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整個社會對教育的關注程度上升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度,學生也因此被繁重的學業壓得不堪重負。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教育教學回歸本真。課堂是學生構建物理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重要場所,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加強課前教學設計,要注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從而在逐步提升學生物理學習效率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們具備了濃厚的物理探究興趣,那么他們就會積極自主地展開物理概念以及性質定理的探索構建,就會逐步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能力。“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被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貴,而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只有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并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中,才會讓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產生相應的價值。
為了全面落實“雙減”政策理念,教師會結合教學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研究力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現象。教師還會組織學生展開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在操作彈簧的基礎上感受彈力,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小物體感受摩擦力等。教師還會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對其進行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增強物理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更多地感受到了物理學習探究的樂趣和成就感,那么他們就會逐步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不僅會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課前結合課件視頻以及文字內容的導學案,展開自主預習活動。那么學生課前預習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能力逐步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例如,《重力》這部分內容的課前預習,學生就要在課前自主探究重力的概念,自主分析重力與質量的關系,自主分析重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學生會將自己不理解的知識內容總結到練習本上,然后在課堂上有所側重地進行傾聽、思考與分享交流,從而經歷知識內容的自主探究過程。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還會組織小組學生展開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歸納不同類型的習題內容,加強對教材基本內容以及練習題目的理解和鞏固,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會引導學生加強課前預習、課中探究以及課后鞏固練習,結合教學內容優化問題設計,并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思考時間,那么學生就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預習習慣、總結歸納習慣以及獨立思考習慣。而且教師還會結合物理習題類型,教授給學生相應的問題分析方法技巧,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不同類型習題的解答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思維習慣。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會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注重課堂生成,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例如,對重力的理解、探究和運用,有學生認為蘋果下落時越來越快是因為蘋果受到的重力越來越大的緣故,顯然這一認識是錯誤的。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展開針對性的引導,即提出相應問題:“物體下落過程中受到的重力大小會發生變化嗎?”當學生分析清楚了這一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蘋果下落過程中越來越快的原因是什么。當學生的個體思維被教師關注,當學生的積極思考行為被教師贊賞,那么學生就會在課堂上保持高度專注的學習狀態。而且,“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還會加強對學生的贊賞性評價,尤其是當學生在課堂上有好的表現時,教師就會運用贊賞性評語:“該同學的思考非常深入,對知識點的理解比較全面,我們都要向他學習。”當師生進行了良性的互動,那么課堂氛圍就會更加輕松、愉悅、有趣,“雙減”政策理念的落實也有了保障。
科學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物理概念、公式以及性質定理的探索構建中,能為后續的課堂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盡管課堂導入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錯過了課堂起始環節的幾分鐘,那么就有可能出現“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況。因此“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為高質量教學活動的創建奠定基礎。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教師可以運用故事導入法,即在課堂起始環節,教師可以講述亞里士多德對力的研究的故事,講述牛頓對力的研究的故事內容,引導學生一邊傾聽故事內容一邊探究力的相關內容。生動形象的故事內容本身就能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故事內容與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結合,更能幫助學生加強對定理探究過程以及定理內容的理解。
又如,《摩擦力》,教師可以在課堂起始環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具體可以是引導學生表述汽車輪胎的表面形狀,引導學生表述運動鞋地的圖案設計,并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圖案設計的原因,從而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認知經驗,為學生后續的高效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當然,課堂導入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教師可以設計操作游戲,可以運用復習導入,也可以設計相應的問題,用問題來啟發學生;只要是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導入方式,教師都可以拿來運用。
教育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課件圖片、視頻與物理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既能幫助學生構建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引導學生更多地感受物理學習的趣味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有助于“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因此,教師要將信息技術科學有效地運用到物理教學活動中,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素材。物理學科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抽象,豐富的教學素材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構建。例如,《二力平衡》,教師可以運用課件圖片呈現靜止的吊燈的圖片,呈現靜止的輪船的圖片,呈現勻速上升的熱氣球的圖片,呈現勻速行駛的汽車的圖片,呈現物理書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圖片等。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內容,分析圖片中物體所受的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二力平衡的含義。教師還可以運用課件圖片呈現二力平衡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基本知識點展開相應的分析與探究。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多元化的課件視頻內容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而且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引導。例如《彈力》,教師可以設計多方面內容的微課件,具體包括彈力形變概念的視頻,與微小形變有關的探究實驗,形變分類的視頻內容,彈力方向判斷的視頻內容等。而且教師還可以設計用于學生課堂練習的課件圖片,并呈現多種不同類型的習題內容,引導學生以多元化的思維視角加以分析和構建。當個別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不是很深入,或者是對某一習題類型的分析和解答存在疑問時,他們就可以反復觀看某一課件內容,直到自己完全理解為止。
