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健
(浙江省義烏市第六中學,浙江 義烏 322000)
日本學者中內敏夫認為,學校設置的各類課程按照認識的性質,可以理解為概念性認識、形象性認識、身體性認識。在體育教學中,傳授運動技能一般采用“邊示范邊講解”模式,即利用概念性認識和形象性認識去教學,通過設置一定的練習方法讓學生模仿練習。學生運動技能的獲得完全靠自身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和將自己的動作想象成體育教師的示范動作進行練習感悟。通過進一步分析體育教師講解的動作要領會發現,體育教師的動作要領是自身練習時所體驗感悟的身體知。很多經驗、感悟難以用語言表達和形容,導致“翻譯”的文字語言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體育教師對技術動作的身體性認知。這導致很多體育教師不能將運動感覺以講解和示范的形式傳遞給學生。
這里并沒有否認概念性認知和形象性認知在學習運動性認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因為運動的學習不僅是概念和圖示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身體的學習,即最終使身體能表現出某一種技術動作。如教學中學生能說出技術的動作要領,但做出的動作不協調、不準確,這是因為其不理解動作的構成方式,身體在做出某一動作時需要操控身體的幅度、節奏、協調等。也就是學生的身體對技術動作缺少認知。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將自己的身體知(運動感覺)以一定的方法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身體上獲得對技術動作的感知。
身體知的含義與“運動感覺能力”同義,即有生命氣息的身體具有的運動能力。從身體知的概念“身體所具有的運動能力”可以看出,身體知與運動技能實際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存在進行的表達。運動技能是通過身體的外在表現存在的,而身體知是作為內在的感覺而存在的。因此,可以得出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也是身體知形成的過程。運動技能形成的快慢也代表身體知形成的快慢,因此在“投籃”教學中應更注重身體知,以便讓學生的身體快速認知到投籃技術動作。
《運動文化傳承研究的新方向:以金子明友的身體知論為線索》中以身體知代表人物金子明友為線索,論述了身體知的歷史、結構,學習的身體知和教的身體知。特別是教的身體知分為素材加工的身體知和會開處方的身體知2個部分,為解決體育教師在運動技能教學時束手無策的現象提供了理論支撐。(圖1)

圖1 教的身體知結構
要對投籃素材進行加工,首先體育教師要對投籃動作進行認知。身體知中的“知”并非單純意義的知識,它還意味著(主體)對突發事件做出適當的判斷,并予以完善解決的身體的智慧。從“智慧”可以看出,身體知并不只是要求身體能夠做出動作,而是要求身體能在運動項目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判斷,合理地運用技術動作解決相應的問題。例如,投籃技術動作是籃球運動項目中的直接得分手段,其他進攻技術和戰術都是圍繞投籃為目的進行的,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只從“投籃”動作的出手角度、速度、用力大小、方向以及動作結構等動作要素來認知投籃動作,還要從“投籃”的技術、技能和意識層面對投籃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體育教師只有全部掌握投籃技術動作的運動感覺,才能根據學生技能學習的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認知方法,讓學生感知相應的運動技術形成身體知,最終達到能在運動項目中靈活運用的目的。
從素材加工的身體知結構上看,其分為洞悉身體知、打探身體知和代行身體知。這3種身體知是體育教師掌握學生當前技術動作狀況的方法。洞悉身體知要求體育教師首先了解學生當前的運動技術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所處的階段,觀察學生當前運動技術的外在表現,通過分析學生當前運動感覺水平,確定可以改進的技術動作點。打探身體知是體育教師為了理解學生的運動感覺,根據學生的運動技術外在表現,把自己想象成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尋找學生的運動感覺。代行身體知是在洞悉身體知和打探身體知的基礎上,體育教師在自己的運動感覺世界演練學生構建運動感覺圖式。這實質是體育教師掌握學生當前運動感覺的方法。要想改進學生的運動技術,只有對其當前的運動感覺深刻理解、掌握,才能制定相應的練習方法。
