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美
[提 要]紅色革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既有其一般規律,又帶有地域性特征。就韶關紅色革命文化來說,韶關紅色革命文化有其形成和發展的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毛澤東等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人民軍隊和韶關人民在韶關所進行的革命斗爭活動是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產生和形成的實踐邏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理論邏輯。在新時代,彰顯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的價值意蘊是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價值實現的現實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紅色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強調傳承好紅色基因,庚續紅色血脈的重要性。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紅色資源,庚續紅色血脈舉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作了《用好紅色資源,庚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紅色革命文化的文化力量正逐步得到彰顯。 在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任務,迎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也創造了具有永恒傳承價值的紅色革命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境遇下,挖掘地方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庚續紅色血脈,對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紅色革命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韶關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紅色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數量多、分布廣,涵蓋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是廣東省重點革命老區之一。在2020年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大普查中已發現的革命遺址共1245處,其中被省認定的重要紅色革命遺址達502處,穩居全省第三。毛澤東、朱德、陳毅、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韶關開展過革命斗爭活動,市郊及各縣區遍布中國共產黨黨政軍群機構在各個不同革命時期戰斗、工作過的革命遺址遺跡、戰爭舊址、紀念建筑等,形成了獨具價值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如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舊址、朱德部隊(犁市當鋪)舊址、塔子坳伏擊戰舊址、 茶子墩伏擊戰舊址;“原中央蘇區縣”南雄梅嶺(梅嶺三章)和“油山會師”舊址、水口戰役紀念公園、“紅軍醫院”舊址、烈士陵園;仁化雙峰寨保衛戰舊址、樂昌紅七軍指揮部舊址、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始興八一村革命歷史展覽館、新豐梅坑葉劍英革命活動舊址、梁壩革命烈士紀念館、營盤革命烈士紀念亭、乳源紅七軍傷病員養傷舊址等等。在這些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中,有些是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實物、遺物、遺址、遺跡等“原生”資源,如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舊址、“原中央蘇區縣”南雄梅嶺和“油山會師”舊址等;有些是建國后為再現革命歷史、宣傳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傳統而采集、整理加工和創造出來的“衍生”資源,以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如相繼修復和建設的中共粵北省委機關舊址、城口紅色特色小鎮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銅鼓岒紅軍烈士紀念園、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等實物形態資源,以及已發行的《韶關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匯編》《韶關革命歷史圖文集》《朱德在韶關》《工農紅軍轉戰粵北》《紅軍長征過粵北》《紅軍哥》《紅色韶關黨史故事》等文本、歌曲、微紀錄片等文獻資源。
沒有革命實踐就沒有革命文化, 革命實踐是革命文化產生和形成的源泉。對于韶關紅色革命文化來說,中國共產黨人毛澤東、朱德、陳毅、 鄧小平等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人民軍隊和韶關人民在韶關所開展的革命斗爭活動,是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并奠定了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的底色。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和韶關人民在韶關開展的革命斗爭活動貫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過程。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北江農民運動在共產黨員譚平山、陳竹君、歐日章等的領導下,在曲江、英德、清遠、仁化、樂昌等開展了有組織、有計劃、有訴求的反對土豪劣紳和貪官污吏的斗爭,傳播了革命種子,也有力推動了廣東農民運動的發展。土地革命時期,農民暴動、武裝斗爭、長征突圍、游擊戰等構成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韶關開展革命斗爭活動的主線。 這一時期,韶關成為廣東省農民暴動中心之一。如朱德、 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部隊在曲江犁市整訓時支援的“西水暴動”、阮嘯仙發動和組織的被稱為“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斗”的“仁化暴動”等等;這一時期,韶關還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武裝力量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如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并親自指揮南雄“水口戰役”,鄧小平、 李明瑞等領導紅七軍所進行的“梅花戰斗”等;這一時期,韶關還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突圍重要封鎖地和中央蘇區留守部隊開展游擊戰的重要戰略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廣東戰時省會的韶關成為廣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中共廣東省委機關所在地,領導著全省的抗日斗爭;而在解放戰爭時期,韶關地區各級黨組織和武裝力量逐步發展壯大, 如中共翁江地區工作委員會、中共五嶺地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北江第一支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北江第二支隊等, 北江地區武裝力量與南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緊密配合解放北江全境,也為解放軍南下解放整個廣東作出了重要貢獻。正是艱難困苦、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實踐孕育了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堅持真理、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創業、勇于獻身,依靠群眾、開拓創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踐行初心使命、愛國愛民等的紅色革命文化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正如陳毅在《梅岒三章》中所云:“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 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和韶關人民在韶關所進行的革命斗爭實踐,是經過偉大實踐反復檢驗和證明的革命實踐的升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些“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色革命文化不僅有其產生和形成的實踐邏輯,也有其產生和形成的理論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是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和重要途徑,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要義。韶關紅色革命文化作為地域性紅色革命文化,其形成和發展本身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 誠然也是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理論邏輯。 這個理論邏輯內蘊了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的政治屬性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或者說,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的底色是紅色的,但它在政治屬性和理論來源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和發展,在文化根基上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理論邏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紅色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自身的地域性特點。
