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琳
在常規(guī)的體育課堂中,教師只會通過對學生學情大致情況進行備課,在“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只有一個籠統(tǒng)、模糊的認識,而對一小部分來說,體育教師提前預設的環(huán)節(jié)和目標并不適合他們,這些孩子就變成了或漸漸成了體育課堂中的“邊緣人”。他們的特質大多為運動能力不強,自主控制力較差,以及沒有較強的意志力,難以持續(xù)、堅持以達到預設目標,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不高。而個性化體育則尊重學生的能力,通過自主或合作探索,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而不是教師“一刀切”式的練習手段。通過適合的練習難度,讓學生少一些吃力感,練習參與度高,從而產生對體育運動的內驅力。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學習壓力以及運動場地缺失的大環(huán)境下,對體育運動產生了想?yún)⑴c又找不到切入點的境況,他們“心動”但沒有行動,對運動的感受停留在了“累”“苦”“疲勞”上,對運動的各種樂趣沒有體驗感,對運動的方法沒有探索欲。在課堂中,這些學生就表現(xiàn)出了“邊緣化”,難以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練習中。
在體育運動中,無論是最簡單的跑、跳、投,還是難度技巧較大的體操、球類等運動,在技術之前、之內、之外都有著一個更為重要的關鍵點——體能,對學生來說,體育課既是釋放天性的時機,也是學習身體練習的時機。現(xiàn)在的孩子豐富的文化課程占據(jù)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運動場地的缺失,小區(qū)或者社區(qū)的活動場地不足以提供常規(guī)的運動場地,久坐、少動成為他們一天之內的常態(tài),也就造成了身體的練習時間少,體力發(fā)展低下。雖然很多父母已經(jīng)轉變了對體育的傳統(tǒng)認知,意識到孩子的身體素質發(fā)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并在課外時間給孩子報名參加各類運動興趣班,但是由于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運動水平高低不齊,教練對課程的安排也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并沒有做到針對性練習,也只是隨大流式地做到動起來,對學生興趣培養(yǎng)以及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內驅力不足,運動感受大都是完成就好,并不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到掌握體育技能或者是好的體能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導向。在體育課堂中,系統(tǒng)的熱身、學習技能、拉伸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40分鐘的實踐課程,在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盡管在課堂中會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盡量做到“分層”制定不同的課程目標,但是大體上還是以推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主,那么少部分學生的體力跟不上,完成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練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練,在課堂中勉強達到教師制定的目標,對運動的感受就只有累和苦,接著對體育課也逐漸失去耐心甚至是消極應對,乃至后續(xù)的課堂中不愿意參與學練,游離于課堂邊緣。
在備課時,教師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或者是老師認為的學生的狀態(tài),對各自班級中出現(xiàn)的情況做不到細致觀察,或者說在進行備課時選擇性地朝著自己預設好的方向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不積極,那就穿插各類有趣的教學方式想辦法調動學生興趣,而調動的方式也僅是老師的意向與安排,但總有一部分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是“情境”的設置或者游戲的穿插,而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小部分學生的訴求。這部分孩子對枯燥的機械訓練不感興趣,對各類教學方法提不起勁,歸根結底是教師在課堂設計時對這類學生關注較少,甚至是對其能力的預估太低,并沒有根據(jù)學生的真實訴求來進行設計。所以對教學的預設過少,也就造成了這部分孩子沒有內驅力,只有鼓勵和對比讓他們倍感壓力,對自身能力的判斷也逐漸降低,從而失去信心并產生課堂中積極學練是否有用、我是不是就是比別人差等想法。他們沒有興趣參加老師強加于自身的學練,顧及自己的面子不愿意挑戰(zhàn)嘗試,因為怕出丑、被嘲笑等而拒絕練習,在群體中稍顯不合群,逐漸被“邊緣化”。
在體育課堂中一般的目標設計主要是熟練掌握和基本掌握課堂學習內容,體現(xiàn)在孩子們對體育的認知只停留在了好玩、放松等心理狀態(tài)上,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對各項身體運動方法發(fā)展還缺少自主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解決問題和難點,但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依舊缺乏。只要完成課堂上的學習任務即可,對課間以及課后的運動方式學生少有變通,一味按照教師的要求而不能自行變通。部分好的學生在與其他學生交流探索時,也不能靈活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點對他人的技能掌握進行判斷,而掌握不全面的學生也沒有能力對自己的運動方法做出調整。大部分孩子在課間活動時運動項目單一,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沒有創(chuàng)新和應變,相互交往時討論點較分散,對身體鍛煉的方式僅僅通過課堂包括課外興趣班提供的練習方法,在課后練習時不能做到根據(jù)自身掌握情況進行練習方法的改變,這些又會體現(xiàn)在課后不知道如何鍛煉,就出現(xiàn)了“心動”不會行動的尷尬境況,本來躊躇滿志的運動熱情漸漸被現(xiàn)實中的問題澆滅,而不是以積極堅定的意志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缺乏自主鍛煉的意識,是對體育運動缺少興趣,無論是運動場地的局限還是運動時間的缺失都不是關鍵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學生不愿意。內驅力低則是問題的關鍵,觀察、了解、分析這些邊緣學生的情況并進行大致的分類,對解決運動參與的問題有幫助。
