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昕
[提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對提高老區人民生活水平念茲在茲,對支持老區振興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推動革命老區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老區情懷,充分彰顯了老區精神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充分印證了實現共同富裕奮斗目標的歷史必然。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的出版發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集中體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理論遵循和行動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讓革命老區父老鄉親都過上好日子,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大的牽掛;“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已經滲透到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方方面面。關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薄安荒芡浉锩蠀^的父老鄉親”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傳播好老區革命文化,攜手老區人民踏上共同富裕新征程。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翻閱百年黨史,老區和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老區精神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熠熠生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老區建設,關注老區人民生活,考察足跡遍及福建古田、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河南新縣、廣西桂林等各個革命老區,強調“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區建設”。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與封建軍閥做艱苦斗爭。經歷了大革命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嚴峻考驗,在難以想象的險惡環境下,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創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踏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斗爭到紅軍長征,從“九一八”事變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黨領導人民軍隊先后建立了湘贛、中央、閩東、閩南、閩中、鄂豫皖等17塊革命根據地??谷諔馉帟r期,尤其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黨領導人民軍隊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開辟了陜甘寧、淮南、晉察冀、皖江等18塊抗日根據地。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簞食壺漿、前赴后繼,不僅養育了幼年的黨和人民軍隊,更為軍隊提供長期斗爭所需的人力物力,送情報、做掩護,隱蔽傷員,為戰士們縫衣補被,為贏得戰爭最后的勝利浴血奮戰、舍生忘死,才會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步送去做軍裝, 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樣催人淚下的民謠。老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見證了新生的黨從稚嫩走向成熟、從挫折走向勝利,見證了先輩英烈為了新中國的曙光拋頭顱、灑熱血,見證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深似海。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吃水不忘挖井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老區人民的安危冷暖牽掛在心,用矢志不渝的行動“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一句句溫暖話語傳遞出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
老區精神屬于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是在中國革命老根據地孕育并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船的力量在帆, 人的力量在心,強大的精神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源泉。老區精神經歷了革命歲月的蕩滌,經歷了血火戰歌的洗禮, 融合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系,凝結了黨和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智慧與經驗,沉淀出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是共產黨員體悟初心、擔當使命最好的營養劑。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要用好歷史這本“教科書”,在學史知史中立鴻鵠志、做奮斗者。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勢”。2021年4月,考察廣西革命老區時再次要求,“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做到學史增信”。2021年6月在青??疾鞎r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我們黨在百年奮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點的革命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是激勵我們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 “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革命老區,重溫老區精神,其諄諄寄語和厚重囑托激勵我們在傳承老區精神時,不忘革命先輩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對社會主義的無限熱情。老區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的傳家寶,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磅礴的精神力量是老區振興發展的強大動力,更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固本培元、強筋健骨、補中益氣。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蔽覈怨乓詠砭陀幸悦駷楸尽⒚穸ò舶畹恼卫砟??!疤煜麓笸薄案哂衅涮铩薄耙蕴煜挛锢煜氯恕钡榷即碇袊糯嗣駥餐辉5膬r值追求。中華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農耕文化源遠流長,長期領先世界上其他國家。無論是古代農業工具的發展創造,還是《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耕作經驗的總結推廣,都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及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不懈追求。近代以來,黨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根據形勢需要,通過宣傳口號動員群眾積極斗爭,共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打倒土豪,分田地”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從“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到“備戰、備荒、為人民”,“從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到“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從“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到“建設新農村,倡導新生活”,宣傳口號內容的變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钡谋举|要求,符合從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再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規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為民辦事、 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革命老區往往是山區、貧困區,曾是脫貧攻堅的主要戰場之一,為革命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老區人民絕不能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掉隊。因此,我們要把共同富裕作為核心價值理念貫穿老區建設的全過程,攜手老區人民共同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
“革命老區”最早是由毛澤東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是指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老區精神是在黨領導人民創建和保衛革命根據地,同敵人浴血奮戰過程中所形成的偉大精神,是積淀著紅色基因的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全社會更好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老區精神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意蘊。
