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燕,王曉磊,李曉丹
(遼寧工業大學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汽車是目前國內外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汽車產品在國內外的需求量極大。而輪轂作為汽車最主要的零件之一,其生產和用量極大。因此,要保證輪轂在生產線上被高速、可靠地搬運尤為重要。
過去,搬運作業大部分由人工完成,利用人力將待加工工件搬運至特定的位置進行加工[1]。隨著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搬運機器人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產線上代替人工完成裝卸搬運、碼垛等步驟[2]。
現階段的輪轂搬運機器人主要以串聯機器人為主,例如,國外ABB、FANUC、KUKA等公司,以及國內沈陽新松、哈爾濱博實等公司研制的關節式搬運機器人[3-6]。
但采用6自由度串聯機器人搬運輪轂,不僅占地空間大,且成本較高,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
與傳統的串聯機器人相比,并聯機器人具有運動精度高、運動慣性小、機構剛性高、承載能力強、結構穩定等優點。目前,并聯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搬運、醫療、食品等領域中[7,8]。
姜玉成[9]在實驗室中自行研制了一種4-R(2SS)型四自由度并聯機構,它可實現對產品的搬運和自動分揀功能。陸彩滿等人[10]提出了一種3PUPaR并聯機構,它可實現三維移動,能實現對食品包裝的抓取和裝配。李虹等人[11]提出了一種可實現二維移動和一維轉動的三自由度并聯機構,用于尋求并聯機床最優的工作空間范圍。楊毅等人[12]提出了一種可實現三維移動的并聯機構,用于滿足海水采樣瓶始終保持水平的采樣動作。SHAO等人[13]提出了一種新的3-PSR-O型三自由度并聯機構,并對其進行了工作空間分析。HUANG[14]等人對可實現二維轉動和一維移動的3-SPR并聯機構進行了運動學分析,并確定了其參數。
基于并聯機構的優點,筆者以我國輪轂生產行業為研究背景,提出一種以2UPS-RPR為本體的并聯輪轂搬運機器人。
首先,筆者對并聯機器人的構型進行分析,建立輪轂機器人的樣機模型;然后,用矢量法求解并聯機構運動學逆解;最后,采用搜索法求得并聯機構的工作空間,確定并聯機構的結構尺寸,為樣機的動力學分析和樣機的制作奠定基礎。
在輪胎生產線上,輪轂搬運機器人主要負責將實現碼好的輪轂搬運到生產線上。
輪轂搬運路線示意圖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機器人搬運過程中需要將輪轂翻轉90°,并通過2個方向的平移放在生產線上。因此,輪轂搬運機器人至少2移1轉3個自由度才能將正放在地面的輪轂側放于生產線。
能夠實現1轉2移3個自由度的并聯機構較多,如2RRR-2RPR、2UPR-UPU等并聯機構[15,16],但實際應用較少。筆者提出采用2UPS-RPR并聯機構作為機器人的本體實現輪轂上下料的搬運過程。
在2UPS-RPR并聯機構中,UPS為無約束驅動支鏈,RPR支鏈為約束驅動支鏈(即提供約束又提供動力),具有2移1轉3個自由度,因此,該機構具有2移1轉3個自由度,還具備良好的解耦性。
由于該機構采用移動副作為驅動,有較大的移動范圍,因此,其工作空間較大,適合作為搬運機械手的本體。筆者再根據輪轂的結構特點,設計手部裝置。
輪轂搬運機器人樣機模型如圖2所示。
2UPS-RPR并聯機構樣機模型如圖3所示。
該并聯機構由靜平臺、動平臺以及連接兩平臺的3個支鏈構成,3個支鏈均勻分布在平臺上,且靜、動平臺都為等邊三角形。其中,支鏈1依次由轉動副(R)、移動副(P)和轉動副(R)組成;支鏈2和支鏈3結構完全相同,依次由虎克鉸鏈(U)、移動副(P)和球副(S)組成。
如果動平臺設計成平面結構,機器人翻轉90°較為困難,因此,筆者將動平臺底面設計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結構,使動平臺滿足工作時翻轉角度要求。
并聯機構坐標系的建立是進行運動學分析的前提,故筆者建立坐標系,如圖4所示。
