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歡
摘要: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文章借鑒河北省與山東省工匠精神教育的良好經驗,結合對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和日本工匠習慣的分析,針對當前民辦高校工匠精神與教學模式融合的現狀,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實現“知行合一”為目標,提出民辦高校要弘揚與傳承工匠精神,推進工匠精神融入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中。
關鍵詞:民辦高校;工匠精神;知行合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7-005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連市社科聯重點課題“實現工匠精神教育‘知行合一’目標的教學模式探索”(2021dlskzd220)研究成果、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民辦高校工匠精神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探究”(LMJX2021341)研究成果
工匠精神是一種卓越的職業品質,是通過繼承、創新、發展而形成的,不但蘊含著敬業精神,還意味著開拓與創新、專注與奉獻的鉆研精神,具體蘊含執著專注、精益求精、敬業守信、刻苦耐勞、嚴謹求真、創新包容等人文精神。“知行合一”簡單解釋就是認知和實踐達到統一。目前,無論企業還是院校都提倡工匠精神的培養,并對其尤為重視。在此背景下,如何培養青年一代,使工匠精神教育能夠達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民辦高校角度探究工匠精神教育的教學模式,以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
1.民辦高校工匠精神融入教學模式的實踐
國外對工匠精神的實踐起步較早,且成果比較豐富,其中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在工匠精神實踐方面尤為顯著。德國的“雙元制”正在逐步成為國內院校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借鑒,“雙元制”是指學校為一元、企業為另一元,校企合作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制度。日本也是一個以工匠精神著稱的國家,在日本,人們在工作中習慣對自己的每一個作品追求盡善盡美,不惜代價地打磨,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工匠精神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形成。我國的河北省是首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省份,在探索多元主體協同、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工匠精神教育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工匠精神教育的主要特點有:一是教學主體不再是單一的學校,而是通過多元主體協作和校企合作來共同培養;二是學生的角色轉換,入學即入職;三是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相融合,逐步滲透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國的山東省著力培育齊魯工匠,并從學校樹立培育品牌、專業發展銜接市場需求、課堂教學貼近企業崗位要求上下功夫。這兩個省的率先示范效應,在工匠精神培育具體實踐上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2.民辦高校工匠精神融入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關于工匠精神教育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職業院校方面,民辦高校方面還相對欠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民辦高校在工匠精神教育實踐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較為狹隘。首先,對“工匠”的理解仍停留在傳統的認識中。一些人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較為狹隘,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不但傳統的行業需要敬業、創新的工匠精神,而且“互聯網+”信息化時代也需要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對人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標準的凝練,其在任何時候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次,工匠精神適用片面化。一部分人認為工匠精神主要適用于制造業、手工業,不適用于其他行業。但工匠精神實質是一種人格化的工作精神,是敬業、專注、創新的人文精神,無論是傳統的手工業還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興行業,都是非常需要的。工匠精神具有時代的特征,其適用領域是非常廣闊的。
(2)工匠精神教育停留在理論層面。現有的民辦高校基本上都能通過思政課或者專業課向學生滲透工匠精神教育,講解我國及國外工匠精神的典型事例,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僅僅是教師講授的一些典型故事、一些傳統理念,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無法達到工匠精神教育的“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因此,民辦高校在工匠精神實踐教育模式上還需要不斷探索。
3.傳統工匠精神教育模式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當前,傳統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應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因此,民辦高校要從教學主體、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設計、課程考核標準等幾方面進行優化改革,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真正踐行工匠精神,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針對民辦高校工匠精神教育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工匠精神教育實現知行合一目標的影響因素,借鑒河北省和山東省的有益經驗,充分結合民辦高校教育自身的實際,以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會計專業為例,提出實現工匠精神教育“知行合一”目標的教學模式路徑。具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1.教學主體
在工匠精神教學中,教學主體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形成工匠精神并達到知行合一目標,教師可突破傳統教育中單一的教學主體模式,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即一元為學校,另一元為校外其他組織,共同合作培養。民辦高校可以“雙元制”為改革突破點,采取多元主體協同培養模式,按照學科專業不同,可以是學校與企業協同培養,也可以是學校與企業以外的社會其他相關組織協同培養。多元教學主體協同培養,拓寬了工匠精神教育渠道,為工匠精神實踐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民辦高校培養卓越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會計專業為例,海華學院會計系已與莊河稅務局、會計師事務所、遼寧省學分銀行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探索多元主體協同培養模式培養會計專業學生。具體做法:一是與莊河稅務局合作,由莊河稅務局定期派專業人員到學校結合專業實際情況,為學生講解稅收知識和普及稅法知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外渠道獲取專業相關知識,浸潤職業美德;二是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形成協作培養模式,合理配置多元主體的資源,充分利用合作優勢,為學生專業實踐提供有利條件;三是與遼寧省學分銀行攜手共建,面向學生開展學習成果的存儲、認定和轉換管理與服務,推動書證融通,讓學生通過書證融通認證課程考試,可以將課程學分存入個人終身學習賬戶,并可申請兌換相應的證書,進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教學內容設計
