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在古詩詞教學中注重情景交融藝術特色的挖掘,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學生情感豐富,若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既達不到深刻理解的效果,也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抵觸情緒。相反,通過多種方法呈現古詩詞中的情感,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審美體驗。小學語文教師要糾正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方式方法,樹立人本理念,增進師生互動,注重課堂情感氛圍的營造,通過情景交融的實踐,改善新時代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整體面貌。
情景交融指的是在文學藝術作品特別是在中華古詩詞中,通過環境和景物描寫來突出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藝術表達方法。古詩詞含蓄凝練、意境深沉的特點,是通過情景交融的方法來體現的。短短的一首詩詞,正是通過情景交融的運用,賦予景物以人性,賦予人物以美感,進而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以古詩《望廬山瀑布》為例,一個“疑”字,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表達出詩人在壯麗的廬山瀑布面前的所思所感。如果少了這個“疑”字,只是單純地進行景物描寫,詩的內涵就會大打折扣,所承載人的思想情感的體裁特點也會令人生疑。前面的一個“生”字,也是基于人的內心情感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景觀,達到了以情馭景的效果。可以說,情景交融在詩詞創作和詩詞鑒賞等各個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構建手段。
當前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課堂枯燥乏味。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仍習慣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占主導地位。因為教師認為古詩詞太過復雜難懂,對認知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較為困難。所以干脆把教學內容“嚼碎”,灌輸給學生,對古詩詞的情感表達和景物描寫的重要作用沒有挖掘,對學生的情感激發缺乏必要的引導,嚴重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利于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不能有效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限制了古詩詞的教學價值。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只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古詩詞,無法深入詩詞內部去揣摩詩人的所思所感,詩詞教學流于形式。即便部分教師能夠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情景交融的鑒賞策略進行挖掘,但是因為手段單一,形式僵化,不能培養學生的情感,不能激發學生的鑒賞興趣,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讓學生認識到情景交融是古詩詞的基本藝術特點,是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和義務。盡管學生的古詩詞修養不夠,鑒賞水平有限,但是依然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的深度,不能流于形式。何況情景交融是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王國的一把鑰匙,一旦學生養成情景交融的鑒賞習慣,就會觸類旁通,這對學生古詩詞修養的提升是裨益良多的。例如,《村居》這首詩前兩句是景物描寫,后兩句是人物活動,看似全詩沒有情感的融入,但是一個“忙”字,活脫脫地映襯出放學歸來的小童活潑歡快的內心情感,傳達出詩歌美好動人的藝術氣質。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前兩句景物描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如果仔細分析,也能發現不全是景物描寫,一個“醉”字是擬人手法,而擬人手法常常用來表達人物的情感活動,體現了詩人對春意融融的美好生活的贊美。教師引導學生在詩歌學習中留意其中的關鍵字眼,進而找到情景交融的藝術表達手法,通過這樣的授課,既能活躍學生的鑒賞心理,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對情景交融詩歌鑒賞方法的掌握。
意象是古詩詞的重要構件,也是具有固定情感內涵的詩詞表達技巧。比如,《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冰心”,就是一個經典意象,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詩詞作品中都有體現,具有特定的情感內涵,表現了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人格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文人情操。凡是古詩詞中出現“冰心”兩字,都代表著一種情感的抒發,教師把含有“冰心”意象的古詩詞并列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誦讀和品味,既能達到群文閱讀的效果,也能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古詩詞中的意象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詩詞作品,對其中蘊含的意象進行提煉和講解,促進學生對古詩詞藝術特點的認知。比如,月亮、柳樹、蟬、長亭、芳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典型意象,每一個意象都代表著特定的情感內涵。以月亮為例,李白的《靜夜思》,李煜的《相見歡》都通過月亮這一自然景物的描寫,突出了詩人、詞人的內心活動。針對“舉頭望明月”,小學語文教師讓學生思考:月亮代表什么?為什么不是“舉頭望星星”?月亮對表達思鄉愁緒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而針對“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思考:一輪彎彎的月亮,像不像一把鐮刀,勾心攝魄,讓詞人的心緒更加愁亂呢?