革命理想高于天。老區人民如果沒有對黨堅定不移的執著信仰, 沒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就不會拋家舍業、 義無反顧地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打敵人。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對黨忠誠,對黨忠誠是對理想信念堅定的最好詮釋。老區的百姓堅定地認為,共產黨的軍隊就是人民的軍隊,是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不傷一分一毫人民的利益。百姓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 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過上獨立自主富足的新生活。老區群眾不遺余力地支援黨帶領的人民軍隊,擴充紅軍隊伍,使得中央紅軍在遵義地區時短短10天就增加了4000余人。紅軍長征經過各根據地時,盡管各家各戶缺衣少糧,但仍拿出積攢的糧食和衣被支援紅軍物資。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年邁的母親,聽聞戰士們餓著肚子參加戰斗,將乞討來的糧食送到部隊陣地,最終餓死在自家夾墻里。水口戰役期間,水口墟群眾為了讓紅軍睡的舒服,把自家門板卸下來給紅軍當床板, 紅軍趁夜離開時不僅把門板洗干凈安裝好,還留下一塊銀元。河南有一位老人吳修珍,因為救治了40多名紅軍傷病員, 家中7位親人被國民黨反動派活埋。為了救護紅軍傷病員,人民群眾舍生忘死。如果沒有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百折不撓堅強意志的老區人民,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也沒有新中國的誕生, 更沒有今天我國的發展進步。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我們要賡續老區精神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理想信念,涵養老區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筑牢勇擔民族復興重任的理想信念之基石。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痹谥袊伯a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紅色政權、推翻“三座大山”的艱苦斗爭中,無數老區的先輩英烈用鮮血和生命鋪就了革命道路通向勝利,迎來新中國的誕生。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全國為革命犧牲的共產黨員和仁人志士共有2100余萬人,其中有千千萬萬向死而生、視死如歸的老區革命群眾。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的安徽金寨,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先后組建過11支主力紅軍,為了革命勝利10萬金寨兒女血灑疆場,留下了“金寨兒女多壯志,血沃中華鑄豐碑”的戰地之謠。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河南新縣,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主力紅軍, 不足10萬人口的小縣城就有5.5萬人為國捐軀,可謂“家家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是豐碑”。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之鄉湖北大悟,28萬人的縣域先后有16萬人參加革命,7萬人壯烈犧牲,“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感人故事流傳至今。此外,還有參軍參戰達9.3萬余人的江西興國,14萬英雄兒女殞身不恤的湖北紅安,20多萬群眾為中國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湖北平江等革命老區,不勝枚舉。艱苦奮斗是中華兒女的英雄本色,許多老區群眾并非共產黨員,但為了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事業,咬緊牙關苦熬苦干,毅然決然的沖鋒在前。老區群眾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革命意志,為我們全力應對新時代改革發展攻堅克難和各種風險挑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重大斗爭不會少。我們必須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奮勇搏擊、迎難而上。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新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歷經艱難曲折,幾度絕處逢生。最初因把蘇聯經驗神圣化,受教條主義和機會主義的錯誤影響,我們走了很多彎路。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蘇聯從占領城市開始的革命并不適合中國國情,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創新探索,遵義會議更是開辟了我黨獨立自主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道路。延安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充分發揮實事求是、敢于創新的寶貴精神,把我軍的戰略方針由正規戰轉變為游擊戰、運動戰,帶領老區人民在村與村、戶與戶之間挖地道,自制小土炮、地雷、手榴彈等,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戰爭,逐步轉變敵我優勢,為我軍贏得準備反攻的寶貴時機。革命根據地本身就是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產物,直至今日,老區人民也最為崇尚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品格。在黨中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下,老區人民充分發揮群眾智慧,廣泛凝聚群眾力量,因地制宜創新脫貧攻堅的思路和舉措,一個個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舊貌換新顏。延安吳起縣革命老區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支持農民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形成一套專業、生態、可循環的產業鏈,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十幾番。貴州遵義立足紅色資源,開辦紅色教育基地,同時推動紅色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信陽新縣田鋪大灣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辦民宿、做手工,傾力打造河南首個創客小鎮。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勇于創新發展,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才能從勝利不斷走向新的勝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薄崿F老區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動寫照,映照著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一樣,始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追求,不斷自我革新,帶領14億中華兒女跨過一道道難關險隘,創造一個又一個歷史奇跡。1950年抗美援朝,面對敵強我弱的懸殊之境,中國人民志愿軍鋼少氣多、不畏強暴,慷慨奉獻、敢于犧牲,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向世界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黨從不懼千難萬險,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牢牢根植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與魂,老區的土壤滋養了黨的初心。國家發展越來越快,城市變得越來越現代化,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老區革命先輩的犧牲與奉獻,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黨和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疤煜马樦卧诿窀唬煜潞挽o在民樂?!痹谖覈鴮崿F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銜接好,使農村生活奔向現代化,越走越有奔頭。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資本主義制度下,與巨大財富的積累相對應的是加劇的貧困、奴役和折磨。而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是建立在公有制和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百年來的不懈追求。在百年奮斗歷程中,黨帶領人民圍繞共同富裕的歷史課題,以及怎樣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在不同歷史階段進行不同的實踐探索, 積累經驗、總結教訓,唯有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始終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統籌把握共同富裕的整體性、全面性、目標性、階段性等特征, 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沒有老區人民的共同富裕,就不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革命老區大多在連片山區,發展或多或少面臨著交通運輸不便利、信息技術不發達、服務保障不到位、特色資源開發不足等現實難題,經濟水平滯后于發達城市。為推動老區建設跟上國家現代化步伐,國務院于2021年1月發布了《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為老區的經濟、文化、生態發展等賦能助力?!兑庖姟分赋?,要“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敝挥邪迅锩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實現老區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創造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明觀”,是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社會形態。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裕,兩者缺一不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個人層面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會層面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國家層面可以助力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夢想,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接續奮斗的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推動革命老區建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助力老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同時還要大力加強老區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豐富文化娛樂生活,引導老區群眾厚植愛黨愛國的道德理念,秉承崇德向善的優良傳統,堅定紅色地域的文化自信,凝聚昂揚向上的精氣風貌,合力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生活。
飲水思源不忘本,老區精神耀千秋。老區精神不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支柱, 更是奮進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對百年奮斗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奮斗歷史。把老區建設的更好更現代化, 讓老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心頭牽掛的“國之大者”。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縱有千難,初衷莫忘。中國共產黨人要講好老區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奮力逐夢前行,推動共同富裕,不斷書寫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精彩畫卷,向黨的二十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