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楠
幼兒一旦結束幼兒教育,就會迅速進入小學階段,很快就會接觸小學階段的學科知識內容,融入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模式。因此,幼小銜接工作作為幼兒教育中的重難點環節,區別于幼兒教育的常規化內容。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過程中,務必充分遵循幼兒身心特點、學習品質、學習習慣等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盡可能匹配幼兒認知的基礎之上完成綜合素養提升。此外,幼小銜接工作務必充分注重“適量”“適中”“適應”“科學”“合理”,且要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具體要求進行。這是因為幼小銜接工作在實施過程中,一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出現差異,幼兒教師沒有把握到幼小銜接工作的內涵和概念,極易造成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問題,不僅沒有發揮出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價值,還把幼兒教育的本質推向了小學模式,形成了一種“拔苗助長”的情況。因此,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幼小銜接現狀與分析是推動幼兒教育質量提高、優化幼小銜接工作內容、實現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小銜接工作是針對處于幼兒大班即將步入小學階段的幼童的教育教學工作,重點針對的是即將步入小學階段學習幼童的身心發展推動、認知能力提升、適應能力構建等,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實施的教育工作。具體來說,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目標是從幼兒的行為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思維、社會適應能力、學習適應能力等維度進行培養,確保他們能夠在大班結束之后快速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和學習,能夠盡快消除陌生感,培養良好的入學興趣與愿望,建立向往小學生活的思想與情感。
幼兒天性愛玩、活潑、喜歡新鮮,充滿趣味、充滿歡樂是幼小銜接順利實施的驅動。所以,幼小銜接重點應當落腳于“發展”以及“趣味”,即依托教育銜接活動的趣味性、自主性有效激發幼兒的天性,讓他們參與銜接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調動,這就賦予了幼小銜接實施過程的自主性理論和趣味性理論。同時,對幼兒教師而言,幼小銜接需要將幼兒園教育課程內容作為基礎,基于幼兒教育特色,匹配幼兒身心發展和幼兒天性愛玩特點,且具備學前教育教學價值和小學教育內涵,契合幼兒學習綜合發展的培養需求,整體過程需要凸顯幼兒學習思維、幼兒學習行為、幼兒學習習慣等優秀學習品質的引導。所以,幼兒教師實施幼小銜接需要將幼兒作為主體,引導幼兒融入幼小銜接教育實施完整過程之中。
幼兒園教師要想順利開展幼小銜接,還需要掌握幼兒發展的真實情況,了解小學階段教育教學的任務目標,即要使幼小銜接的實施充分貼合幼兒的綜合素質情況,滿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換言之,幼兒教師在實施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務必以幼兒教育課程、小學教育理念為基礎,銜接教育過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征和幼兒,讓幼兒帶著興趣和熱情參與到銜接教育過程中,并從中獲得學習趣味、身心滿足以及自我認知發展。這樣,幼小銜接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思維能力等發展是他們進入小學階段進行學習的基礎。而這些幼兒核心素養往往集中體現在幼兒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之中。這是因為幼兒教育活動的完整過程往往融入了幼兒生活、幼兒學習、幼兒體育等內容,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幼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自主認知的內容,需要幼兒通過自主思考才能獲取。幼兒心智發展處于關鍵期,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學習觀念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同時,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內容,幼兒核心素養是幼兒往后進入小學階段學習交流和學習溝通的前提,是學習效果提升的基礎,也是綜合素養的發展基石,更是幼小銜接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向。因此,依托幼兒幼小銜接實施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還需要幼兒教師引導幼兒在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引導幼兒經常性和長期性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學會學習他人長處,思考自己缺點,積極提升自己,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通過幼小銜接的實施構建幼兒的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學習觀,為他們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是幼兒園,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天性、探索天性、玩耍天性,大多數幼兒園都會通過一些色彩斑斕的卡片、形狀各異的動植物進行裝扮,且幼兒園中有大量的教學玩具、戶外玩具用以滿足幼兒日常教育活動、游戲活動需求。同時,幼兒日常生活涉及的飲食過程、睡眠過程、如廁過程都有生活教師進行照顧。所以,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相當舒適,所以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幾乎完全實現了“寓教于樂”。但是,一旦幼兒結束幼兒園生活步入小學,大多數校園就不會有如同幼兒園一模一樣的教育環境,且很多行為都需要獨立自主開展,很多幼兒因為環境發生變化無法適應自身的身份變化。所以,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首要挑戰便是環境變化。
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實施教學是建立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相關指導性文件基礎之上,充分結合起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的。整體而言,幼兒教育過程中主要是以啟蒙性、趣味性、探索性的教育手段為核心,以實踐活動、游戲活動等為主要教學模式,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耍。而且,幼兒教育過程中大多沒有標準化、統一化的教材,大多數幼兒園都是采取校本教材,根據本園幼兒需求和特征實施教學。小學階段的教學開展是根據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且在教材選擇上具有統一性,教學計劃、教學系統也趨于完整和專業,且不同學科的教育教學開展是相對獨立的。小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規規矩矩”在課堂聽講,而且還要完成課后作業,并通過不同學科學習過程完成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學模式的轉變成為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又一挑戰。
幼兒接受幼兒教師的幼兒教育過程中,主要是以啟蒙教育、引導教育為主,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學習引導、學習啟蒙和學習輔助。此外,幼兒天性愛玩,所以幼兒學習過程大多是在游戲化、趣味化、輕松化的過程之中。小學階段不同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遵守教師的課時安排、課程教學安排進行學習。且盡管現階段“雙減”政策實施,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習因為學科數量較大,學習過程壓力依然不小。所以,對剛剛脫離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幼兒來說,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得他們無法順利適應小學學習和小學生活。
