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澤桂
高中是人生的轉折點,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教師應格外注重該階段學生的發展,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自主學習意識,以便提高綜合能力。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具有“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協作性思維”,能“認清事實、理解觀念、專家一樣思考和行動”時代負責任的創造者;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培養科學思維,增強生命觀念意識,養成科學探究,樹立和踐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完成授課目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高中生思維健全,具有一定的認知力,個別學生不愿聽從教師指導,甚至出現忤逆教師的現象,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成長,阻礙了教學的進程。因此,教師應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便于了解高中生學習、家庭以及交友情況,有助于明白其想法以及心理狀況,有助于創新授課方案,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
(一)在開展教學前,教師應先整合本單元教材內容,并運用知識框架的方式將教材的重點難點整理出來,以便進行分析與總結,為二次分析做準備,這樣能夠挖掘教材中的深度內涵,能夠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來了解教材內容,促使其對生物產生興趣,有助于積累知識,增加知識見解,從而提高課堂質量。生物是一門基礎課程,能夠讓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生命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加生活經驗,便于培養生命觀念意識。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一章第二小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為例,在課前,教師應先對教材進行單元整合,以便學生了解本節內容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為接下來的授課做準備。讓學生明白本單元的大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大概念下有三個重要概念:①細胞由多種多樣的分子組成;②細胞各部分結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執行細胞的功能;③各種細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結構,但形態與功能有所差異。同時,應準備高倍鏡以及不同種類的細胞或者細胞標本,將其作為授課工具。
(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先講述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概念,并介紹兩者之間聯系以及區分的標準,這樣能夠讓高中生對教材產生新的認知。學會高倍鏡的運用方法同時要求學生通過高倍鏡來觀察細胞或者細胞標本,讓其在觀察的過程中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有助于了解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熱情,激發對生物的興趣,促使其明白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進程,有助于增強生命觀念意識。以必修二第3章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為例,按科學史順序,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認為是蛋白質,而艾弗里、格里菲斯等人通過確鑿的證據提出挑戰,最終通過實驗尤其是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教師通過讓學生對實驗過程的模型構建,理解DNA是遺傳物質,是生命延續的基礎,理解生命的本質,培養生命觀念。總之,單元教學融入生命觀念,融入未來教育觀有了新視野。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授課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生物教學要求。因此,教師應緊跟時代潮流,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便于創新新型的授課方式,便于吸引學生注意,促使其自主參與生物課堂,有助于增加課堂參與度,有助于提高課堂質量。在授課時,教師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開展生物課堂,以便提高課堂效率,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
因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嚴重,在授課時,教師不應強制要求學生學習,而應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完成授課目標。在上課前,教師應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以便了解其需求,有助于創設出符合學生的授課方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情境法來開展教學,這樣能夠將高中生引入到情境中,讓其在情境中學習知識,提高見解能力,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其自主投入到學習中,便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服感,有助于聽從其指導,以便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惡劣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疏遠教師,即使在遇到困難時,學生也不會尋求教師的幫助,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會影響學生的心情,使其不愿意參與學習,甚至會產生擾亂課堂的情況,這種現象不利于提高成績,阻礙了教學進度。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以必修二第3章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為例,讓學生在格里菲斯實驗的真實情景中利用學生對DNA熱穩定性的斷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如教學《被動運輸》一節,教師在課前將兩條相同的新鮮蘿卜條,一條放入清水,一條放入鹽水,學生觀察蘿卜條的形態和硬度等,判斷哪杯是清水哪杯是鹽水,同時思考為什么鹽水中的蘿卜條會變形變軟呢?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問題教學法來進行授課,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深層含義,有助于增加知識儲備量,便于提高文化素養。問題法是最常見的授課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熟悉教材內容,并從中提取問題,為接下來的問答環節做準備。在授課過程中,應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來引導高中生,讓其對教材產生興趣,以便活躍起思維,有助于培養思維能力。在開展生物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將班級成員分成小組,并將問題合理分配,要求學生借助教材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能夠幫助其加深對教材的印象。同時,要求其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分析與探討問題,確保答案的準確性。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其在討論中挖掘教材深度內涵,有助于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助于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便激發其求知欲以及探索欲,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以必修二第3章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為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①只DNA進入大腸桿菌;②只蛋白質進入大腸桿菌;③DNA和蛋白質都進入大腸桿菌。