圖4中,在靜平臺建立基坐標系OBxByBzB,以OB為基坐標系原點,xB方向為靜平臺的R副軸線方向,zB垂直于靜平臺B豎直向下,B2B3中線方向為yB方向,按右手螺旋法則確定;
同理,在動平臺建立動坐標系OPxPyPzP,以OP為坐標系原點,xP方向為動平臺的R副軸線方向,zP豎直向下,P2P3中線方向為yP方向,按右手螺旋法則確定。
位置逆解分析是并聯機器人研究的基礎,因此,需要建立并聯機器人的位置逆解模型。此處的并聯機構位置逆解即是已知末端執行器的位姿向量X=(x,y,z,α,β,γ)T,需要求解各個驅動桿的驅動變量。
筆者設靜平臺邊長為b,動平臺邊長為p。由建立的坐標系可得,B1、B2、B3點在基坐標系OBxByBzB中的位置矢量分別為:
(1)
P1、P2、P3點在動坐標系OPxPyPzP中的位置矢量分別為:
(2)
設動平臺參考點OP在基坐標系OBxByBzB中的位置坐標為(0,y,z)T,姿態坐標為(γ,0,0)T。動坐標系與基坐標系之間關系用Z-Y-X型歐拉角描述,兩者之間的姿態變換矩陣為3個繞坐標軸的旋轉矩陣相乘獲得。
在該設計中,根據機構的布局特點可知,動坐標系OPxPyPzP只繞xP軸旋轉,故α=0,β=0,則旋轉矩陣可以簡寫為:
(3)
式中:γ—動坐標系OPxPyPzP繞xP軸旋轉的角度;且sγ=sinγ,cγ=cosγ。
Pi(i=1,2,3)在基坐標系OBxByBzB中的位置矢量為:
PiB=RPi+OPB
(4)
式中:R—動坐標系OPxPyPzP到基坐標系OBxByBzB的姿態變換矩陣;PiB—點Pi(i=1,2,3)在基坐標系OBxByBzB中的位置坐標;Pi—點Pi(i=1,2,3)在動坐標系OPxPyPzP中的位置坐標;OPB—點OP在基坐標系OBxByBzB中的位置坐標。
筆者將式(2,3)代入式(4),得出點P1、P2、P3在基坐標系OBxByBzB中的位置矢量為:
(5)
根據桿長約束條件:
(6)
化簡后可得:
(7)
l1、l2、l3為3個輸入構件的總長,且li=(Li+Δli),Li為輸入構件的原長,Δli為3個輸入構件的輸入長度,則并聯機構2UPS-RPR的運動學逆解為:
Δli=li-Li
(8)
為了驗證理論分析機構位置逆解的正確性,筆者采用MATLAB數值求解與ADAMS虛擬樣機仿真對比的方法,對并聯機構的位置逆解模型進行驗證,通過數值計算并與ADAMS仿真的結果比較是否一致,驗證位置逆解的正確性。
設機構的結構參數為:b=305 mm,p=467 mm。筆者給定動平臺一個運動軌跡,即:
(9)
利用MATLAB對位置分析結果進行編程,并繪制出并聯機構3個輸入構件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由于輸入構件2、3對稱分布的布局特點,L2、L3長度變化曲線完全重合).
輸入構件長度隨時間變曲線如圖5所示。
筆者將并聯機構的三維模型導入ADAMS軟件,添加運動副以及約束關系,在動平臺參考點引入式(9)的末端運動軌跡,對位置逆解進行仿真,得到仿真結果,即并聯機構輸入構件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6所示。
筆者將MATLAB理論計算與ADAMS虛擬樣機仿真所得到的輸入構件長度進行對比。
理論計算與仿真結果絕對誤差曲線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理論計算與仿真結果絕對誤差在0.7 mm以內,理論數值求解與樣機仿真結果基本一致,驗證了并聯機構運動學模型的正確性。
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為:三維模型在導入ADAMS軟件時,坐標存在誤差,MATLAB軟件與ADAMS軟件之間的精度也存在誤差。
并聯機構工作空間是機構運動平臺的工作區域,它是衡量并聯機構性能的重要指標[17]。在輪轂搬運時,沿y軸、z軸方向的平移是該機構運動性能的主要體現,因此,筆者主要研究并聯機構的定姿態工作空間,即給定運動平臺姿態角,求運動平臺參考點的可達范圍。
利用搜索法確定工作空間時,需要確定機構的約束條件。根據2UPS-RPR并聯機構的布局特點可知,該機構定姿態工作空間約束條件包括桿長約束和轉動副轉角約束。
(1)桿長約束。
每個桿件必須滿足條件:
lmin≤li≤lmax(i=1,2,3)
(10)
(2)運動副轉角約束。
設聯接分支驅動桿和上平臺的轉動副為R1,聯接分支驅動桿與下平臺的轉動副為R2。設分支驅動桿1相對于坐標系的姿態向量為l1,轉動副Ri軸線的單位法向量為nRi。
則轉動副轉角的約束條件為:
(11)
