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沖
(防災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
“課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同于“思政課程”,思政課程是通過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除了思政課程,其它課程同樣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其形成協同效應,起到育人的功能,即“課程思政”。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中我們可以領會到:課程思政是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授如何做人、怎樣做事,引領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指向一種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思政”是鑄就教育之魂的創新理念和創新實踐,堅持以“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為總要求,以“培養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為根本導向,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標志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作為專業任課教師,應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立足所講授的專業課程,充分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系統設計課程思政的內容,并有機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以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本校是在會計學專業中開設《稅法》課程,稅法作為該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開課時間比較早,會計實驗班在大一學年第一學期進行,會計普通班在大一學年第二學期進行,這一時間是學生剛從高中畢業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對所學課程和專業的認識還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在稅法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增強國家情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將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個人成長,對社會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開始以課程思政為引領重構稅法課程建設,包括:課程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授課計劃、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等。以課程思政引領重構稅法課程建設并投入實踐,是從2020年第一學期開始嘗試,并在隨后學期的教學中不斷完善。
作為《稅法》課程的主講教師,在該課程教學中,主要結合本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及稅法課程的內容與屬性,對該課程天然蘊含的以下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并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培養國家情懷、“人民性”稅收價值認同、培養誠信納稅、增強法治意識、遵紀守法做守法公民等。
我國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而稅收是取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我國的稅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稅收,其本質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具有“人民性”,故“人民性”稅收價值理念培養是稅法課程的內在要求,在教學中,結合本課程內容屬性,通過案例教學,廣泛列舉學生身邊的例子,讓學生充分體會稅收的“人民性”。“人民性”是貫穿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根紅線,教育學生以“人民性”作為理解和把握國家稅收法律制度的價值指引是增強“四個自信”的具體表現。
加強法治意識教育是稅法課程的內在要求,我國于2014年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定,以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稅收法治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稅收法治意識就是要不斷地提升人們對稅收法律制度的自覺認可與遵從度,做到依法征稅與納稅,自覺維護稅法尊嚴和權威。
自2018年以來,我國加快了“稅收法定”的進程,現行共18個稅種,其中11個已經通過立法。之前,在征納稅時更多的是遵循國務院授權頒布的相關條例,而“稅收法定”的落實,使稅收更具權威和穩定,毋庸置疑,“稅收法定”原則將有力推動我國法制化建設的步伐。
在稅法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稅收法治教育,將法治思維植根于學生心中,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思政基礎。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信要求守承諾、講信用,是人們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當代大學生中進行誠信教育尤為必要和重要,加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培養,以牢固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
納稅誠信意識養成貫穿稅法課程的始終,每一種稅款都需要納稅人如實誠信納稅,不得故意隱瞞收入、虛報扣除項目等各種偷逃騙稅等行為,納稅誠信要求杜絕一切弄虛作假。
稅制是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我國稅制也是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中,加強國情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講解各稅種的建立與演變時,尤其是流轉稅和所得稅,從其建立、發展、改革等完善的過程,自然而然地進行稅制改革背后的國情教育,我國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從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實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以及國家采取的系列改革措施,無不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稅制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去認知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變,讓學生對自我生活的環境、國家的發展有更好的認知,進而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1.1 有計劃地建設實施課程思政
“有計劃地建設實施”,即教師在備課時進行整體的設計,根據章節內容特點挖掘思政元素、設計相關思政內容,編寫到教學大綱中,然后根據教學大綱有計劃地實施課程思政教育。
(1)研究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構建思政素材。進行稅法課程思政教育的首要環節是,認真研究課程的全部內容,針對所講授的每一章節,思考挖掘出其所含的如前文所述的思政元素,該思政元素是該課程本身所蘊含的,不是牽強附加的,進而再明確思政預期目標,按照該目標,構建課程思政內容,搜集進行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政策、新聞等素材,以備教學中運用。
(2)把相關思政內容編寫進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在稅法課中實施課程思政,就要在備課階段,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修訂,把上一環節已經做好的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標、思政元素、思政素材等內容編寫進課程教學大綱中。
(3)遵循教學大綱,編寫教案,根據章節所授課內容融入思政教學,進行教學實踐,詳見表1。

表1 《稅法》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及融入點設計表
3.1.2 靈活實施
“靈活實施”,即甄選實時發生的與該課程思政目標一致的典型事件、案例、政策、新聞等思政內容,結合課程動態,隨時呈現在課堂中。該環節不會占用太多時間,旨在引領學生關注當今社會發生的熱點事件,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如應對新冠疫情的國內外對比,感受我國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做到“人民至上”;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及2030年遠景發展目標”的制定,帶領學生憧憬更美好的明天,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以激發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勇于擔當、奮發圖強;針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對人口社會問題進行探討,應對“老齡化”,延遲退休政策的作用,三胎政策實施的意義等國情認識教育等。
正如上文所述,在課堂中實施思政教育,即線下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同時結合線上進行,本校線上運行主要是運用“雨課堂”教學平臺,輔助以“釘釘群”等,不斷精選與該課程思政目標一致的社會熱點等思政素材和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由學生課下學習、思考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