如何標記噬菌體并檢測放射性?A. 標記噬菌體;B. 通過攪拌、離心使噬菌體與其吸附的大腸桿菌分離;C. 檢測放射性分布;D. 被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讓學生思考討論進行排序,設計實驗思路,建構模型,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一系列問題下,讓學生充分思考、解惑、探索、質疑,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思維權;再讓學生表達自我,讓課堂煥發生命力,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生師交流——表達權;利用問題啟發學生做出信號標記,畫模式圖,勾畫教材中的關鍵詞等——動手權;隨后讓學生總結、歸納、推理——歸納總結權;利用巧妙設問→激發生成;教會學生學會傾聽→發現生成,利用疑點→深化生成。通過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法創新授課方式,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思維有新思路。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技術是互聯網的衍生品,能夠幫助豐富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加知識積累,有助于提高文化素養。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對教材有一定的了解,借助信息技術查詢資料,以此來彌補教材中的不足之處,有助于提高授課質量。運用信息技術來查詢圖片、視頻、動畫等授課材料,這種方式能夠吸引高中生注意,以便跟隨教師授課腳步,有助于提高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質量。同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線上學習平臺,可將教材、課件、視頻等課堂資料上傳到平臺里,這樣能夠完整保存授課資料,為學習提供途徑。對學生而言,可通過平臺預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這樣能夠充分發揮線上學習平臺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成績。教師可不定時在平臺中發布學習任務,這樣能夠隨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改善授課方案,有助于針對性授課機制的實施。同時,可設計評價環節,教師應在平臺上發布學生成績,并對其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以及總結,引導高中生了解自身不足之處,能夠促使其反思,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為學習提供便利,增加見識,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水平,便于提高思維能力。
由以上信息可知,在生物課堂上,教師通過情境法、問題法以及信息技術的方式開展教學。能夠將以生為本落實到課堂上,發揮其主動性,引導其成為課堂的主人,有助于影響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提高綜合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生物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驗相融合,這種方式在增強印象的同時,鍛煉其動手操作能力,有助于養成探究意識。雖然大部分學校都建立實驗室,但由于經費不足,導致實驗室儀器不足,阻礙了實驗教學的開展。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授課目標以及方案,有助于優化教學進程,便于將實驗教學落實到課堂中,有助于培養探究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實驗教學。
課內分組實驗探討。因高中生思維方式、認知能力以及想法不同,致使其對生物的看法存在差異性。為此,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加之實驗室條件允許,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來開展分組實驗教學,促使全體同學共同進步與成長。同時,應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身理解程度以及想法來展開討論,讓其在討論的過程中了解教材的深層含義。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被動運輸》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教學,讓學生根據生活情境分組:萎蔫的菜葉浸泡在清水中變硬挺、將白菜剁碎做餡時可見有水分滲出,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思路、設計探究實驗。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活躍其思維,促使其自主投入授課中,能夠讓其在討論、動手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他人優勢,發現自身不足之處,有助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便提升自身學習水平,有利于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于激發求知欲與探索欲,便于提升文化素養。
課外小實驗。實驗教學占據生物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因此,教師應格外重視此環節的開展。實驗教學能夠幫助高中生加深對生物知識的印象,促使其掌握實驗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先講述教材內容,并示范實驗的過程,這種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其緊跟教師授課腳步,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實驗,這種方式能夠促使其掌握實驗的過程,并將實驗的目的、意義、進度以及成果制作成表格記錄在本子上,以便教師檢查,能夠讓其了解實驗的過程,并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有助于提出修改意見,以便高中生參考,有助于調整實驗進程。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讓其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運用理論知識,有助于增加記憶,掌握實驗技巧,有利于培養探究能力。
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二小節《細胞的分化》一課為例,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準備顯微鏡、生物細胞,將其作為授課工具。同時,應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傳授理論知識,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印象,以便接下來的授課。在授課完畢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示范的過程來進行實驗,讓其學會顯微鏡的用法,促使其了解細胞分化的過程,讓其將細胞分化的過程記錄下來。這種方式能夠讓高中生以直觀的方式來了解生物知識,有助于提高興趣,便于激發探索能力。
學生應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社會議題,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學,教師應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創新單元教學,通過小組合作與獨立學習穿插進行,實現異質合作共同進步。運用問題、情境、實驗等方式創新授課方式,增強生命觀念,培養科學思維,養成科學探究,樹立和踐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完成授課目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于教師而言:課堂的雕琢、思維的構建、問題的引領、任務的驅動、包容的精神、執著的追求、不凡的氣度……便是匠心教師最好的表達;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智增慧,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滿足核心素養的需求,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有助于成為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