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
(甘肅省靈臺縣中慶九年制學校,甘肅靈臺 744402)
初中數學教學通常以教材為根本教學資源,以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聽取知識為主,整個教學活動呈現出刻板、枯燥之態,信息技術未被廣泛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同時,受數學的難度特點與邏輯特點影響,多數學生出現了厭學情緒,導致整體教學效果嚴重差強人意。因此在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逐步融合中,教師開始探索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旨在突破傳統教學困境,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教師能否在教學之前進行高質量的備課,關乎其設計的教學方案的合理性,也決定著其組織的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只有備課充分,教學才能更加高效。這便證明,要實現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教師應關注備課,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準備數學教具、說課資料等有助于教學的材料,并將備課材料靈活應用在課堂上。然而在通過信息技術備課時,部分教師依舊在沿用傳統搜索教案的方式。在此過程中他們模仿其他教師設計的優質教案進行備課,并未考慮所模仿教案的應用環境與班級教學環境是否存在差異,導致一些不具備現實應用價值的教案被應用在課堂上,不僅沒有使教學更加高效,甚至還打亂了教學秩序。根據此情況思考,要想在信息技術下有效提高備課質量,應用以促教學的備課方法,教師可以在微課資源、公開課中拓寬備課空間,學習微課、公開課中教師的教學思路,先根據其教學思路復原教案,再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調整教案,提高教案、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提升其與學生需求之間的一致性。在課堂教學活動循序展開,信息技術為備課高效賦能的前提下,整體教學有效性定然能夠有所提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在課堂指導學生學數學,忽略對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啟發,終會制約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形成,影響其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的速度,造成課堂教學低效的情況出現。基于此,教師在融合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時,應當通過信息技術引領學生預習,設計電子導學案,在電子導學案中布置預習任務,并將其通過微信、云班課等軟件發送給學生,使學生根據電子導學案的提示進行自主預習。可是新的問題在此過程中衍生了出來:由于對新知較為陌生,即便有電子導學案的提示,部分學生也無法有效完成課前自主預習任務,從而出現了更加強烈的畏難情緒,讓課堂中的教學工作無法很好地展開。于是為解決此問題,教師可以在發送電子導學案的同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發送部分能夠發揮輔助學生自學作用的學習資料,如解釋數學概念的簡短視頻、體現數形關系的學科動畫等,讓學生結合電子學習資料分析教材內容,回答教師在電子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至此,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完善程度以及對新知的提前認知程度得以提高,以胸有成竹的狀態進入課堂,讓課堂以信息技術為輔的教學能夠高效落實。
只有適當調控、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才能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中,使其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情境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打造數學情境,對于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有著一定的幫助。是以,在融合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等工具打造數學情境,如借助多媒體講述數學家研究數學知識的榜樣故事,呈現數學知識被應用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畫面。基于對故事的好奇、對畫面的探索,學生自然而然地生成學習動力,在課堂情境中主動跟隨教師教學的腳步進行積極學習,從而讓教學可以高效展開。
然而就現階段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環境來說,部分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控情境活動的時間,讓數學故事、體現數學應用的真實畫面在學生眼前一閃而過,學生尚未感受到情境的特點與內涵,情境教學便已結束,導致其積極作用難以有效發揮出來。這便意味著,在借助信息技術打造課堂數學教學情境時,教師應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因勢利導地提高情境教學時長,讓學生能夠對情境展開細致的觀察和分析,使其準確提取情境中的關鍵數學信息。同時,教師應對情境內容適當做出解釋,以便讓學生正確理解情境內容與內涵,減少其認知偏差。
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改變重難點教學方式,讓講解抽象知識的過程更加形象化,突出課堂邏輯,拓寬交互空間,從而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在探索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融合時,教師可以打造微課課堂,針對重難點知識設計精煉的微課視頻,通過視頻講解其主要內容,在課堂以播放微課視頻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重難點學習。在此期間,學生可以主動根據微課視頻內容進行提問,教師根據學生提問調整微課視頻播放進度,隨后對視頻內容展開補充講解,設計課堂項目活動或合作學習環節,組織學生對視頻內容展開討論。如此這般,微課不僅發揮了知識講解的作用,也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質疑,使其在提問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在提問與探究的往復中理解微課視頻內容,從而實現了對教材重難點的突破性學習,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得以提升。
互動是讓學生在課堂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不過在之前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借助刻板、單一的提問方式引領課堂互動,導致學生缺乏互動熱情,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思考與吸收。這提醒了教師,在信息技術融合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實踐中,應通過信息技術優化課堂互動方式,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設計課堂數學游戲,以游戲引領互動。此時,游戲的多元性影響著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還應設計多元化的游戲內容,如速算游戲、畫圖游戲等,為游戲設定趣味背景,以便充分調動學生互動積極性,使其在游戲中建構知識。