這部分學生有的是因為自身素質的弱勢,認為自己四肢不協(xié)調或承受負荷能力差,從而自愿淪落到邊緣境界;有的是因為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不端正將學業(yè)置身事外、自得其樂,獨自享受邊緣的狀態(tài);還有的學生因為自身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因此跟老師互動很少,在體育活動中始終停留在自己的小空間。在課堂中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類“邊緣學生”的狀態(tài),無論是不自信或者不認真,他們大部分的課堂表現(xiàn)均為不能通過認真觀察而看起來注意力不集中,他們的問題主要在于,對體育課堂的漠不關心,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沒有對體育課的熱情。無論是好玩的游戲還是緊張的競賽,都很難打動他們,從一開始主動參與,到后續(xù)的鼓勵參與,都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給予非常多的關注和提示。
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下被迫走向邊緣境界的群體,他們內心盡力擺脫“邊緣人”的處境,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參加討論,努力去融入課堂與人群當中,但可能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卻一直被忽視或排斥,最后逐漸成為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此類學生在中高年級出現(xiàn)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很容易因為他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類學生往往比較內向,課堂中的表現(xiàn)也比較安靜乖巧,對課堂安排和練習也會積極參與,但是在游戲和競賽環(huán)節(jié)容易受他人影響,合作練習時也會比較拘謹。教師需要不斷鼓勵以及讓小組中其他組員通過老師的肯定而對其認可并改觀,也要通過一些情況的發(fā)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杜絕課堂中嘲笑、嘲諷的行為,提倡合作、團結的氛圍。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選擇性是無處不在的。由于體育課學習的項目眾多,有些學生在體育課中會選擇性地喜歡某些體育項目,喜好項目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在體育課堂走向邊緣狀態(tài)的可能性。此類學生的運動能力比較局限,某些素質突出,但不愿意嘗試挑戰(zhàn)和改變。例如班級中體重較大的學生,他們的協(xié)調素質很好,在跳繩以及韻律操等方面學習起來較為輕松,但他們的速度、力量等素質可能受體重影響較大,在跑、跳、投和體操類型的運動項目中就缺少優(yōu)勢。老師要引導和鼓勵,讓他們不要想著做不到還有別人會笑等不好的因素,要告訴他們人總會遇到困難,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和逃避。講道理是一種開導方式,并且一定要讓學生做到,無論完成效果如何,教師一定要幫助其樹立信心,在點評時引導其他學生,要看到他人進步,并給予肯定。
讓學生學習知識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獨立的人格,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體育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形成與學生自身相關,而體育教師作為課堂中的把控人,需要積極了解邊緣學生的個性特質,關注他們的需求,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看到教師對他們的點評都是積極的、認可的,發(fā)揮體育教師的外部輔助功效。
《越過一定高度的跳遠》一課是水平二三年級《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中跳躍與游戲單元的第2課時,是一項常見的跳躍運動。筆者于2021年10月14日上午,借三(9)班上了一節(jié)代表課《越過一定高度的跳遠》,設計了差異教學四步走,以引導合作—模仿學練—實際運用—自主探索為設計思路,創(chuàng)設個人、小組的闖關情景,選擇技巧性較大的運動項目更傾向于學生在觀察理解后的“本能”反應,對不同情況的學生來說都會有一個本能的挑戰(zhàn)心理,實現(xiàn)共同參與、合作進取,借此課強化“個性化”體育課堂,并達到對體育課堂中“邊緣”學生改進行為的探索。
情境教育,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情境的設計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下發(fā)展。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形成積極的導向。
