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巍(山東: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7年3月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2017 年版小學科學課標),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學生能夠感知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大領域的18 個主要概念為統領,構建了兼具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三大特性,覆蓋整個小學階段的課程體系。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維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全新課程理念。
面對新課標的要求,聚焦我省科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師學科素養“薄弱”與教學理念“陳舊”、課程資源“匱乏”且碎片化、師資隊伍不足導致科學教育“缺失”和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割裂”等主要問題,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省級名師團隊,統籌規劃1~6 年級科學課程資源設計開發藍圖,帶領十六市小學科學骨干教師,系統化開發課程資源,并通過常態化、制度化的網上研討交流活動,完成了以大概念統領、關注教育公平、融入傳統文化、全面覆蓋1~6 年級的系統化課程資源開發工程,同時也收獲了“以新課標精神化教師行為、改學校課堂、長學生本領、構建新型教研文化”的豐碩成果。
將2017 年版小學科學課標中的18 個主要概念及其對應的75 個學習內容進行認真分析,按照概念進階的內在邏輯,博采現行各版本教科書的優點,聚焦大概念,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水平,分課時規劃學習主題。而后,對每個課時從“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制定了學習目標。針對課時主題的學習目標要求,給出為完成學習目標融入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選擇建議。由此,構建了覆蓋1~6年級共計219 課時的科學課程內容框架和可操作的學習進階目標,形成厚厚的一本課程資源開發施工藍圖。
以物質科學領域第一個大概念“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為例,解讀課程資源內容框架建構過程。根據2017 年版小學科學課標,這一大概念可分解為5個學習內容。
1.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
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3.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4.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
5.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
每一個學習內容具體分解到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依據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們將這一大概念分解成19 節課例(見表1)。其中,1~2 年級5節課例,3~4年級11節課例,5~6年級3節課例。每節課例根據其主要內容命名課題,專家團隊共同研討,開發制定每節課例的教學目標并提出傳統文化契合點(見表2)。

表1 第一個大概念的19節課例

表2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框架和進階目標(示例)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山東省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首先確立了課程資源模型,明確所開發的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類型、呈現形式及內容評價標準。每個課例資源包都包括說課資源、上課資源、其他相關資源等9部分內容(見圖1),從而保證開發的課程資源能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學校師生教與學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教育公平。

圖1 課程資源模型
“說課資源”包括說課課件、說課視頻、專家點評及說課文本等相關資源,其中“說課文本”包括課標要求、擬定教學年級、擬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組織與分析、教學活動設計、問題及策略、教學資源等7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所有課例統一模板,保證了219節課例開發的規范性。
“上課資源”包括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和專家點評。所有的課例教學錄像必須是完整的一節課,要充分體現教學過程及師生互動環節。所有教學錄像統一格式要求,并制定了明確的課例教學評價標準。
明確了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框架、資源類型及格式要求后,我們成立了省、市、縣三級課程資源研發團隊,明確各自的任務分工,構建了“開發展示—分析評價—改進應用”的資源開發模式(見圖2)。通過線上網絡直播、團隊成員線上展示、專家學者點評分析、學校教師全程參與,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資源開發與教研培訓融為一體的新機制,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

圖2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模式
為確保課程資源開發的科學性和高質量,由課題負責人牽頭,高校專家、齊魯名師等組成省級專家指導團隊,16個地市教研員組織縣市骨干教師組建資源開發團隊,根據統一的資源開發要求進行課例資源開發。先團隊成員備課,然后團隊磨課,再修改互磨,最后教研員點評指導。幾輪磨課結束后,課例資源相對完善了,然后通過“齊魯科學大講堂”網絡直播平臺,進入課例資源的展示、評價和修改優化階段。
為更充分地交流和研討課程資源,同時促進全省小學科學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從2020 年2 月開始,我們開設了“齊魯科學大講堂”網絡教研平臺,每周二上午,全省小學科學教師齊聚云端,通過釘釘網絡直播,依次展示全省十六地市團隊精心打磨的課例資源,每周展示4~6 節課不等。至今,“齊魯科學大講堂”已舉辦近80期,每期活動全省有36個釘釘群共3 萬多名教師參與,成為我省小學科學教研品牌。
“齊魯科學大講堂”活動按照課例順序,由相應地市具體負責,省級專家團隊協助實施。每周提前下發海報,預告本周開發團隊和研討課例;同時地市負責教師提交本周展示課例的說課文本、說課視頻和說課課件。周二上午大講堂活動說課展示后,專家現場點評每節課例,說課教師根據專家意見,將說課課例細化為教學方案,并于一個月之內再次提交,再由專家組對教學方案審核論證,優秀方案再按照規定技術標準進入錄課環節,轉化為合格的上課視頻。錄制好的上課視頻陸續通過“齊魯科學大講堂”向全省科學教師直播展示。執教教師課后反思、省級專家在線點評,一方面提出改進優化的意見,同時從科學知識本質、科學方法原理、科學技術本質等角度,提升教師的學科認知水平。嚴格的論證、評審、指導程序,不僅保證了每節課例資源的質量和水平,也從深度理解科學課程內容的角度提升了教師的認識。每期“齊魯科學大講堂”活動都要求教師制作美篇進行反思總結。
借助大講堂,我省小學科學實現了常規教研的網絡化,提升了小學科學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引領和資源支持。大講堂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壁壘,實現了跨區域、跨時間、大范圍、多層面的交流。它帶給教師的不僅僅是教育理論和專業技能,貫穿于其中的共享、共進、合作的教研文化更深刻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對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