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書法教育既要重視培養學生漢字書寫的實用能力,還要滲透美感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書法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研習書法的興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與一顆感悟美的心靈。中小學書法教學的任務不是培養書法家,而是通過書法課程使學生充分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從而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特別是在當前“雙減”背景下,書法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書法是一種線條藝術。每個漢字都是由數量不同、粗細曲直各異的若干線條組成的,它們合理的搭配,就形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漢字。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漢字的筆畫,從提、按、頓、挫、轉、折幾方面體會線條美。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總結筆畫的書寫要領,進一步掌握其中的規律,為今后高質量的書寫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歐體楷書中長橫的寫法,應為“藏鋒起筆—中鋒行筆—頓筆回鋒”。教師可以先出示筆法示意圖,帶領學生書空,邊寫邊復述筆法要領,再通過描紅及“雙鉤描肉”的方法深化學生對筆畫形態的把握(圖1)。學生經過練習后,對筆畫的書寫要領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動筆書寫,效果自然就會有所提升。

(圖1)
書法是中華民族古老的藝術形式,早期書法中線條的藝術之美主要來源于自然界。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帖時,要善于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找尋身邊相關的事物,巧妙運用“打比方”的方式,讓學生更直接地體會書法線條之美。例如在教學筆畫“長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其“頓筆起筆,向左下方行筆,提筆出尖”的書寫要領,教師出示柳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進行對比。學生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對抽象的線條有了具體的認知,再由感性體驗轉化為理性認知,書寫起來自然就會“得心應手”(圖2)。

(圖2)
再如,教師在講解“捺”畫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其“一波三折”的要領,鼓勵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類似的事物。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到“滑梯”(捺身一波三折)、“長刀”(捺腳舒闊有力)捺畫便有了更生動斬形象。這樣學生不僅將筆畫書寫到位,同時還通過想象創造出有質感的線條。學生借助想象獲得美感,以書寫來形象地凸顯客觀事物的某種特性,完成了由審美到創美的過程(圖3)。

(圖3)
書法教材中除了講解字的寫法,會有許多名帖賞析的內容。教師應利用這個好機會,引領學生充分感受書法作品中的變化之美。
孫過庭《書譜》中說:“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不同書體結構形成了不同書家的風格。其中的變化包括:點畫的粗細、距離、角度、正欹的變化;變換部首的位置;增減筆畫;一字異體以及多種書體糅合。例如在賞析第一行書《蘭亭序》時,其中二十一個“之”字,無一雷同,各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教師可以將它們擷取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發現其中的不同神韻,以感受不同“之”字的精妙之處(圖4)。

(圖4)
一幅書法作品,是由若干數量的文字組成的。字與字之間的疏密、大小、間距、俯仰、斜正等組合變化,形成了不同的章法。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章法布局,體會其中的布白韻味,從整體上感知書法作品的魅力。在觀察作品時,可以借助輔助線(水平線、垂直線、行列線、輪廓線),幫助學生準確賞析整體布局。例如懷素的《自敘帖》(見下頁圖5),章法結構新穎獨特,在作品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里,文字盤曲錯落,有行無列,盡顯狂草簡約、靈動的氣勢;而寫到最后十行已經是無行無列,隨心所欲,信手揮灑,顯示此時作者進入了情緒激昂的境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如癡如狂的藝術境界。在日常的賞析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設計“拼圖”游戲,事先將作品的局部按字拆分、打散,然后請學生上臺在白板上拼合,再與原作品逐一對照,通過對比感受其章法布局的神妙;也可以采用“找相同”的游戲,出示同一作者的兩幅不同作品,或者是不同作者但風格相近的作品,讓學生從章法布局上找尋相似之處。