設置機構的結構參數為:
b=467 mm,p=305 mm,750 mm≤li≤1 500 mm(i=1,2,3),轉動副轉角范圍為-π/4≤θRi≤π/4,動平臺的姿態角為γ=0。
結合機構位置逆解,筆者采用搜索法,利用MATLAB編程繪制出機構的定姿態工作空間,即在給定姿態下動平臺參考點可以到達的所有點的集合。
機構的定姿態工作空間形狀如圖8所示。
從圖8中可以看出:該機構具有較大的定姿態工作空間,參考點OP的運動軌跡始終位于一個平面內,呈曲面;運動空間過渡平滑,在內部不存在空缺。
由于結構的對稱性,該工作空間也具有良好的對稱性,適合用于搬運場合。
根據工作空間的數值解,筆者把所有滿足條件的數值解作為“點集”,則工作空間體積計算公式為[18]60-61:
V=length(x)·Δx·Δy·Δz
(12)
式中:V—工作空間體積;length(x)—“點集”數量;Δx·Δy·Δz—參數變量步長。
“點集”中的一個點代表工作空間的一個微元,即所有微元之和為工作空間的體積。
在該設計中,運動平臺具有兩個移動和一個轉動自由度,參考點OP的運動軌跡始終位于一個平面內,工作空間降維。
因此,衡量該機構的工作空間大小變為面積,則工作空間面積計算公式為[18]66-68:
V=length(y)·Δy·Δz
(13)
對于該機構而言,影響機構定姿態工作空間的結構參數有驅動桿長和靜動平臺尺寸。采用單變量分析法,定量研究各個結構參數對該機構定姿態工作空間面積大小的影響。
筆者取靜、動平臺邊長b=467 mm,p=305 mm,轉動副的最大轉角為45°,桿長最小值不變時,工作空間面積隨桿長最大值的變化曲線,即桿長最大值對定姿態工作空間的影響情況,如圖9所示。
筆者取靜、動平臺邊長b=467 mm,p=305 mm,轉動副的最大轉角為45°,桿長最大值不變時,工作空間面積隨桿長最小值的變化曲線,即桿長最小值對定姿態工作空間的影響情況,如圖10所示。
筆者取轉動副的最大轉角為45°,桿長最小值與最大值均保持不變,工作空間面積隨靜、動平臺邊長比值的變化曲線,即靜平臺與動平臺邊長比值對定姿態工作空間的影響情況,如圖11所示。
綜合圖(9~11)可以發現:驅動桿l1、l2、l3的行程范圍和靜、動平臺邊長比值對該機構的定姿態工作空間的影響很大;機構的定姿態工作空間隨著驅動桿行程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靜、動平臺邊長比值趨于1時,得到更大的工作空間。
因此,可增加驅動桿的行程范圍,或者使靜、動平臺邊長比值趨于1,可使得該機構的工作空間面積大幅度提升。
在實際生產線中,要求輪轂搬運機器人y軸方向行程為1 m,z軸方向行程為0.8 m。根據前文分析,在不考慮桿長變化的前提下,靜、動平臺邊長相等時,并聯機構的位置工作空間取得最大值。根據機器人末端夾具的安裝空間,取靜、動平臺邊長b=p=305 mm。同時,根據y、z軸的運動范圍,取驅動桿的行程范圍為0.8 m~1.6 m。
根據確定的結構尺寸,筆者繪制的機構工作空間如圖12所示。
圖12中:y方向范圍為-0.565 7 m~0.565 3 m,行程約為1.13 m;z方向范圍為0.565 7 m~1.6 m,行程約為1.03 m。
由此可見,該機構能夠滿足輪轂搬運的工作要求。
針對目前輪胎生產線上輪轂搬運成本高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種新型搬運機器人,確定了機器人的構型,設計了機器人的樣機模型,推導了機器人并聯機構的逆解,并進行了驗證,求解了并聯機構的工作空間以及結構參數,對其工作空間的影響規律,確定了其結構參數。
研究結論如下:
(1)采用矢量法建立了2UPS-RPR并聯機構逆解模型;通過MATLAB編程對位置逆解進行了數值計算,并利用ADAMS仿真對逆解模型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仿真輸入構件長度變化曲線與理論結果一致,誤差在0.7 mm內,驗證了機構運動學模型的正確性;
(2)運用搜索法并結合位置逆解方程,求解出了并聯機構的工作空間;
(3)通過分析得到了結構參數對工作空間的影響規律,結合機器人實際應用中的工作要求,確定了并聯機構的結構參數。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后續的研究中,筆者將對輪轂搬運機器人進行運動性能分析、動力學分析,并且制作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