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對月亮這一意象的情感內涵有了深刻的認知,促進了學生對文學意象的認識,達到情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一味枯燥地向學生講解詩詞中的景物和情感,學生的感受不深,學習效率也往往不佳。這就需要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鑒賞基礎和個性心理,巧妙運用豐富多彩的圖片和繪畫的形式,讓學生借助于景色來感知詩詞的情感表達。比如,在學習《清明》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把一張圖片投射在多媒體屏幕上,借助電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加強視覺效果和氛圍營造,圖片圍繞“欲斷魂”,刻畫了陰雨連綿的環境,表現了一個人凄迷紛亂的心境。而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似乎只有借酒澆愁,到“杏花村”中的酒家,消解孤旅一人的愁緒。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把學生帶入鑒賞情境之中,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使學生的情感和詩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達到古情今現的效果。除了圖片,還可以采用繪畫手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練習本上分別繪制“煙雨凄迷”“行人斷魂”“借問酒家”“獨消愁旅”四幅圖畫。畫完之后大家一起交流,說說古詩的內涵和意境。對畫得好的學生,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獎勵。通過繪畫,達到以景傳情的目的,這樣的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而且能夠達到很好的情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在圖片和繪畫的基礎上恰當借助視頻,是進一步突出古詩情景交融藝術特色的重要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優秀的古詩詞鑒賞視頻資源都能從網上輕易獲取,尤其是短視頻,兩三分鐘的音詩畫呈現,可以把古詩詞的景物和情感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以《江南春》為例,四句都是景物描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遠有近,有植物也有動物。如此一部生動多彩的江南畫卷,圖片和繪畫是無法承載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借助視頻來呈現,才能把江南景色廣闊深邃的特點生動立體地展示給學生。視頻可以通過背景音樂、歷史故事、人物講解等,啟迪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從景物描寫中思考詩歌蘊藏的情感和主題。通過“南朝”和“晚唐”的對比,讓學生隱隱感受到詩人創作這首詩歌的心境,對詩人流露出來的憂國憂民的內心情感有初步的認識,對詩歌借古諷今的藝術特色有較強的理解。
語文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古詩詞作為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對新時代學生的精神品質和道德素養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情景交融的教學建構中,教師設置有效的問題促進學生對古詩詞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的思考,是重要的教學策略。一方面可以培育學生的獨立意識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促進學生的自身完善。比如,在學習《贈劉景文》時,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蒙上后面兩句,只圍繞首兩句景物描寫,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什么時節的景色?詩人為什么要圍繞荷和菊來寫?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你從這兩句詩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思考之后,有的說:這是深秋的景色,荷花盡了,菊花殘了,詩人眼中的景色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說明詩人似乎心情也不好。有的說:不對,詩人說“菊殘猶有傲霜枝”,說明菊花雖然殘敗了,但是沒有全部殘敗,還有“傲霜枝”,表現出一種孤傲的氣質,表明詩人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兩位學生從各自的鑒賞角度分析了這首詩歌的景物描寫,對詩句中蘊含的詩人情感也做了非常好的探究。然后,教師把后面兩句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進一步認識到這不是一首悲觀消極的詩歌,而是一首積極向上的詩,叫人讀完之后充滿力量,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激發學生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以昂揚的姿態走向未來的人生。
古詩詞教學中,對比鑒賞是一種常見的方法,通過把在景物描寫上較為相似的兩首或兩首以上的古詩詞進行文本對照,促進學生的鑒賞水平,讓學生對情景交融手法的認知更加全面。比如,《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這兩首詩歌都是廬山景色描寫,但是二者所承載的詩人的內心活動是不同的。前者是借景怡情,浪漫灑脫,突出了詩人豪放樂觀的性格;后者是借景說情,有著強烈的仕途寓意,是飽受宦海浮沉的蘇軾內心活動的真實寫照。還有《贈劉景文》和《小池》,兩首詩歌都描寫了荷花,但是因為描寫角度和時令的不同,使得詩歌的情感表達也發生了差異。小學語文教師在景色描寫上存在相似之處的古詩詞讓學生并列閱讀和欣賞,以景色描寫為切入點,逐漸引導學生對詩人性格、創作背景、內心活動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剖析,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有限,在對比教學中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幫扶。教學實踐中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化解學生的畏難心理,使學生帶著快樂和自信的心情參與古詩詞鑒賞之中,創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才能為情景交融的構建創造良好的條件。