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名師微課,比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的課件視頻,學生可以進行反復地傾聽、理解與探究。還有其他信息平臺上的物理小視頻,學生也可以結合自身的能力加以選擇性地觀看學習。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直觀形象的實驗探究活動,既能幫助學生加強對物理內容的理解構建,又能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分析、類比、判斷與總結等實驗探究過程,還能全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實驗探究的重要價值,要給學生創建實驗探究的活動環境與機會,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物理能力。
教師要注重實驗演示教學。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無法全程參與所有的實驗探究活動中,所以教師會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實驗。例如《液體壓強》,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下演示實驗活動:實驗一,把壓強計探頭放進盛水的容器中,改變探討的方向,查看液體內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是否相等;實驗二,改變壓強計探頭在水中的深度,查看不同深度的液體壓強是否相等;實驗三,把壓強計探頭分別放入鹽水和水中,查看液體壓強跟密度是否有關系。當教師演示過第一個實驗后,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第二個實驗和第三個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嘗試著操作壓強計探頭,記錄相應數據等信息,從而幫助學生加強對液體壓強的理解和構建。
教師要鼓勵學生加強自主實驗探究。盡管演示實驗能引導學生感受物理學習的直觀性與趣味性,但是教師依然要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在自主實驗探究活動中發展自身的物理思維。如《摩擦力》內容中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活動,教師提前準備好彈簧測力計,砝碼、木塊、長木板、毛巾、棉布等工具材料,然后引導學生測量物體的滑動摩擦力,并分析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的關系。
學生的自主實驗操作中,教師要檢查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認真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并結合學生實驗操作活動中的優缺點,對其進行相應的鼓勵與輔助引導,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當今社會是合作共贏的時代,現代教育理念提倡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物理知識內容以及習題內容等展開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加強自主思考與互動分享,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物理能力。
例如《大氣壓強》,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圍繞大氣壓強含義、大氣壓強產生原因以及與大氣壓強相關的實驗活動等內容展開討論交流。學生要自主分析他們對教材基本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提出他們不理解的知識點,然后與同伴進行分享交流。教師要結合小組學生的分享交流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與幫助。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不一樣,所以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構建水平也不一樣,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維與視野,引導學生多元化理解基本內容。而且學生在與小伙伴互動交流時,可以圍繞一些細節內容展開探討,進而有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構建。
比賽活動本身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因為學生都想要在實驗探究活動中有好的表現,都想要獲得好的比賽成績,所以學生都會積極表現出更好的自己。而且,當學生知道具體的比賽時間以及比賽內容時,都會在比賽之前進行相應的準備與練習,這樣一來,可以在準備比賽以及參與比賽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雙減”政策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保持積極的教與學的狀態,正如師生參與比賽時的積極狀態一樣。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展開搶答比賽或者是其他內容、形式的比賽,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物理能力。
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相應的習題內容,然后將其通過課件圖片、口述、黑板書寫等方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快速做出分析與解答。比如,與“力”相關的知識點和習題,教師需要逐一呈現出來,正確作答出的學生獲得相應分數,累積得分較高的學生贏得比賽勝利。
教師也可以自主編創用于比賽的習題試卷,引導學生通過解答習題試卷的方式參與比賽活動中。這種比賽模式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卻能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與習題解答能力。
無論是什么形式、內容類型的物理比賽活動,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個體表現,還要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即教師要記錄學生每一次的比賽成績,然后一段時間后,綜合觀察學生是否在原來基礎上有所進步。
“雙減”政策理念中對學生的作業內容提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初中生的課后作業時長不得超過1個小時,要求教師提升作業質量。確實,一直以來,圍繞作業練習的爭論比較多,盡管爭論多,但是作業練習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課堂活動環節。科學有效的作業練習,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基本的知識內容,又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構建水平,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優化作業習題內容以及作業練習方式,調動學生的作業練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作業練習的重要價值。
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習題內容。即教師要在認真查閱教輔材料內容以及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呈現不同類型的習題內容,引導學生以多元化的視角分析和構建基本知識點。例如《摩擦力》,教師可以呈現如下練習題目:物體從光滑斜面上滑下的過程中,受到的力有哪些?給出幾種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屬于靜摩擦的現象有哪些;分析竹筷提米的實驗現象;分析生活中某些情境的摩擦受力情況等。
教師要設計趣味性的作業內容。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展開小實驗,從而增強課后作業練習的趣味性。如學生學習過摩擦力的相關內容后,可以在課后自主進行摩擦力的相關實驗。類似的,還有與壓強有關的實驗內容等,教師都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加強操作練習。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信息化的作業練習。如果學校具備信息化作業練習的條件,那么教師可以在線呈現作業練習題目,引導學生在線練習,然后讓信息技術記錄學生的作業練習時長,收集作業練習中的錯題等。
當教師設計并布置過作業內容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作業內容的評閱,多元化評價學生的作業練習情況,從而切實提升作業練習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物理是重要的基礎學科,高質量的物理教學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這一重要的教學陣地,通過教育信息化、小組合作交流、實驗探究活動等方法,調動學生物理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從而在創建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