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燕,羅俊艷
(西安歐亞學院 教師發展中心,西安 710065)
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也逐步轉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質量文化建設是大眾化、普及化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是高教界面對社會關切的有效回應,是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顯示屏”。2019 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提出,“高校要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等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2021 年出臺的新一輪審核評估實施方案中“質量文化”首次被單列為審核要素。這些都說明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質量文化構建和文化自覺變得越來越重要。本研究將借鑒國外質量文化實踐成果,采用問卷法的方式對研究學校開展質量文化調研,從實踐性的角度探討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路徑。
質量文化作為解釋當代質量實踐活動的一個基本概念,其確立與發展標志著質量管理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在質量管理中的深化和彰顯。學者一般將質量文化分為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相應地從這些結構出發探討質量文化的建設。但是,質量文化并不是這四個層面簡單相加,作為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質量文化的建設需要多個維度進行結構和理解。
2002 年起,歐洲大學協會(EUA)實施了為期4 年的“質量文化工程”,以期支持其成員改進機構內部質量文化。該工程一共實施了三輪,先后有來自36 個歐洲國家的134 所高校參與,總結出質量文化構建路徑及關鍵要素。EUA 認為“質量文化是一種旨在永久提高質量的組織文化,具有兩個特有的元素:一個是文化因素——質量承諾,即具有共同價值觀、信念、期望;另一個是技術因素——質量管理,即提高質量和協調機構工作人員努力而制定的質量管理程序”。“質量承諾”旨在引起組織和人員的參與,以實現和改善目標并確保自下而上地踐行質量方針;“質量管理”是質量文化的技術因素,指的是測量、評估、確保和提高質量的工具和機制。
從概念出發,質量文化建設一般要考慮兩條路徑,一條路徑是開展質量管理和保障,包括在過程中產生的質量管理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質量管理實踐;另一條路徑則是質量承諾下的文化元素,包含個體層面和團體層面對質量觀的認同。同時,質量文化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面的適當平衡。質量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建構的現象,不能從其嵌入的特定環境中孤立出來,也不能簡單地從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組織。因此,質量文化的建設還要考慮組織環境要素,這與質量文化的另外兩條路徑相互作用,共同促進質量文化的建設。
為了能夠使質量文化建設更具有可實踐性,根據EUA 將質量文化建設進行要素提煉,總結為三大要素類型:一是“軟性”要素,包括價值觀、信念和質量承諾等;二是“硬性”要素,包括質量管理規范及管理實踐等;三是組織環境要素,關鍵內容為組織領導力及溝通。領導者通過影響資源分配,明確角色和職責,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及優化人員和流程管理的能力,成為質量文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充分的溝通是傳播質量戰略和政策,評估結果并確定員工價值觀和信念的前提。
質量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組織文化。其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建構主義現象,其輪廓是由組織環境、價值觀、組織所在的質量管理的發展階段所決定的。本研究以西安某高校為例,學校在辦學初始階段就注重戰略引領學校發展,在總結與反思學校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學校第三階段重點是“使命驅動、文化管理”,其核心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戰略,以價值觀為發展質量的驅動力,讓質量成為內生追求和文化自覺。
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就是收集信息以確認當前質量文化的現狀,測評工作就成為了重要的信息收集手段。2020 年學校就質量問題針對全校師生進行調研,最終回收教職工有效問卷數750 份,回收率達到65%以上,分配均勻,基本符合學校整體教職工比例,能代表全體教職工的整體水平。筆者所在的團隊從調研中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用以研究當前學校質量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軟性”質量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學校及其教職工對學校辦學理念和質量承諾等內容。組織層面,是組織內成員對待質量文化的態度;個人層面,是組織內個人為質量而努力的個人承諾。
1.組織層面的質量承諾
高校組織層面的質量承諾,是高校內部成員對學校質量觀和質量理念的態度。學校質量觀和質量理念一般體現在學校的辦學定位、戰略目標、校訓內涵和辦學理念內涵中。調查結果顯示,教職工對這四項的整體了解程度優秀,90%以上的教師均熟知這幾項質量內涵和其中辦學定位和“以學生為中心”內涵的了解程度較好,占比均在95%以上,從整體來看,組織層面的質量承諾情況良好。
2.個人層面的質量承諾
個人層面的質量承諾,從教職工對質量認識的角度入手調查,考察教職工的質量觀和質量理念,與學校整體質量觀進行對比。在調查的750 人中,認為質量是“高質量的課程”“學生高質量實習與就業”“長期的發展過程和永無止境地追求”“極精細的工作過程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結果”四個選項的選擇次數最多,分別達到72%、69%、66%、61%,而績效的要求和領導的要求的選擇次數較少。由此可以看出教職工認為的高質量應從自身的要求及工作的成果這兩個方面來看,考核和規定只是輔助手段,并不能成為高質量的重要因素。
綜合組織層面和個人層面的調研結果來看,學校在質量文化“軟性”要素方面總體情況良好。
1.制度、標準、流程
高校質量制度文化是為實現其質量目標而對員工行為提出的規范化與程序化的要求,當制度和章程的內涵被人們內心接受并自覺遵守與維護時,制度便升華為一種規范的具有推動作用的文化。從調研結果來看,79.07%的教職工認為所作的工作有明確的制度/標準/要求;56.80%的教職工對制度/標準/要求完全了解,37.20%的教職工部分了解,兩部分人累計占比94.00%,教職工對工作的制度/標準/要求能夠很好地掌握。
2.質量管理實踐
關于質量管理實踐方面,以學校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實踐作為調研內容。針對課程體系重構與質量保障,60.40%的教職工知道具體要求,39.60%的教職工不確定或不知道具體要求。在與課程體系重構相匹配的課程小組基層學術組織建立方面,72.13%的教職工知道建設課程小組的目的,不確定及不知道的教職工占比為27.87%,詳見表1。