聯想是藝術鑒賞的基本手段。很多古詩詞都是日常生活的寫照,對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依靠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才能獲得良好的體驗。如邊塞詩《從軍行》,學生沒有軍旅生活的體驗,如何才能感受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想象來彌補生活經驗的匱乏。教師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長云彌漫的塞外,身經百戰的邊疆戰士,雖然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守衛自己的國土,但是卻依然充滿斗志,沒有被塞外黃沙消弭了保家衛國的理想。盡管他們有的金甲磨穿,有的犧牲成為白骨,但是卻書寫了壯美的人生,在歷史長河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難倒不是一種可歌可泣的精神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緒飛揚,仿佛回到了過去,來到了塞外,站在了黃沙之上,看到了戰士勇敢拼搏的戰爭場面,內心為之一振,心靈為之一激,從中受到強烈的情感觸動。通過這樣的方法,既打通了情景融合的通道,也有效地增進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文學想象盡管不是生活經驗,但是一樣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促進學生對古詩詞魅力的感知,這一點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加以認識。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突出,體現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教師基于人本理念,構建情景交融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閱讀和誦讀古詩詞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誦讀中逐漸體驗到古詩詞的深厚意境和魅力,進而產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對情景交融的古詩詞特點也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所以,語文教師在情景交融的挖掘中不要習慣于把教材內容生硬地灌輸給學生,更不能用自己的誦讀代替學生的誦讀,忽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認知。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意境深遠,需要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秘,但是誦讀不是背誦,強調音律和節奏,詩人在詩詞創作中所運用的情景交融手法,往往是通過一定的音律來表現的。如我們熟知的《天凈沙·秋思》,前幾句都是景色描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兩字一頓,營造出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節奏效果,最后借由“夕陽西下”筆鋒一轉,從自然景色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人物,使人物情感的表達水到渠成。整首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和諧的韻律,飄零天涯的游子形象才會呼之欲出。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可以自主構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在語言節奏的助力下,感受詩詞的絕美意境。
情景交融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構建,對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要求較高。一方面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古詩詞鑒賞功底和文化素養,最好能夠具備自主創作詩詞作品的能力,既能贏得學生的欽佩,也能通過自己親身看到和感觸的景物更加便利地開展情景交融教學的實踐,促進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以《春》為題,教師可以創作這樣一首小詩:操場小樹一時新,校園雷鋒是誰人?你看我來我看你,原是空中司雨人。雖然在合轍押韻上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不影響情景交融手法的講解,而且操場景色的融入,有效地喚起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古詩詞基礎,把相對較為深奧和晦澀的古詩詞,以學生感興趣和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才能達到理想的授課效果。此外,教師自身的道德情感也需要合格,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強烈的熱愛,才能在古詩詞誦讀和教學中給學生以耳濡目染,進而為情景交融教學模式的構建創造基礎。以古詩《詠柳》為例,這雖然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但是教師如果能夠帶領學生來到操場和公園,徜徉于優美的春色春景之中,和學生一起跳啊舞啊,或者掐一根柳枝戴在頭上,此情此景,那么就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進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教學目的。
概而言之,情景交融是重要的古詩詞教學方法,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加強實踐和引領,充分釋放學生的心靈,給學生創造自主鑒賞詩詞的機會,通過情景交融方法的實踐,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詩詞是重要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情景交融是幫助學生發現古詩詞意境和魅力的重要手段,應該通過多種手段來構建古詩詞情景一體的教學奇觀,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