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琴
現代社會發展決定了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未來人才的必備能力,小學語文新課標更是著重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推進其傾聽、表達、交流的發展,教師要構建有效“氛圍”,讓課堂“活”起來,讓每個學生“敢說”“樂說”“會說”“勤說”,以促進智力和思維發展,為學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達到構建出高效小學語文語言課堂的目的。
語言交際具有思維及時、時間實發、情境特定以及能力綜合等特性。語言交際即人們運用口語接收對方信息,并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傳遞給對方的一個活動過程。從能力層面來看,受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認知等影響,其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主要放在語言交際上,從根本上來說,語言能力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明確提出,應注重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諧的語言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第一,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是一門語言綜合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能有效促進其語言思維和語言理解能力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走向對語文知識的更深度學習中去,使其吸收更多的語文綜合知識,習得更多自主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語文素養。
第二,提高學生社會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不僅是學生未來走向社會必備的,也是學生完善性格的重要體現,學生能從容順暢地與他人交流,與其良好的性格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應加大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將內心思維、想法通過口語表達出來,并達到條理清晰、語言順暢的狀態。在日積月累中,能有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性格,促進其良好社會屬性發展。最終,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場合,也可以從容自信地交流,從而為其未來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伴隨著小學語文新課改的推進,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大多數學校在語文課堂上都在加大開展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發現了諸多實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盡管新課標一再強調口語表達的重要性,但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考試成績在學校和家長的心中還占據著重要位置。雖然大多數教師都明白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大環境影響下,對培養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理念更新不足,導致口語交際技能訓練的邊緣化。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重視“讀”、輕視“說”的現象依舊存在,大大影響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目前大多數語文語言課堂還是以傳統教學課堂為主,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位置,“灌輸式”單一教學模式貫穿其中,導致學生課堂中處于被動接受教師講授內容的狀態,整體的課堂就顯得枯燥無趣。而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則對教學形式有著一定的要求,如:輕松、活躍,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敢于說、樂于說。現有教學模式與這一要求背道而馳,自然教學效能大打折扣,學生的口語表達熱情無法被激活,長此以往自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是人們生活中必備的一項社會能力,從其社會屬性來看,就需要從實踐運用入手,只有讓學生具備自主運用口語交際能力,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社會發展。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此時期正是他們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更需要教師重視指導他們進行這些能力的實踐運用。但是,從目前的小學語文語言課堂來看,大多數教師難以從創新層面去突破課堂的禁錮,他們只是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放在了“學習任務”這一認知里面,較少從社會屬性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學習情境,進行真實的口語交際技巧訓練。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的口語交際學習僅僅只是浮于表面,當其走到現實場合靈活應用時,便常常發生“說不出口、說不到位”的現象,自然語言實踐運用能力得不到更高層次的發展。
課堂教學仍然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學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高效的語言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趣味性,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語言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講究一些方法和策略,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其教學中應注重的。而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語言較為單調乏味,無法激起學生對語言訓練的興趣。為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都有說話的內容,都有說的興趣,在小學語文語言課堂中,教師要構建新的思路、新的課堂模式,善于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創設趣味情境,引導學生置身其中,并產生內心共鳴,從而更好地感受學習內容,激發對相關問題的探討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樂說”表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圖文、視頻構建教學情境,刺激學生視、聽感官,揭開西沙神秘的面紗,促成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比如,巧用圖片完成拼圖游戲,以幫助學生發現西沙美景的特點,領略西沙群島的海底生物、漂亮貝殼、有趣的海龜、奇珍鳥類……通過拼圖游戲及視頻的視、聽、語言描述,學生接收知識,啟發思考,推進表達。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大家都去過哪些景色優美的地方?能不能簡單說一說你在旅行過程中見過的最美景色?很快學生的表達興致就被調動起來,有的學生說我去登山見過云海,感覺像仙境一樣;有的學生說我跟父母去錢塘江觀潮,就像千軍萬馬奔過來一樣……學生在自信、快樂的表達中有效地感知了美的形象,產生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而教師還可以繼續為學生制造討論機會,讓學生可以熱情地參與到話題探討中,從而強化該課教學效益,推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又如,在學習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交流情境:你在暑假中都到過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小學生正處在好玩的時期,大家的興致都非常高,想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不一樣的暑假生活,如有的學生闡述了一家人一起旅游的體驗與發生的一些事情;有的學生參加了特長生才藝比賽,收獲了名次;有的學生學會了種花……課堂呈現出一派濃濃的交流表達氣氛。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大量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內容,如:四大名著、經典小說等。