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敏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文的教學中,教師需將新課程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促進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以促使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作文屬于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學生寫作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運用的教學模式不夠恰當,就無法有效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再加上寫作內容的開放性,增加了學生的寫作難度,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面對這種狀況,語文教師就需通過多元化教學法,關注寫作教學當中的實踐性,以激發出學生自身寫作思維的同時,促進讀寫的有效結合,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對寫作形成濃厚興趣,充分掌握相關寫作技巧,最終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及寫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貫徹落實提供給學生許多的有效素材。但是,在高中階段語文作文實際教學中,仍存有寫作素材缺乏的現象。目前,高中語文的寫作教材相對欠缺,在開展作文教學時,閱讀與寫作不協調,寫作素材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有效融合還亟須完善。第一,作文教材中欠缺專題訓練的內容,專題訓練和基礎訓練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而作文教材也沒有注重學生寫作的思維習慣。第二,作文教材中的內容有滯后性,在作文教材當中,更多是對一般的作文要素加以闡述,同時,作文教材中的差異性欠缺,作文的教材也沒有指導學生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且作文教材中的相關章節特征比較嚴格,在豐富、有序、深入、廣泛等維度上缺乏創新。第三,作文教材太過于注重訓練學生的寫作方法,對各個層次的學生缺乏針對性訓練,再加上部分范文與點評式作文教學,無法促進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提高,存有明顯的應試作文的寫作傾向,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積累,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自主寫作。
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過于注重立意、審題、開頭、過程與結尾的固定化作文方式,教師存有教學理念滯后的問題,或者是作文教學更多是進行閱讀訓練,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相關作文素材。同時,語文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足且必要的表達機會,也沒有指導學生組織開展多樣化作文活動以及趣味性游戲,在語文作文的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缺乏良好溝通,這就會對作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如語文教師在學生完成作文寫作時,評價以及批改的方式不合理,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擅長給予學生引導與鼓勵,且教師也沒有給學生更加中肯的建議,在學生學習存有困惑的時候,欠缺必要的指導,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提高,而且還會影響學生收集名篇、記筆記的能力提高,從而影響學生的寫作速度,并影響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質量提高。
作文教學的內容需和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水平、寫作教學目標相契合。但是,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課堂的教學內容缺乏有序性及計劃性。第一,語文作文的教學當中,過于注重熱點現象與高考要求,沒有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對學年、學段、學期的教學內容缺乏合理規劃,作文題目與素材和學生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通常寄希望于一次的作文訓練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第二,作文的教學內容通常集中于小說、散文、詩歌等各方面,與各種體裁的作文欠缺有效結合,這就會影響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提高。第三,語文作文的實際教學中,過于注重固定的作文以及作文“套路”的訓練,這就使學生在實際寫作時存有假大空的現象。同時,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隨意性比較大,教學內容固化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揮,這不僅會影響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提高,而且還會影響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及其創新意識。
想要使語文作文的教學有效性得到切實提高,就需注重作文教學的資源庫建設,也就是在傳統的報紙、圖書基礎上,豐富與整理寫作教學的資料。第一,促進作文教學的網絡化資源平臺構建,立足于作文教學的資源篩選前提下,降低檢索作文資源的耗時,并注重優秀的寫作資源儲存,綜合確定高中語文的作文素材積累范圍。第二,注重對優秀的作文資源分類,在議論文、記敘文、散文明確劃分的前提下,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優秀例文以及學生范文,及相關的學生隨筆、豐富典故等,以滿足學生參照、仿寫、對比的寫作需要。第三,語文教師需對相關作文資源把關,以促使學生掌握相關作文資源的同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以及閱讀相關作文資源,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口語活動,促進其寫作水平與能力提高,以滿足學生的寫作需求。
想要使語文作文的教學有效性得到切實提高,就需注重語文作文的教學體系完善,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促進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質量與效率提高。第一,語文教師需注重學生參與寫作的積極性提高,立足于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參與作文寫作的興趣,語文教師還需通過社會生活當中的熱點現象以及學生有興趣的寫作話題,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到寫作教學中,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作文創作。第二,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心理,促進作文教學活動的創新,例如,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豐富其生活體驗,通過各種豐富的網絡文學以及詩歌討論會,以全新的角度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第三,對學生自身的閱讀表達力進行培養,強化學生的書面語以及口語的聯系,將日常生活當中的常用口語應用于作文教學。第四,注重作文想象力的訓練,促進學生的情感豐富,以激發學生在寫作中的現象意識,指導學生立足于已有的作文素材,實現想象力豐富,從而實現作文能力提高的同時,達到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目標。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的閱讀以及生活閱歷通常是學生獲得充足寫作素材的基礎。在語文作文的具體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會出現詞不達意、言之無物的現象,對其原因分析,就是學生的生活閱讀不足,缺乏足夠的閱讀量。鑒于此,語文作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認真地閱讀語文教材當中文質兼具的優秀文章,并讓學生積極地積累寫文章中囊括的名言警句、名人事跡、優美片段等。同時,語文教師還應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基礎,指導學生延伸拓展,以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積累。