西半街的縮影,裊裊山歌、濃濃酒香、徐徐微風,民俗文化再現、經典游戲共玩、美味點心共享,可不是對本土資源最大化地利用嗎?
“養殖區”的重新圍合改造;“小木屋”講述著“一朵棉花的故事”,擺出紡車搖一段棉線,織布機上織一塊花布,扎起棉布印染成喜歡的樣子;“麟里人家”圍著灶臺炒花生蠶豆。這里,讓幼兒游戲有了濃濃的農家氣息。
弘謇書院演變成“麟”之秀·小劇場,小演員們演繹著他們的故事;“麟木工坊”生發成“麟”之味·點心鋪、“麟”之夢·木藝館、“麟”之源·雜貨店,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游戲的愿望。
來自爸爸媽媽的童年游戲:滾鐵環、抽陀螺、紙拍子、跳房子等,游戲過程中再配合相關的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等,讓孩子樂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孩子們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再現人際交往,這樣的角色游戲已成為孩子們不可或缺的經驗積累。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將生活作為教育的資源庫才會使得教育不狹隘,才會廣闊有生機。
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幼兒園資源無處不在。借力課程游戲化建設與區域課改的智慧,我們麒幼人,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思悟,用愛和期待,呵護每一位幼兒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