表1 質量管理實踐的了解程度
在進一步調查各個課程組重構工作開展的情況方面,由于有305 位受訪者不在課程組中,因此該問題的有效回答為445 條。其中,認為所在課程組處于“執行階段,根據方案正在執行,比較順利”的教職工占比為43.37%,所在課程組處于“計劃階段,討論具體的開展方案和實施計劃”的教職工占比為27.42%,處于“執行過程不順利”階段的有13.48%,而“還未開始”比例有6.29%,詳見表2。

表2 質量管理實踐的開展情況
綜合分析質量管理規范和質量管理實踐方面來看,學校在“硬性”質量文化建設方面還需要持續加強。針對制度/標準/要求等質量規范,需要繼續推進制度建設,用質量規范指導質量實踐;要普及教職工對相關制度的了解及應用,讓質量規范真正地發揮作用。在質量管理實踐方面,一是要加強自上而下地宣傳,不僅要宣傳理念,更要對實踐所要達成的目標、方法與手段及具體要求等進行解釋;二是要自下而上地開展實踐,這一過程中需要領導支持與授權,也需要持續不斷的溝通。
1.領導力要素
(1)“軟性”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力要素。質量文化意味著集體責任,其關鍵還需要考察管理層對質量承諾與學術和行政人員等基層人員質量承諾的相吻合。因此,在“軟性”文化建設要素和“硬性”文化建設要素方面,針對學校領導與基層崗位的教師進行了差異分析。
組織層面的質量承諾方面,通過單因數方差分析可以發現,不同崗位之間均存在差異(P<0.05)。但通過事后檢驗進一步分析,學校領導崗位與基層崗位的教師在四個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基層崗位層面,教師與其他崗位的教職工在辦學定位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教師在這一點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教職工;在戰略目標方面,基層行政管理人員與其他崗位角色均存在顯著差異,顯著高于其他崗位角色的得分;在校訓內涵方面,基層行政管理人員與教師、分院教學管理人員都存在顯著差異,顯著高于其他崗位角色的得分,詳見表3。

表3 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在組織層面質量承諾的變異數分析
個人層面的質量承諾方面,在質量是“內心追求”“學生高質量的實習、就業”“極致精細的工作過程、卓有成效的工作結果”三個觀點上,不同崗位教職工存在顯著差異(P<0.01)。通過事后檢驗進一步分析,在“質量是內心追求”的質量觀上,學校領導和教師、基層行政管理人員都存在顯著差異,學校領導顯著高于基層教職工;“質量是學生高質量實習、就業”的質量觀上,職能部門基層管理人員與學校領導、教師等都存在顯著差異,得分較低;在“質量是極致精細的工作過程、卓有成效的工作結果”質量觀上,職能部門基層管理人員與學校領導、教師等存在顯著差異,得分較低,詳見表4。