例如,在籃球投籃時發現學生的投籃弧度偏低,首先體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動作進行分析,明確造成學生出手點低的原因,可能是手臂未伸直、力量不夠、發力方式不正確或者出手點遠離身體等原因造成的;其次,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技術動作外形找出其弧度低的原因,再把自己想象成學生并模仿學生的動作,感知學生的運動感覺,對比正確的運動感覺找出差異;最后,體育教師在自己的感覺內構建投籃感覺的運動圖式,針對差異制定學生的學練標準。
通過素材加工的身體知,體育教師在尋找學生當前和將要發展的運動感覺之間的差別后,需要把加工好的運動感覺圖式通過特定的練習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逐步找到相應的運動感覺,使之快速形成運動技能,這就是會開處方的身體知。會開處方的身體知從結構上可以分為“點燃指路明燈的身體知”“使動感得以呈現的身體知”“下決斷促發的身體知”?!包c燃指路明燈的身體知”意為體育教師為了有效促進學生的身體運動感覺圖式的發生、發展,為學生制定學習程序、學習目標的能力;“使動感得以呈現的身體知”指在學生的運動感覺圖式發生、發展過程中遭遇“排異反應”時,體育教師適時發出“語言提示”,或適當施加“補救措施”的能力;“下決斷促發的身體知”則是指體育教師對何時才是點撥的最佳時機的掌控能力。3種身體知是針對運動感覺找到的“問題”,“對癥下藥”設計相應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建立目標的運動感覺。
根據運動感覺的差異制定相應的練習方法是實現教學的第一步。體育教師需要考慮把投籃的各要素(如出手點、飛行弧度、高度、旋轉等)形象化、具體化地制定成相應的練習方法,這是讓學生身體認知的關鍵。例如,當體育教師分析投籃弧度低是因為投籃時手臂未伸直后就需要針對手臂未伸直制定相應的練習辦法,讓學生快速感知手臂如何伸直以及伸直的角度,如在學生前上方手臂伸直能觸及的位置放一個容器,容器內放一些物品,讓學生手臂伸直去拿,學生只有伸直手臂才能拿到物品。該動作和投籃時手臂伸直、壓腕動作相似,能讓學生體會手臂伸直的運動感覺,學生有了手臂伸直的運動感覺后再進行有球練習,在有球練習時讓其投籃動作結束后保持直臂姿勢幾秒鐘,一是讓其檢查手臂是否伸直,二是加深手臂伸直的感覺,保證球飛行的穩定性,將投籃時伸臂的動作感覺轉化成具體的認知。讓學生直觀感受動作、明確標準,從而建立起手臂的身體圖示。經過長期練習,學生的手臂在投籃時就會自然伸直,形成下意識的動作。同時,投籃還有其他的動作結構,也需要進行類似的練習,如為了解決投籃時大臂-軀干、小臂-大臂、手背-小臂成90°的問題,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用手背、小臂、大臂之間夾籃球的練習,使學生建立投籃準備時手臂各個部位動作的結構圖示,增強肌肉記憶。只有學生具體認知和感受到投籃準備時的手臂動作,才能快速地形成運動技能。
此外,體育教師還要對練習時機進行把握,根據整體的運動技術結構、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針對性教學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因此,體育教師在對學生投籃動作認知后,應制定具體、形象的感知動作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增強機體的控制能力,形成下意識的投籃技術動作。
以上是對投籃動作的身體性認知方法,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根據籃球項目的運動特性,在不同的階段體育教師也可設置相應的身體認知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在投籃技術形成階段,可以設置動作組合,如接球或運球后的投籃,需要關注2個動作的銜接點,從接球或運球的運動感覺快速轉換到投籃的運動感覺進行投籃。首先,體育教師應設置相應的運動練習區,重點提示學生建立相應的身體認知。在技能發展階段,要重視對手方位感知的能力、投籃空間和速度的感知能力、不同感官的綜合能力以及三維空間的感受能力等認知,培養學生在開放條件下投籃的身體知。其次,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對抗練習、戰術練習來全面地發展學生的投籃技能。如不同高度、距離的防守,讓學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建立相應的身體知。最后, 綜合運用階段,學生應學會通過閱讀分析場上的形勢和條件,建立比賽的身體知,如比賽中根據自己的位置、對手的特點及位置、隊友的特點及位置綜合判斷該怎樣去投籃,形成“智慧”的身體知。
運動技能的形成不僅需要概念性認知和圖示性認知,更需要身體性認知。身體知視域下需要體育教師把握當前學生的運動感覺,并“診斷”出問題所在,根據自身的運動感覺,找出和學生運動感覺的差異,制定具體的、形象化的練習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感知各個技術動作在“我”的空間內的位置、速度和節奏,最終形成下意識反應,轉化為運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