在寫作教學當中,語文教師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通過課外時間,多閱讀些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作品,給予學生相應的閱讀指導,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閱讀習慣的同時,形成自覺的一種生命意識,從而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獲得相應的寫作素材。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還需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制訂課外的閱讀計劃,并布置給學生相應的閱讀任務,將高中階段的必讀篇章推薦給學生,如《三國演義》《邊城》《紅樓夢》《吶喊》《雷雨》《女神》《家》等經典作品。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動筆,將閱讀中的思考或者感悟記錄下來,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名言、詩句、成語、格言以及優美段落等摘抄到讀書筆記上,以促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教師還應定期地開展詩歌朗誦賽、讀書匯報會、課外閱讀大賽等多元化活動,引導學生交流或者展示其閱讀的文章,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其在閱讀中的感悟以及思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自身的知識視野拓寬,而且還能使學生積累豐富、多元的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在寫作時有話可說、有情可表。
近些年,高考的作文要求均為“文體不限”,主要指議論文、記敘文、應用文、說明文、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各種體裁都可以。想要使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就要求學生明確其寫作的文體。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作文文體進行學習時,需適當的融入學情,如高一的學生剛進入高中,其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會產生許多感觸,此時,語文教師在安排寫作任務的時候,主要為記敘文。以“走進××中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寫出觀察的、經歷的現象,以此對學生的觀察、描寫、敘事能力進行培養。對高二的學生,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寫議論文,怎樣陳述觀點、怎樣舉證構思、怎樣評議以及駁議。而高三的學生,語文教師可立足于高一、高二的基礎開展系統訓練,促進學生寫作的內容思辨性與邏輯性提高。例如,語文教師可以“那些日子”為題,引導學生講解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并對其他學生寫的作文實施反思與改寫。又或者以“我想握住你的手”為題,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準確且簡潔的表達細節,并對細節進行打磨。經過系統訓練,學生就能清晰的把握住各種文體,并依據給出的題目,明確自己的寫作文體,從而實現高效寫作。
近些年,思維導圖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語文教師也需明確思維導圖對學生邏輯性培養的重要性,通過寫作材料的分析,運用思維導圖,找出材料當中的關鍵信息,以促使學生充分掌握材料分析的方法。學生也能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理清自己寫作的思路,以實現寫作大綱的構建,而學生也能選擇合適的素材填寫自己的思維導圖,以實現事半功倍的寫作效果。以“文明的韌性”為例,語文教師可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明確其寫作思路以及寫作方向。在材料中提及了韌性的概念、中華文明變遷等,其要求立足于中國的語言藝術、歷史變遷、文學藝術、思想文化的角度開展寫作。此時,語文教師可依據相關要求,引導學生陳列思維導圖,對中國的歷史變遷過程的曲折以及文學藝術、思想文化的傳承等進行分析,促進思維導圖拓展,逐漸加入相關的素材,以促使學生依據自身的想法進行思維導圖繪制。部分學生可立足于中國歷史的變遷開展探討,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積極思考中國歷史發展中的轉折點,重點敘述以及分析文明的韌性,而學生也能夠融入名人名言或者是相關素材來充實寫作內容。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出寫作的大致框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寫作時,觀點明確且論據充足,從而創作出高質量作文。
目前,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向愈來愈趨向于社會現象、社會時事、社會熱點,具有顯著的現實性,寫作的體裁主要為議論文。依據該狀況,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時,可開展討論,選擇相應的主題或者社會現象,指導學生分析或組織辯論賽,并在作文教學前,準備相應的材料,開展課堂討論或者辯論。經過師生、生生進行社會現象分析,明確寫作的方向,從而實現學生的寫作思路開拓。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活動是必要的,教師可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學會寫作,主要是將觀察方法、素材積累的方法、材料表現主題的運用方法等滲透給學生,以促進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提高。例如,語文教師可將“一帶一路”的有關內容融入作文教學中,可先讓學生在課前準備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資料,通過互聯網查閱有關數據與內容,以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與“一帶一路”有關的知識。同時,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還能引導學生探討“一帶一路”對中國的經濟以及對外貿易造成的影響,并指導學生積極思考經濟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促使學生主動關注時事,促進學生的眼界拓寬以及見聞豐富。另外,在語文作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經濟發展的利弊”為議題,組織開展辯論賽,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依據議題選擇辯論方向與內容,通過網絡搜集有關資料。通過該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寫作思路開拓,而且還能使學生由抵觸寫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讓學生思考其在寫作過程中,怎樣運用素材,站在客觀實際的角度,對經濟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探討,需確保論點鮮明以及論據有說服力,以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從而使學生再次遇到類似材料或主題時,能夠準確地把握寫作方向。
作文評價是開展寫作教學的組成部分,傳統的作文評價主要是通過打分與簡單評語形成,在評價時,更多是以教師為主,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感,該評價方式通常會影響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提升。高中語文的新課標當中明確提出,作文教學的評價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素質提高。依據該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評價的時候,需明確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對問題的類型及原因等實施診斷,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鑒于此,語文教師需構建一套科學、健全的作文評價體系,首先,需遵循激勵、公平、針對性的原則,對學生的作文實施客觀、全面的評價,提出學生寫作中的問題,而非簡單帶過。同時,語文教師在評價時,需注重激勵性語言的運用,以激發學生自身的寫作興趣。其次,語文教師需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除了教師評價,還需以此為基礎,積極參與評價過程,通過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等多種模式,讓學生參與到具體評價中,并充分了解到自己寫作過程中的不足,學會借鑒其他學生的寫作優點,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需注重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依據其教學要求,促進作文的教學體系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促進寫作素材的豐富,從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與積極性的同時,促進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