《越過一定高度的跳遠》一課,筆者創(chuàng)設了“闖關”的教學情境,并且此情境貫穿始終。課的開始就將孩子們帶入“一起闖關”的情境,通過“我們都是木頭人”的游戲,一方面達到熱身的目的,一方面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模仿動作,引起學生興趣,為接下來的模仿嘗試學練打下基礎。教師繼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集體闖關第一關,教師示范越過一定高度的完整動作,請學生們仔細觀察動作與《急行跳遠》有什么區(qū)別,并嘗試模仿練習。進行第二輪闖關,每個人都能掌握到踏跳的訣竅了,但是現(xiàn)在要掌握更難的騰空動作和落地的銜接,再次觀察教師示范,并觀察和自主學練。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將學生帶入一個小組闖關的合作氛圍中;再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老師的動作,并模仿嘗試練習,自己探索出動作的一個技術點;然后請模仿得最好的學生來給大家示范,以小組為單位繼續(xù)模仿練習;最后小組總結出起跳和騰空的技術點,并以小組展示學練成果。
自主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師的恰當引導與啟發(fā)下,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理解與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探究是以問題為起點的,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實現(xiàn)探究式學習的開始。在體育課堂中,合理的疑問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本能下自主練習。
《越過一定高度的跳遠》之前的第一課時是急行跳遠完整動作的教學內容,學生對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四個環(huán)節(jié)有初步的理解,所以第一個練習讓學生觀察模仿的難度不大,但也要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急行跳遠拆分各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在完成動作的基礎上對起跳和騰空提出更高的要求,乃至更好的動作來取得更遠的距離。學生應結合課題,對跳遠的技術動作進行思考,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以及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練習,來嘗試模仿動作并逐步掌握。
小學生正處于對事物有強烈好奇心的年齡階段。要結合他們的身心特點去制定教學內容和目標,幫助學生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把體育學習與娛樂活動充分融合在一起,運用簡易的體育器材,使得所學可以得到實際運用或者對練習有所幫助。
在《越過一定高度的跳遠》一課中,筆者找到了適合學生練習的簡易器材,可以調節(jié)三種不同高度,且可以疊加繼續(xù)變高或者有一定高度后進行遠度的實際探索。學生對高度、遠度的模糊理解,在得到器材后變得具體化,對自身達到的目標有了清晰的認知。且通過闖關獲得器材,能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加入到練習中,增加小組合作,相互幫助、監(jiān)督,從側面減少了部分“邊緣人”的僥幸心理,從而積極學練。
自主探究學習具有自主性、差異性、互動性和過程性等四大特征,在實踐中要求體育教師建立個性化發(fā)展路徑,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學習情境,建構問題發(fā)現(xiàn)型學習方法而后鼓勵創(chuàng)新型思維模式。在本節(jié)課中運用也是如此。
《越過一定高度的跳遠》一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繼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小組闖關還需要根據(jù)小組內每個人的掌握程度,來調整器材的高度、遠度,這些都需要組員練習、討論決定”,組織學生四人一組,調整一個器材的高度、兩個器材相距的遠度,來達到實際運用中騰空的高度以及跳遠運動的遠度。積極討論后,教師再次組織自主練習,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及時調整,每位同學要能夠完成基本動作,也要合作進取,所有人都完成才算過關。既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差異性,也強調了個性化教學,不是“一刀切”式地完成教師定下來的目標,根據(jù)自身的情況而定,小組內練習也更有積極性。不會因為沒有辦法完成而產生退縮的情緒。每個組員都進行練習后,發(fā)現(xiàn)可以完成則繼續(xù)加大難度,一直處在一個不斷進取、相互鼓勵的合作氛圍中,而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進一步避免了“邊緣”的情況,讓學生們了解運動目標的達成是正面的、向上的,從體育運動中學到身體技能之外,克服困難、團結并進的精神品質。
“個性化體育”關鍵在于激發(fā)體育課堂中“邊緣學生”的學練動力。首先,教師應積極看待與引導學生,期待他們的成長和成才,發(fā)揮教師的正向期望,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其實,切實關注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出不同的標準,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以此提高學習熱情,使邊緣學生也能夠突破自我,實現(xiàn)自我。再次,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合理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的每一項活動,對邊緣學生,教師也要用正面積極的言語去鼓勵,使其漸漸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最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應當進行教學主體的轉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正確看待“個性”,多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練習、合作的練習,使“邊緣人”能夠積極融入課堂之中,重新進入體育課堂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