這些內容都能根據實際的語言教學需要來適當改編成課本劇故事內容,通過設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臺詞、動作和表情的角色互動扮演,來鼓勵學生敢演敢說,鍛煉其表達自信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深挖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將其變成學生最好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扮演角色的方式,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口語對話練習,讓學生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自信表達、快樂交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最能反映兩人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活動,它們也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最好材料。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多讀,理解課文,然后挖掘教材中說話的要素,引導學生讀中學說。接著,創設特定的課堂情境,帶領學生進入課文中的人物角色扮演互動中去。教師讓學生自由扮演文中人物,有的是諸葛亮,有的是周瑜,還有的是曹操,來表演一段經典對話內容。最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來回答扮演的那時你在想什么?又在干什么?你能告訴大家嗎?有的學生說,我是曹操我性格多疑,導致我上了諸葛亮的當,失策失策,后悔不已;有的學生說,我是周瑜看到諸葛亮這么能干,“老天爺,既生瑜,何生亮!”,我得想個好辦法來為難他,殺殺他的銳氣。別人老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可今天卻一步步落入我的圈套……
培根曾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只有通過大量閱讀表達訓練積累,才能讓學生掌握規范化的語言,增強對語言的情感認知,了解不同語言表達方式的特點,從而在學習與生活當中加以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思考時間,鼓勵學生以默讀、朗讀等多種形式,邊閱讀邊思考以明確文章思路,掌握表達的技巧,養成表達的好習慣。同時,教師要及時做好鼓勵和評價,讓學生體驗到表達的快樂,能主動表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增進學生表達的信心。
例如,進行口語交際《同讀一本書》學習時,教師可以以班級讀書會的形式,圍繞《湯姆·索亞歷險記》交流讀書心得和收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在湯姆這些冒險的經歷中,你覺得最驚險的是什么?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書,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等話題,來讓學生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表達中,說出自己的讀書心得與感受。不難看出,閱讀往往能喚起讀者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通過不斷激發學生讀后感的表達,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說—悟的良好閱讀思考表達習慣。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日常的朗讀訓練,整理好教材中的語言訓練篇目,設計朗讀或背誦計劃,讓學生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掌握不同場合口語交際的不同語氣、語態、語速等,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只有不斷讓學生“勤說”,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與此同時,日常學習中,教師還要堅持榜樣原則,在語言訓練當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言傳身教增強學生的語言素養。如:聲情并茂,通過充沛的情感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從而激發其情感共鳴,增強語言運用的靈活性。再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海底世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有關海底動物及地貌特點介紹的紀錄片,在課前導學中播放出來。隨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海底世界的了解情況:有的學生說自己經常跟父母去海洋館,見到過許多海底小動物;有的學生說自己家里有養珊瑚還有小魚,就連魚缸中的水都是海水,也算見識過海底的小動物;有的學生說自己閱讀過講解海底神秘世界的相關書籍,知道深海底除了魚蝦貝殼等生物外,也與陸地一樣有著不一樣的地形地貌……教師在利用問題啟發學生自主發言后,營造出一個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想說且敢說。隨后,教師帶領學生一同閱讀課文內容,在品讀賞析結束后,教師則向學生再次提出問題,通過我們的學習了解了作者眼中的海底世界,那么同學們有沒有幻想過海底世界還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說自己認為海底世界中一定存在著美人魚;有的學生很肯定地說,海底世界中一定有觸礁翻沉的大海,那里面還藏著寶藏;有的學生說海底世界中一定有通向神秘世界的大門……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展開了大膽的想象。這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強化學生的讀寫能力,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一次微創作,以“我的奇幻海底探險”為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講述自己在海底探險中的奇特旅行經歷,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文字表述相結合,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升。
一個高效的語言課堂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實踐與合作交流,只有讓學生在“會說”“能說”中自信地表達,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新課改更是提出,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自主討論語言課堂氛圍,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形成積極的探討模式。因此,教師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積極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達到口語表達能力練習目的。同時,也要積極開展實踐,去鍛煉學生的真實語言運用表達能力。
例如,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春游去哪兒玩》口語交際學習時,教學重點是讓感受春天的美,熱愛大自然,并能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來設計出可行性的春游計劃,向全體同學推薦,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合作設計春游計劃,讓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而且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討論中,也讓學生養成說話時態度自然大方、聲音洪亮的習慣,以及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好習慣。
此外,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還應激起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興趣及能力,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進行實質性的口語交際運用。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琥珀》時,教師可以進行家校聯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進行自然科學館參觀實踐活動,去觀看真實的琥珀,增長知識,積累素材。教師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琥珀”分享給大家,交流知識與看法,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鍛煉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寫作積累了很好的素材。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黃金時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從四個“說”教學策略出發,讓每個學生“敢說”“樂說”“會說”“勤說”,能言善辯,成為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