圖5 懷素《自敘帖》局部
每一位書法家都有自己的風格,每一幅書法作品也都有自己的節奏變化。筆畫的粗細、長短,筆法的提按,墨色的濃淡,行筆的快慢等都會形成節奏。楷書作品以沉穩、規整見長,而草書則顯得更為跳躍、靈動。教師課前可以精心選擇各種節奏、風韻的古曲與相應的作品匹配,在組織學生賞析時作為背景音樂;或是在書寫時播放相應的曲目,創設情境,使學生真切地感受書法的節奏美。
書法作為藝術形式,不僅有絢麗多姿的藝術性,還具有表情達意的人文性。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書寫技法的同時,還應結合學習內容深度挖掘背后的文化元素。例如被譽為“天下第一銘”的《九成宮醴泉銘》,不僅書體法度嚴謹、結構險峻勁峭,而且文辭簡潔、立意深遠。教師可以以“走進九成宮”為主題,發動學生通過網絡或走進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全面了解《九成宮醴泉銘》的形成過程,再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交流成果?!毒懦蓪m醴泉銘》的撰文者魏徵是我國初唐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歷史學家。他領旨為醴泉撰寫銘文,不負重托。碑文分為序文和銘文兩部分,遣詞造句,恰到好處,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味無窮。碑文中記述了太宗杖導醴泉的經過,描述了九成宮的建筑之精和園林之美,也歌頌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同時還告誡唐太宗“黃屋非貴,天下為憂”,要“居高思墜,持滿戒溢”才能“永保貞潔”。學生通過對銘文的解讀,了解唐朝時期社會的文化背景,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感受立論解說的邏輯性。這樣學生在書寫時,一個個文字自然就具有了思想溫度,帶有了文化力度,蘊含了歷史的厚重。學生潛移默化地完成了由文字書寫到文化傳承的自然過渡。
再如,在學習人民美術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16課《寫福字》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了解福字的演變歷史及其背后蘊含的“?!蔽幕W生上網查找歷代名家書寫的不同書體的“?!弊?,深入挖掘“?!痹诋斀駮r代的意義所在,并賦予它新的內涵。讓學生將自己書寫的“?!弊炙徒o敬愛的人,順利完成了“說?!p?!h?!獙懜!透!钡慕虒W環節。
俗話說:“字如其人。”一個人在書寫時的心緒、心思,他的經歷或由此而形成的信念都會在不知不覺間融進他的字跡,書寫也就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個人的修養與氣質。我們在日常的書法教學中,除了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書寫技法外,還需要著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書寫習慣。更重要的是通過講述著名書法家的生平往事,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面,筆者以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為例,介紹一下相關的做法。
人美版三年級下冊“讀碑賞帖”“書法園地”中都有關于顏真卿的內容。教師可以布置“研學實踐報告”,提前讓學生分組上網搜尋有關顏真卿的生平經歷和代表作品,通過篩選、匯總,將這位大書法家偉大的一生呈現出來(圖6、圖7)。

圖6 顏真卿像

圖7 《顏勤禮碑》局部
教師可以通過顏真卿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引入,講述顏真卿年幼時因為家境貧寒沒錢購置紙筆,為了練字,他將黃泥水潑到墻上,再用樹枝為筆刻苦練字的故事。
通過《乞米帖》(圖8),講述唐朝永泰元年(765年)春天,關中大旱,京城糧價飛漲,貴為刑部尚書的顏真卿因為平日為官清廉,只得喝粥度日,后來竟然連粥都無法供給了,只得硬著頭皮向同僚李光進借米的故事。他當時書寫的借條,被后人稱為《乞米帖》。全文如下:“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干煩也。真卿狀?!比m僅44字,卻彰顯顏真卿一生忠貞剛烈,清正廉潔。

圖8 顏真卿《乞米帖》
《奉命帖》(圖9)是顏真卿的晚年作品,共69字。講述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朝廷派顏真卿前往勸降的故事。他明知此去九死一生,卻寫下《奉命帖》,命令家人買好棺材,慨然赴死。這充分體現了他剛正篤實、忠貞愛國的氣節與風骨。

圖9 顏真卿《奉命帖》
另外,在方正書法App資源庫中,存有教師可以根據日常授課內容及需要靈活使用的30個書法勵志小故事,可選用以榜樣的力量浸潤學生的心靈。
書法是一種行為,它使人淡定從容、嚴謹篤行;書法是一種意趣,它使人積極樂觀、志存高遠;書法更是一種生活,它使人不畏困難、砥礪前行。在我們的書法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習得了技能,更學會了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方法。因此,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落實育人功能,是書法學科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