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波 沈卓群
[提 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是一個多元復合命題,是多重邏輯相互作用的結果。從理論邏輯看,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科學社會主義和資本邏輯的分析中,蘊含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一般性特征;從歷史邏輯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內嵌于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之中;從實踐邏輯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格局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人民立場遵循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內生運行過程;從文化邏輯看,中西文化的張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由“民族性”轉向“世界性”成為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國共產黨走現代化道路的最深刻理論總結和最高政治宣示,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立足于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深入探討這一道路生成的內在邏輯和運行機理,有助于我們科學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文化與精神相互貫通中,所展現出的內涵表征與時代要求,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提供學理支撐和實踐指南。
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審視和把握,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和理解。盡管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著中,鮮少見到關于“現代化”的系統論述,但他們在對世界歷史、科學社會主義和資本邏輯的探討中,闡明了關于“現代化”的相關論點,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思路借鑒和實踐指引。
“世界歷史”是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命題。在對“世界歷史”的理解上,馬克思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世界歷史理論,顛覆了黑格爾“絕對精神”視野下的世界歷史理論,深刻揭示出了封閉的民族史和零散的地域史必將轉化為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世界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內在動力就是生產與擴張,具體表現為:大工業“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為工業資本……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由此可見,大工業生產的產品、催生的現代化交通和世界市場成為資產階級打開世界歷史大門的重要手段。由于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大工業在全球范圍的擴張,進而掌握了社會分工和交往的主導權,左右著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世界歷史正是在生產與資本的雙重邏輯的統攝下孕育與成長。可以說,資本主義開創世界歷史。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致使資本主義歷史無法成為世界歷史,因為隨著資本主義自身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性活動,就會“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為了擺脫這種支配,必須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因此,只有現代無產階級才能真正開創世界歷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在理論上早已具備世界歷史的普遍性質,內嵌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之中。同樣,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實踐中,從開端就被置于世界歷史進程之中,構成了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內容,給以世界歷史進程深刻影響,有力駁斥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只屬于中國,而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融入、影響、改變世界歷史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內涵提供科學依循,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實踐奠定理論基石。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社會組織形式以及未來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等方面對未來社會作出了科學闡釋和預測設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兩個必然”歷史規律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的“兩個決不會”歷史依據,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原理,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得到驗證。從社會屬性上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正是因為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表現出與西方資本主義模式下具體道路的本質區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既沒有走上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沒有走上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生動實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并在此基礎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展現出光明的前景。
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資本主義與現代化存在“階段性重合”。西方資本主義作為人類走向現代化的第一個載體,一度造成“現代化=西方化”的假象。客觀地講,資本主義為人類現代化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資本的無限增殖也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沖擊。從資本的進步性角度看,馬克思肯定資本對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钡?,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現代性逐漸成為資本無限擴張、統攝社會運行的遮掩,資本主義甚至將普遍性的現代化捏造為資本主義專屬的社會樣態,這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要使現代性徹底擺脫這種桎梏,使之成為全人類共同享有的社會樣態的根本出路,必須通過革命的方式,消除資本中的異化邏輯,進而實現現代文明的轉型。與西方追求資本增殖為目標的現代化道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貫徹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觀、發展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資本成為了服務人民邁向共同富裕、實現美好生活的經濟手段,最低程度地降低了資本的負面效應,戳穿了現代化為資本增殖服務的邏輯悖論。馬克思恩格斯對現代化的描繪,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形態的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深刻闡明了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
基于歷史維度的考察,中國的現代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其間,中國人民對現代化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但均以失敗告終,延誤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時機。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現代化在中國才迎來了連續、完整、不間斷的發展時機。
從現代化道路生成的“初級”層次而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站起來”的中國需要解決的是民族獨立、以及獨立后人民的基本溫飽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同中國革命任務相結合,開始對中國現代化的目標進行規劃,提出要把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由此可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要從經濟工業化的視角對現代化進行解讀和探索。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國共產黨對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步驟和目標進行了不斷研究,從最初單一的“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現代化目標逐漸清晰和明朗。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首次提出關于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國防的現代化,初步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宏偉藍圖。1956年,“四個現代化”被寫入黨章。1964年,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他還提出通過“兩步走”戰略,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1975年,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重申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此后,實現“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成為億萬群眾為之奮斗的目標方向。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的成功開辟和改革開放后提出的現代化目標和戰略步驟,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從現代化道路生成的“中級”層次而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富起來”的中國主要解決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進行持續探索,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框架。1979年,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全新概念。此后幾天,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進一步指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同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用“小康”這一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著重強調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此后,鄧小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使用“中國式的現代化”,并不斷在實踐探索中豐富其內涵。作為對“四個現代化”理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式的現代化”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谥袊l展的實際,中國共產黨人適時調整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日臻清晰,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黨的十三大提出“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制定“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五大在對“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進行細化的基礎上,提出“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二步、第三步的目標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重申“新三步走”戰略目標,并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拓展了現代化內涵,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提出和“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實施,使現代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行。