(1)教學內容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設計方面,民辦高校要注意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課程思政不是將工匠精神的一些相關典型故事簡單地加到課程中,而是根據專業的特點進行課政整合。一是工匠精神教育“入教材、入課堂、入學生心”。“入學生心”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關注會計人才的“誠信、紀律、責任”等素質要求,注重實效,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而且由進教材、進課堂可視化的方式,達到“入學生心”的目標,能發揮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二是教學內容與崗位標準、大賽標準銜接。專業課程內容設計可以銜接工作崗位要求與標準,使得會計職業素養慢慢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了解會計崗位工作能力要求,掌握會計實際工作中的技能與素養踐行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課程內容設計還可以融入相關大賽標準,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同時能夠了解專業相關比賽要求與標準,積極參加相關的學科比賽。這樣,能促進學生在課堂與比賽中相互滲透,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并踐行職業道德。三是利用課外思想政治教育,解決財經“道德”主要問題,開展志愿活動、社區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各種教育活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潛移默化優勢,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實踐的全過程。
(2)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在工匠精神與教學相融合的理念下,民辦高校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訓,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全面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完整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要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全面、多維的素質教育目標,提高全過程的教學效果。以海華學院會計專業為例,近年來,教師針對初級會計專業證書、業財一體化、財務數字化應用等進行學習與研究,重新制定了適合學生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同時,教師還將賽教融合理念融入構建的課程體系中,并將大賽相關的課程融入新課程體系。例如,會計專業新融入的“約創云”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助,讓學生以比賽形式進行課程學習,在賽中學、學中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以團隊的方式共同分析解決問題,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教學手段
(1)加強校內實訓平臺的建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民辦高校可在教學手段改革方面嘗試采用新科技所衍生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平臺。例如,海華學院重視構建多元化的會計專業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學會構建系統的會計管理知識。如建設會計手工實驗室、會計虛擬仿真培訓室(VBSE)、分崗培訓室、綜合培訓室等。在各類實驗室,學生可以進行會計專業課程實驗、綜合專業實訓、技能資格認證等實踐任務操作。專業課程實驗主要側重于“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審計學”等核心課程,綜合職業培訓旨在提供管理技能、溝通協調技能、信息收集技能、專業判斷等方面的培訓。教師采用了虛擬仿真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具體是以虛擬仿真商業社會環境的教學平臺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導向,在教學中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從近期效果看,學生通過課程實踐學習完成了對應的“工作任務”,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長期效果看,引導學生根據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能化被動為主動,實現培養綜合素質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為學生今后進入社會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加強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會計專業實習基地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企業的崗位技能訓練是以企業實際操作崗位要求與標準為參考的教學模式,為了有效利用校外實踐基地資源,學校利用大四上半學期,安排時間讓學生去企業實習。企業的崗位技能訓練可以由學校的專業課教師與企業的專業會計人員共同承擔,雙方聯合制定培訓方案,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實習任務。教師從實習基地的企業獲取大量的會計工作實務,將企業真實業務案例整合到課程教學中,用一個一個的問題連接起課程教學。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適應崗位的能力。這樣,能使學生真正領悟和實踐會計職業道德,成為一名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4.教學團隊
在教學團隊構建方面,民辦高校要組建“雙師型”的教學師資隊伍。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上,教師除了要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還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教育,而實踐教育離不開實踐工作的熏陶和“實踐工作者”的指導。工匠是具有精湛技藝的“實踐工作者”,“雙師型”教師則是專業理論知識與崗位技能的傳授者,工匠與“雙師型”教師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雙師型”教師應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實踐經驗,能夠將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與職業道德要求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中,并且能夠帶領學生在仿真或真實環境下學習專業知識,從而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熟知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要實現工匠精神教育,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必要條件。