現階段社會、家長、幼兒園、小學都認識到了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且有大部分幼兒教師已經逐步開始實施幼小銜接工作,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達標,且銜接教育工作基本上流于表面,沒有發揮出教育價值。比如,部分幼兒園為了協助幼兒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工作,開展了小學教師模擬、小學校園參觀、小學生活動參與、小學生學習心得講座等活動。但是這些幼小銜接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且銜接工作的核心也沒有圍繞著幼兒實際情況,造成了幼兒對小學學習感觸不深。尤其是小學生活動參加,極易造成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
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要想順利開展,幼兒教師務必將幼兒放在銜接工作的核心地位,所有的銜接教育理念、銜接教育手段、銜接教育活動都應當圍繞著幼兒開展,且需要適當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相關要求和內容。同時,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本質是承上啟下和教育過渡,不僅是幼兒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幼兒快速融入小學生活、適應小學學習的關鍵。尤其需要注意,只有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小學學習和小學生活的適應,銜接工作才具有有效性和實踐性,幼兒才能逐步培養起符合小學階段學習需要的學習心態、學習習慣。
比如,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幼兒教師務必針對飲食過程、睡眠過程、如廁過程進行調整,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之上有策略地減少陪伴和引導,讓幼兒逐步形成自我行為能力和獨立動手能力,完成自我照顧、自我獨立。同時,幼兒教師應當聯合小學教師實施“教學觀察”和“教學過渡”,讓幼兒教育過程中小學教師可以參與進來,并配合幼兒教師打造幼兒的“小學生”屬性,也讓幼兒對小學教師產生初步認知。
幼小教學互動是做好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也是防止幼兒教育出現“小學化”傾向的重點。幼小教學互動更多在于幼兒教師引導幼兒與小學階段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即通過“大帶小”完成銜接工作,引導幼兒逐步形成小學生思維和行為。具體來說,幼兒教師可以選取本幼兒園步入小學階段的低段小學生,以“幼小交流日”的活動形式引導小學低段學生回歸到幼兒園和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幼兒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幼小交流日”的實施過程中,小學生充當“哥哥姐姐”,帶領幼兒一同進行學習和生活,把一些優秀的學習習慣、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傳遞給幼兒,讓幼兒的心理得到觸動。
比如,“幼小交流日”開展過程中,由幼兒教師組織,小學生帶領,大班幼兒參與,一起感受“升國旗”“做早操”等小學階段學生參與的活動;盡量不體現教學內容的情況之下讓幼兒感受小學課堂教學的形式,讓小學生帶領學生進入模擬小學課堂。
根據幼兒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要求和小學教育教學課程改革的內容來看,幼兒教育中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務必完成幼兒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施,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務必樹立家校合作意識,依托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合力提升幼兒的創新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核心素養。具體來說,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過程中幼兒教師應當結合現有幼兒教育內容和經過篩選搜集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內容進行創新,以確保幼兒教育活動既能滿足幼兒園教育需求,又符合幼兒家庭教育需求。同時,注重教育活動內容實施是否迎合幼兒興趣的激發和核心能力的培養,確保通過家園合作的實施讓幼兒有所頓悟,逐步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意識。最為重要的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活動內容和教育內容需要在教師指導之下“適量”“始終”“適當”加入小學知識。
例如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數小雞+數小鴨+簡單數學”的教育模式,讓幼兒在“數小雞”“數小鴨”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小雞或者小鴨的變化了解簡單數學減法的意義,為幼兒步入小學之后學習數學奠定基礎。而且,幼兒教師利用“素材+簡單數學”的教育,讓幼兒對簡單數學知識有了新的認識,也讓他們明白了游戲和數學的關系,促進他們通過游戲和知識的結合過程感悟創新內涵。家庭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指導家長運用“雞媽媽生寶寶”的故事教學法,讓家長為幼兒講述“雞媽媽生寶寶”的故事,并在故事中滲透一些簡單加法,讓幼兒學會“數數”。這樣,依托家校合作,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創新教育得到了保障,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質量得到了提升。
幼兒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從幼兒步入兒童的過程,也是由懵懂幼稚走向逐步成熟的標志。對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而言,這一過程也是幼兒學習意識、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增強過程。所以,幼兒教師應當明確幼兒教育和小學階段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差異,重視起幼兒教育知識和小學各學科知識內容的銜接。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打造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融合性課程,逐步培養幼兒自學能力,強調幼兒在幼小銜接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融合課程的打造,需要幼兒教師在課程內容中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探索和知識發現,同時促進幼兒學習能力、行為能力的構建,逐步緩解幼兒進入小學學習的心理壓力。
比如,傳統幼兒教育中有“找朋友”的音樂教育活動,為了讓“找朋友”具有小學教學特征,推動幼兒發展,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加入適量的故事內容、圖片內容、音效內容。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游戲化教學,讓學生進行故事閱讀、故事情感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想法表達,進而逐漸樹立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習慣。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相互關聯且相輔相成的,且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往往扮演的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兒教師會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對孩子的精神發育、認知發育都有著重要影響。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小學體育素質教育的推進,已經逐步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和方向,實現了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教育合力,有效推動了幼兒的綜合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幼小銜接幾乎已經成為現階段幼兒教育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一項內容。幼兒教師務必認識到幼小銜接的概念和價值,從突出教育主體、幼小教學互動、家校合作實施、融合課程打造等維度實施教學,讓幼兒在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教育之下為步入小學生活和小學學習奠定基礎,健康成長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