從現代化道路生成的“高級”層次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強起來”的中國主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化建設進入“快車道”。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規劃愈加科學。黨的十九大提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勾畫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已開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與我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向更加豐盈的美好未來。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歷史條件、鮮明的民族特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 “走自己的路”,在長期奮斗中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守正創新中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實踐的普遍性與現實性的雙重邏輯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客觀性與合邏輯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以目標需求為旨歸瞄準實踐方向,以問題導向為依循解決實踐問題,以立場遵循為原則聚焦實踐訴求,最終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換羽新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在對現代化強國目標的追求與建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社會環境變遷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錨定既定的目標。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障。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以其自身強大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能夠進行自我調適,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者、引領者、推動者,決定著現代化強國目標建設的前途、命運和方向。可以看到,黨的領導既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需要,致力于回應實踐的客觀需求;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障,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既體現著實踐領域的工具屬性,又彰顯了理論領域的政治屬性。第二,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生動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含鮮明的社會主義性質,而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為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歸根到底是要通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通過完善分配體系來實現??梢哉f,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不僅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而且也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實踐證明,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在中國共產黨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程中的現實目標,在目標指向中衍生出堅持黨的領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等具體步驟,保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穩、走得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催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與變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在破解社會主要矛盾中不斷前行?!白プ∩鐣饕艿闹饕矫?,著力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就是大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碧嵘覈洕l展質量和效益的新動力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關鍵,而這種新動力正是孕育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第一,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變革的客觀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邁入嶄新階段。為了適應新階段的現代化經濟建設,我國提出“新發展理念”的重大戰略任務。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仍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方面的重大挑戰。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問題的解決迫切性決定了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問題意識,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從而實現經濟的平穩運行。第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疏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阻滯的內在規定。正確處理好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辯證關系,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為此,通過改革、開放、創新多管齊下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痛點,不斷釋放我國內需潛力。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做優做大我國經濟的同時,積極融入世界經濟,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形成內外聯動的經濟發展格局。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離不開社會主要矛盾的催化,是中國共產黨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主動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必然產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美好生活,是人們對更加美好的生活樣態的追求,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從物質滿足到精神追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處在追求更好的動態過程。但不可否認的是,追求美好生活需要走現代化的道路才能實現,這是被中國的歷史與實踐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第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性生成。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美好生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更加美好、更可持續。一個國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質上是階級性的體現,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始終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深刻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性價值。 第二,靠人民實現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力量性生成?!叭嗣窦仁菤v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美好生活的創造不依靠人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民不參與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無價值主體的實踐。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廣泛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美好生活的實現才有充分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擁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秉承以人民為中心和依靠人民的必然產物,唯有通過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才能恰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實踐邏輯,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真性質。
文化的發展,從來都是各種合力相互作用的動態結果。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西文化發揮作用的動態效應,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文化張力結構。
作為儒家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和”文化影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外交政策。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始終秉持“以和為貴”的文化理念,從未侵略過其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繼承了“以和為貴”的優秀文化基因,堅持和平非暴力的交往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從根本上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依靠人民長期不懈奮斗得來的。它跳出了“國強必霸”“霸而無理”的資本主義邏輯,書寫了“強而不霸”“強而共存”的大國復興之路。首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著與生俱來的“和”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從苦難中奮斗出來的民族,深諳和平的珍貴。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去沒有,今后也不會有以犧牲和平為代價換來自身發展。其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F代化要發展,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需要抓住發展的寶貴機遇。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世界形成良好的互動:融入世界,共享世界發展機遇;擁抱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紅利。最后,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胸懷天下、順應世界發展大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為世界帶來更多機遇,作出更大貢獻。總之,中國走上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從歷史、現實和未來判斷中得出的客觀結論,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證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造就出了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和而不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論是對待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還是豐富多彩的外來文化,中國都展現出包容互鑒、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一般來說,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道路都不能憑空產生,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自身文化的延伸。因此,每一種文化都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每個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也沒有先進落后之分,任何生搬硬套,都只會適得其反?!皠倮说臒o產階級不能強迫他國人民接受任何替他們造福的辦法,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勝利?!敝袊谔剿鳜F代化道路的過程中,既堅持獨立自主,在汲取中華民族長期奮斗積累下來的文化養分中走好自己的路,又始終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同時,積極學習借鑒其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既相輔相成,又不千篇一律。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化文明的合理張力中,不斷破解了發展中國家“依附”或“脫鉤”發展的二元難題,證偽了只有西方文化才能使其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唯一性,打破了西方文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消解了“西方中心”的話語霸權。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從不要求世界各國按照中國模式“依葫蘆畫瓢”,從不要求其他國家和地區尾隨其后,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能夠亦步亦趨地踩著別人的現代化之路走向自身的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效用和意義已遠遠超過本國邊界,對全人類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原創性貢獻。
和合共生是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有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深厚的道義力量。在這一文化理念影響下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追求的是合作發展、互利共贏,摒棄了“零和博弈”和“叢林法則”思維,從而超越了西方所謂“異質性沖突”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成功開辟了一條惠及自身、澤及他人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經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在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在追求本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兼顧其他國家利益,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自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解決發展問題,共享發展機遇。在文明層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追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 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了社會主義文明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飛躍。人類文明新形態誕生于中國探求現代化的進程之中,也必將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不斷完善而日益成熟??傊?,在與世界交往的過程中,內含“和合共生”文化基因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摒棄了“零和博弈”的一元論的邏輯沖突,在不斷回應中國與歷史、 中國與世界的相互關系中,持續推動構建互利共贏的世界發展格局,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既遵循人類社會現代化的一般邏輯,又因其面臨獨特的歷史條件、實踐環境和文化傳統而生發出特殊的生成邏輯。正是基于這一特殊的生成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集中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人民性和時代性等特征,深刻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巨大優越性。當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成熟與自我完善的歷史過程。因此,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始終不渝走自己的路,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中,繼續擘畫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