韶關紅色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 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 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和韶關人民經歷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不唯書、不唯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勇于克服和戰勝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不斷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來于源實踐、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這一探索真理和發展真理的現實途徑。如著名的“二十八字游擊戰方針”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民軍隊在韶關開展的革命斗爭活動中摸索出來的,韶關也因此成為“二十八字游擊戰方針”的形成地。此外,無論是轟轟烈烈的 “仁化農民暴動”“坪石大捷”“水口戰役”“梅花戰斗”等戰斗實踐,還是威逼利誘志如堅的革命戰士,如廖承志、李大林、張文彬、張長蓮等的英雄事跡,無不彰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斗爭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同時也孕育了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堅持真理、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創業、勇于獻身,依靠群眾、開拓創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踐行初心使命、愛國愛民等的精神品質。
韶關紅色革命文化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民族共同體意識、 激發精神力量的深厚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身份認同的文化標識,是抵抗外敵入侵的精神支柱,是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強紐帶。”如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在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后相繼把省黨政機關遷移到韶關,槍口一致對外;在香港淪陷后中共廣東省臨委及時營救鄒韜奮、柳亞子、茅盾、胡繩等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途經韶關向內地轉移,等等。這些事件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內蘊于韶關紅色革命文化之中。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理解、選擇、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今世界優秀文化的代表,兩者在理論特質、價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通性,如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思想,等等。這種一致性和相通性使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大地上結出豐碩理論成果,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形成和鑄就了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堅持真理、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創業、勇于獻身,依靠群眾、開拓創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踐行初心使命、愛國愛民等的革命精神內涵和精神譜系。
在新時代,彰顯紅色革命文化的價值意蘊是紅色革命文化價值實現的現實邏輯。 就韶關紅色革命文化而言,其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德育價值等。首先,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從政治角度上看是一種政治文化形態,蘊含和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是堅定政治信仰、政治自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韶關紅色革命文化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歷史詮釋和并為之奮斗終身的實踐訴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韶關紅色革命文化是新時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文化根基;其次,韶關紅色革命文化所蘊含的堅持真理、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創業、勇于獻身,依靠群眾、開拓創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踐行初心使命、愛國愛民等的精神品質和毛澤東、陳毅、廖承志等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所體現的革命精神及革命大丈夫人格是一致的。 在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 規范市場行為、 開發紅色革命文化產業及旅游業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近年來,按照《廣東省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三年提升行動計劃 (2019-2021)》的要求,韶關出臺和推進了《韶關市紅色旅游總體規劃》并加緊實施,使韶關紅色革命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促進了韶關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游發展,打造了諸如“北伐大本營”“會師前夕”等紅色旅游專題路線,同時加強與贛州、郴州的紅色主題線路對接,形成了“紅三角”地區紅色旅游合作圈、精品線,進一步活化了紅色資源,塑造了“紅色韶關”城市形象;再次,韶關紅色革命文化作為文化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的一個縮影,其所蘊含的堅持真理、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創業、勇于獻身,依靠群眾、開拓創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踐行初心使命、愛國愛民等的精神品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致的。其作為先進文化形態所蘊含的精神內容在韶關文化引領、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文化自信培育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是構筑和建設 “善美韶關”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動力;最后,韶關紅色革命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容有著重要的德育價值。如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韶關開展過的革命斗爭活動和英勇事跡,市郊及各縣區遍布革命遺址遺跡、戰爭舊址、紀念建筑等, 蘊含著豐富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斗爭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本身就具有革命歷史教育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而作為“原生資源”的并保存至今的實物、遺物、遺址、遺跡等是對黨員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的“生動的活的”重要載體,或者說是“活的教科書”,通過參觀、學習、體悟,能使黨員和青少年在重溫崢嶸歲月中靈魂受到震撼, 精神受到洗禮。 同時這些生動教材也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和載體等等。
韶關紅色革命文化的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是內在統一的。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現實邏輯是對實踐邏輯、理論邏輯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及其價值意蘊在新時代的充分彰顯。實現偉大夢想需要偉大精神。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韶關紅色革命文化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彰顯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自強,對于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無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