表4 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在個人層面質量承諾的變異數分析
綜上分析可以發現,在“軟性”質量文化要素建設過程中,組織層面的質量承諾方面,學校領導與基層教職工基本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基層崗位角色中,不同角色崗位的教職工依然存在一定差異。在個人層面的質量承諾上,學校領導與教職工在個別質量理念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一方面,由于學校的質量觀和質量理念是自上而下進行宣傳的,教師在質量觀念的認識上會相對滯后一些。另一方面,職能部門基層教工對教育教學實踐接觸較少,因此其在質量觀的內涵認識上要相對薄弱一些,與領導、教師未能達成一致。
(2)“硬性”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力要素。在質量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學科之間、行政與學術之間存在差異,高校需要將工作標準和運作系統進行統籌規劃,即要以建設性和透明的方式制定一套定義成功和失敗的標準和措施。通過單因數方差分析可以發現,不同崗位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1)。但通過事后檢驗進一步分析,針對“例行工作有明確的制度/標準/要求”,學校領導與基層管理人員存在顯著差異,學校領導得分較高;在調研“制度/標準/要求的了解程度”時,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存在顯著差異,體現在教師與教學管理人員之間存在差異。
組織的質量行動計劃的實施是良好的質量文化的重要指標之一。領導者需要以“促進者”的角色指導各項質量實踐的開展。針對學校當前質量管理實踐,分析學校領導和基層教職工之間存在的差異。對學校課程體系重構具體要求、課程小組組建等了解程度方面,學校領導、教師均與基層管理人員存在顯著差異(P<0.01)。通過事后檢驗進一步分析,在課程體系重構與質量保障這一實踐過程中,學校領導、教師與基層行政人員之前存在顯著差異,學校領導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教職工,教師次之,基層行政人員得分相對較低。在課程小組組建方面,學校領導、教師與基層形成人員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基層行政人員得分較高,教師和學校領導得分相對較低,詳見表5。

表5 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在質量實踐開展方面的變異數分析
綜合“硬性”文化建設方面的差異可以發現,在質量管理規范方面,體現了質量管理“自上而下”的特征,領導者自身對管理規范有著較好的認識和了解,但深入到管理實踐的第一線,質量管理規范的普及性和應用性還有待于加強。
2.溝通要素
溝通過程的有效運作和改進是成功的質量文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溝通要素中,領導者支持、質量溝通信息、明確的任務與要求、適當的溝通渠道是影響質量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質量承諾方面,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戰略引領學校發展的價值觀已經宣傳和實踐多年,被絕大多數教職工所接受,因此本次對質量承諾溝通要素考察從最新的質量宣言入手。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基本都知道質量宣言的發布,但是在質量學院內涵了解與理解方面仍然存在差異(P<0.05)。究其原因,可能與學校質量理念“自上而下”的傳播途徑、行政人員與學術人員的溝通途徑依然有待加強,詳見表6。

表6 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在質量承諾溝通方面的變異數分析
在質量管理方面,通過對不同崗位教職工在制度/標準/要求溝通方面的差異分析,發現在查找途徑、獲得及時培訓兩個方面存在差異(P<0.05)。通過事后檢驗進一步分析,在查找途徑方面,領導與教師、基層行政人員之間存在差異,領導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兩者,詳見表7。

表7 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在制度/標準/要求溝通方面的變異數分析
由于部分制度/標準/要求的缺失,導致教職工在部分工作中沒有衡量質量的標準及規范,這些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并不存在,但是質量實踐者卻認為有缺失或者無法獲取。從這一點來看,一是質量管理規范的向下溝通渠道還有待完善,二是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向上反饋的渠道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質量文化要素角度調研可以發現,質量文化建設不僅具有“硬”和“軟”維度,而且兼具“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建設路徑。而調研分析也發現,當前高校在質量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這直接影響高校質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從文化本身結構來說,質量文化有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從高校組織結構來看,有教學質量文化、學習質量文化和教育管理質量文化等等。處于不同崗位的教職工雖然能夠在辦學定位、戰略目標層面的質量意識達到基本一致,但當質量文化轉化到具體工作內容與領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比如行政人員與學術人員對“質量文化”理解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會直接體現在質量管理實踐上,無法形成質量文化建設的合力。因此,無論是哪個崗位的教職工都需要圍繞學校質量文化核心關注點深化其對質量觀和質量理念的理解與應用。
如前所述,硬性要素強調遵守質量規范與質量實踐,而軟性要素則強調質量意識和質量承諾。好的質量文化建設必須平衡這兩個要素,領導者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領導層需要創造有利于質量文化的條件,一方面要確保不同崗位的教職工能夠與學校的質量觀、質量意識保持一致,這需要良好的宣傳與溝通機制。另一方面,領導者需要關注質量文化的實踐,規范質量規范,確立質量標準與制度,明確各方責任,建立良好的質量流程促進各項質量實踐活動的開展。
無論是從質量文化結構入手,還是從質量文化要素開始,質量文化建設都需要遵循“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建設路徑。如何將這些結構與要素聯系起來,其中比較關鍵的一環就是溝通機制的建立。在調研過程中可以發現,質量觀和質量意識、質量制度與規范及質量實踐的具體要求與方法等的宣傳與溝通機制還有待完善;質量管理實踐中出現問題的反饋機制、行政部門與學術部門的溝通機制還未完全建立。
由于高校組織結構的特殊性,其“質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質量文化不僅屬于組織,更屬于組織內部的成員。本次研究中,研究者以文化要素為切入點,發現了當前質量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及其可能的解決策略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實踐驗證。此外,這次研究初步分析與研究了教師這一主體對質量文化的影響,而另外一個主體——學生群體對質量文化建設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