數形結合是初中數學最主要的思維方式,學生想要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必須具備數形結合思維能力。是以,在探索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打造數形結合的教學空間,通過數學圖形解釋數與形的聯系,幫助學生加深關于幾何圖形、基礎函數等知識的掌握。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教師將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錯誤地應用在了信息技術賦能下的初中數學數形結合教學中,在將數形結合教學材料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在學生面前后,直接向其介紹多媒體中的數形關系,制約了學生的自主分析。而在缺乏自主分析的狀態下,無論對數形結合內涵、作用還是思想,學生的理解都浮于表面,導致以數形結合為主的初中數學信息技術融合教學質量較低。這也提醒了教師,要想真正利用信息技術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基于數形空間的學習下形成數形結合思維,必須重視學生對數與形的自主分析。對此,教師可以在利用多媒體打造數形結合空間時,隨著數形的建構出示小問題,以小問題啟發學生數形思維,促進他們對數與形內在聯系的深入探究。
此外,思維導圖作為數形結合的特殊形式,有助于學生系統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形成,可以使其在課堂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打造數形空間時,需要適當應用思維導圖,循序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學習內容,使其在完整的思維圖中有效把握知識邏輯,在頭腦中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由此感受所學內容的邏輯關系、系統關系,使學生的對應思維能夠提升至新的層次。
課后書面作業是學生參與初中數學課后實踐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基于書面作業的數學計算中鍛煉基礎運算能力,是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大前提。但是在傳統初中數學課后書面作業的完成中,部分學生出現了臨時抄作業等行為,不僅影響了作業結果在指導教學方面的功能發揮,也影響了作業評價的公平性,降低了課后書面作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效用。而信息技術的實時監控功能,有助于解決初中數學課后書面作業實踐存在的上述問題。教師可以憑借信息技術設計電子作業單,將電子作業單上傳到信息化教學系統中,要求學生自主下載作業單并在系統中完成作業,并拍照上傳演算紙中的計算過程。同時,設定作業時間,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交作業,根據系統的后臺監控功能分析學生是否存在長時間退出界面、百度作業題答案的行為,與可能存在抄襲行為的學生展開對話。或者,教師還可以在講解課后作業時有意要求他們說出解題思路和過程,鼓勵其講解課后作業,以此考查、培養其數學思維,促進書面作業在鞏固教學、促進教學兩方面的積極作用的均衡發揮,讓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更加高效。
與生活相關是數學的一大特點,這便讓社會實踐、生活實踐成為了學生在課后應用數學的主要方式。教師探索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時,可以讓信息技術賦能學生的課后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信息交流手段鋪設課后社會實踐任務,如統計實踐、探究關于一周天氣變化的數學函數實踐等。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展開實踐,通過社會調查、信息搜索等方式獲得實踐數據,既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數學實踐,也是在數學實踐中的信息探索,其信息素養與數學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共同提升,自然可以讓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更加高效。不過受實踐任務的難度與深度的限制,即便存在信息技術的啟發,部分學生也難以在獨立實踐中很好地完成初中數學教學課后社會實踐任務,從而影響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成效。對此,教師可以在布置實踐任務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在線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學習小組溝通實踐困惑與結論,使其在在線合作中突破實踐困境,增加實踐收獲。
家庭同樣是學生學習的學校,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自主學習情況均會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與效果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初中數學教學整體效果。而家校共育是協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主要辦法,能夠讓家庭教育情況在教師科學指導下有所改善,促進教師對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自主學習情況的了解。因此,將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高效融合時,教師應重視家校共育,讓信息技術賦能家校共育,建立家校共育教學平臺,利用班級微信群、騰訊會議、釘釘等手機交流平臺與家長進行溝通,使其了解學校數學教學進程與課后作業內容、形式,能夠根據學校數學教學進程監督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同時,教師可通過獨立的電子檔案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學校情況,使其明確學生優點與不良習慣,了解其在家學習的方式,進而根據學生發展規律制定進一步的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學生家庭化的數學學習與校園化的數學學習被家校共育有效銜接起來,杜絕了其在家中敷衍數學作業、課后實踐任務的行為,使其在家長的監督與指導下更優質地完成作業,從家庭學習中汲取新的學習經驗和收獲,提升學習能力,進而強化自主學習與數學思考能力,讓教學更加高效。
此外在一些非常時期,數學教學無法在學校展開,這讓信息技術賦能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更加明顯。教師應通過家校共育教學平臺建立遠程教學機制,通過遠程教學組織學生學數學、用數學,讓學生即便處于家中也能不斷學習到新的數學知識,防止初中數學教學出現斷層,以此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更高效的融合。
綜上所言,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可以體現在課前活動、課堂教學、課后實踐與家校共育四個方面。教師應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優勢的前提下完善課前備課與學生課前預習,讓信息化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效用,利用信息技術遠程監控學生課后實踐,同時通過信息渠道聯系學生家長、共同監督并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初中數學整體教學效果,讓初中數學教學卓有成效。初中數學教師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可嘗試通過以上方式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以達到優化教學、增強教學成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