目前,民辦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無法保障實踐教育的實用性,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完善選拔、培訓和激勵機制,并積極與企業建立聯合培養方案,讓企業選拔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的骨干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中。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與政府合作,在人才引進、教師培訓、教師獎勵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由學校指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崗位實踐,讓教師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崗位工作中,切身與企業的從業人員進行探討交流,了解和掌握相關崗位工作流程與技能要求,進而合作共同完成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學生實踐學習的指導。三是學校與區域內的其他高校開展合作,彼此之間進行教師團隊建設的經驗交流,優勢互補,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源庫,優化師資配置。
5.考核標準
本科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教而是學,教師關注的重點應從如何教過渡到如何引導學生學。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一張試卷、一篇報告或者論文等,因此,學校的教學考核標準不應以結論性、功能性考核作為核心指標。民辦高校考核標準可以融合企業崗位標準和相關大賽標準,考核設計要注重過程管理,并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如課程考核方式可以突破傳統的卷面考核方式,根據課程考核標準的設置,分為理論知識點考核、技能實操考核或者大賽考核、崗位實操考核幾個部分加強過程考核,并在考核時注重工匠精神教育的考核。考核指標的設置要多維度考慮工匠精神教育實踐情況,這樣能夠更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根據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的結果,合理調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現有民辦高校工匠精神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民辦高校工匠精神教育實現“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并從教學主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手段、教學團隊、考核標準五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嘗試。一是多元教學主體協同參與培養,主要是學校、企業、社會等多主體。二是教學內容可以融合企業崗位要求和大賽標準。三是教學手段要多樣化,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手段,采用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四是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五是考核標準要銜接企業崗位標準與大賽標準,考核方式要多樣化,理論知識點考核、技能實操考核或者大賽考核、崗位實操考核幾個部分應加強過程考核。
參考文獻:
[1]杜曉光.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0(22).
[2]劉國強,齊慶國,張磊,任存.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架構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4).
[3]唐雪梅,邱艷林.雙因素驅動下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形態分析[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04).
[4]蘇云,陸澤明,康平.“雙創”背景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探究———以蘭州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01).
[5]唐衍軍,蔣翠珍.跨界融合:新時代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進路[J].當代教育科學,2020(02).
[6]胡偉芳.“工匠精神”在民辦高校學生教學與管理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 2017(21).
[7]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8]胡芝.培養“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實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03).
[9]藍國愛.“工匠精神”引領下中職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會計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05).
[10]陳麗君.融合工匠精神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創新路徑與策略研究———基于校企雙主體合作視角[J].商業會計,2019(04).
[11]邱蓮蓮.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路徑研究———以"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J].技術與教育,2021(01).
[12]侯紅英,林青.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與實踐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
Discu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to Teaching Mode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Accounting Major of Haihua Schoo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ao Huanhuan
(Haihua Schoo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400, China)
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includes superb skills and skills, a rigorous, meticulous, dedicated and responsible work attitude, a refined and refined work concept, and a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good experience of craftsman spirit education in Hebei province and Shandong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German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 and Japanese craftsman habits,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teaching mode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iming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and realiz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 craftsman spirit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n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craftsman spirit; unity ofknowledgeand practice; teaching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