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新臘
變化是一個名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變化之中,那它就會成為一個動詞。每天早上我推開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排排的樓房,門前道路一塵不染,三米高的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在道路兩側,每天來這里游玩的人絡繹不絕,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個貧苦的村莊。作為土生土長的舊州人,看著家鄉的變化,親身經歷這種變化,每每想起,心中就會涌起一股暖流。
20年前,我們住著到處漏雨的破舊瓦房,雨落在鐵盆里叮當作響。門前的路晴天時灰塵漫天,下雨時一片泥濘。父母和父母的父母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可盡管如此,我們的鍋里仍然盛不出足夠全家人吃飽的米飯,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餐盤里才能見到幾塊肉。手里能擁有一只畫筆、一張白紙就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很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小時候經濟條件不好,加上學習不是很好,我在十幾歲的時候選擇外出打工,進過雕塑廠,去過印花廠,在流水線上生活的日子吃穿不愁,然而總覺得少點東西。家鄉是割舍不掉的牽絆,所以最終我還是回到了家鄉,農忙時就跟父母一起種地,一有空就到處拜師學藝,恰逢農民畫興起,我在不斷地學習與創作中在這個領域有了一點成績。
這時候村里基本上都已經蓋起了樓房,像變魔術一樣,原來破舊的瓦房不見了,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門前也修起了水泥路,路邊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我們生活在一片燈火通明之下。我經常在茶余飯后繞著村子散步,看著這些變化常常很感動,我竟然處在這種變化中。
《壯鄉新貌》《共繡幸福球》《壯鄉新村廣場舞》等作品都是基于這些變化而創作的,家鄉的變化和我對家鄉的情感給了我無限的靈感。過去的和現在所發生的,都令我感到自豪,我把我的這些情感注入這些畫中,畫畫也因為有了情感變得生動且富有思想。
2020年,我們實現了全面脫貧,鄉村振興的號角被吹響,村里的經濟建設越來越好,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在物質條件富足的同時,精神需求越來越被重視。
農民畫原本只是農民業余時間的自娛自樂而已,發展到現在,儼然已經成為這座邊境小城一道文化景觀和一種文化風尚,我竟然能成為了文化的創作者和傳播者,這著實令我感到有些意外,同時我的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我的畫竟然被出版了,我的畫竟然獲了獎,我的畫竟然被人買了,我竟然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
但是我的家鄉是不可以被當作商品的,我對家鄉的情感也是不可能會被賣掉的,家鄉發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奇和興奮,這一強烈的情感使我不斷創作,小到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大到三月三歌圩會,再到眾志成城抗疫,這些都是成為我的畫作的素材。
紅、黃、橘、藍、綠、紫這些高飽和的色調,帶著濃烈的壯族人民的色彩,熱烈又樸實,加上夸張的線條,使畫變得活絡起來,愉悅起來,興奮起來。線條是思想的延伸,思想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所以那些夸張扭曲的事物也不會停止,所有的事物都在歡呼,在雀躍,在為現在的美好生活歌唱,人們的內心飽滿而充足,對未來有著無限的向往。
《壯鄉健身場》是我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幅畫,一幅成功的畫是基于內心的,忠實于內心對這個世界真實的感受。繪畫作品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濃縮與精煉、概括和簡化,卻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延伸,不必和現實畫得一模一樣,每一幅畫要有它的思想情感,在讓人看到現實的同時,引發人的思考。人類活著有兩個世界,那就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繪畫是物,體現的卻是精神,是作者所傳達出來的內心世界。

↑黃新臘/壯族天琴贊美祖國

↓黃新臘/舊州晨曲

↑黃新臘/秋收

↓黃新臘/你歌哪有我歌多

黃新臘/鄉村振興新舊州

黃新臘/六畜興旺

黃新臘/共繡幸福球

黃新臘/瓦氏點將
我們作為農民畫家,農忙的時候扛起鋤頭,閑的時候就拿起畫筆,畫的都是生活,畫的是我們壯鄉人民的日常,也正是因為著眼于生活,才能讓畫作更加貼近我們,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靖西壯鄉農民畫這條道路是一直要走的,我們所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興趣這么簡單,我將繼續用我手中的畫筆,立足于民族,立足于這片紅土地,去記錄生活,記錄一個民族,記錄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