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艷 韓雨瞳
(1.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2.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旅游景觀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開發的空間載體,是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人類社會傳播地域文化、傳承地方文明的重要工具,交通可達性的探究對于區域旅游聯合、均衡發展以及旅游景觀的競爭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者從旅游景觀的概念界定、價值評估、規劃設計、旅游交通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景觀論”被引入旅游學,出現了“旅游景觀”新概念[1]。旅游景觀是由人、網絡、媒介以及科學技術等異質性組合元素所構成的網絡[2],是存在于旅游區內的由自然和人文多種要素有規律地組合起來的有形或無形的地域客體[3],既包括具體景點,又涵蓋由景點所形塑出的一種抽象景觀統治秩序[4]。旅游景觀價值評估過程,既是對景觀本身旅游功能價值的評價[5],又是對整體經濟社會價值[6]、美學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科學生態價值[7]等層面的自身品質和豐優程度的評價。旅游景觀規劃依據整體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文化更新與繼承以及參與性原則[8],從景觀功能分區、空間規劃、形象設計和生態建設等方面[9]探討旅游景觀中自然、人工和非物質形態三類景觀元素[10]的規劃設計內容。交通是連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紐帶,也是衡量旅游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11]。基于以上認識,學者運用旅游吸引力系數模型法[12]、距離度量法、社會網絡分析法[13]對旅游城市間交通工具對區域內旅游資源的可達性進行評價。針對旅游景觀空間分布的研究,認為旅游景點的可達性具有明顯的交通指向性,主要受景點分布和路網結構差異的影響[14]。除此以外,還受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人口規模以及地區差異的間接影響[15]。然而已有研究忽視了欠發達省級邊界區域旅游景觀整合研究。淮海經濟區具有典型的跨邊界特征,正面臨缺乏凝聚力、城市功能協同性差的問題。以旅游聯合發展為依托,整合區域內旅游資源以加強區域銜接、推進一體化進程勢在必行。因此,本研究運用點格局分析方法對旅游景觀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探討,并采用比較分析方法對旅游景點交通可達性進行探究,以期為優化旅游景觀空間格局、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通過計算平均最近鄰指數和核密度揭示國家級旅游景觀空間集聚特征,通過可達性分析國家級旅游景觀的交通便利性。

式(1)中,Do為平均近鄰距離,取值為每個節點到所有其他節點的最短路徑長度的均值。

式(2)中,De為期望平均最近鄰距離。

式(3)中,n為淮海經濟區5A級景區數量,Au為淮海經濟區面積。近鄰指數小于1,分布模式為集聚;近鄰指數大于1,則分布趨向分散。指數越小,集聚程度越大。

式(4)中,f(x,y)為位于(x,y)位置的密度估計,n為觀測數值,h為帶寬或平滑參數,k為核函數,di為(x,y)位置距第i個觀測位置的距離。
可達性是指利用交通路網從某地到達指定活動地點的便捷程度。

式(5)中,Ai為節點i的平均出行時間,值越小表示節點的可達性越優,Tij為從節點i通過交通路網中耗時最短的路徑到達節點j的出行成本,n為節點數量。
運用最近鄰指數對淮海經濟區旅游景觀空間分布的集聚特征進行分析,得到平均最鄰近指數為0.59<1,說明淮海經濟區旅游景觀呈現聚集分布的特征。為進一步分析淮海經濟區旅游景觀的空間集聚特征,進行核密度分析。淮海經濟區中北部為旅游景觀密度高值區,在西部開封市和北部濟寧市、泰安市形成了3個高集聚區,在亳州—徐州—連云港、濟寧—淮安形成“十”字形的7個次級聚集區,而在其他城市形成趨于連帶、連片的低聚集區。西南部(周口市、阜陽市等)、西北部菏澤市、北部蚌埠市和東南部(宿遷市、淮安市)為景觀密度低值區。這體現出淮海經濟區旅游景觀的分布表現為“北多南少”,旅游景觀在整體上呈現出“多核串珠式”非均衡分布模式。
淮海經濟區由蘇北、魯南、豫東、皖北四大板塊構成,其景觀數量與類型分布受區域地形地貌、歷史文脈與經濟發展影響而差異顯著。從景觀數量來看(見表1),淮海經濟區內旅游景觀的總數量為134個,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最多,占全域旅游景觀總數的67.16%,國家級森林公園占比17.91%,5A級旅游景區占8.21%,國家地質公園類占3.73%,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最少,均僅占總量的1.49%。從四大板塊的景觀類型來看,魯南地區旅游景觀數量在四大板塊中居于首位,占總量的49.25%,其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級文保單位分布都最為密集;蘇北、豫東地區的旅游景觀數量分別占比21.64%、20.90%,這兩個區域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聚集程度明顯高于其他類旅游景觀;皖北地區各類旅游景觀數量較少,表現為散落分布的特征。

表1 淮海經濟區四大板塊旅游景觀數量
從整體上看,淮海經濟區旅游景點可達性較好,85.07%的區域可達性在45 min之內。從旅游景觀類型看,國家自然保護區區域可達性最差,平均可達時間為104 min;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國家地質公園區域可達性相對較差,平均可達時間分別為93 min和76 min;5A級旅游景區的平均可達時間略高于國家級森林公園,兩者可達性較好且差異不大,分別為46 min和45 min;國家級文保單位區域可達性最好,平均可達時間為30 min。由此可見,淮海經濟區內,國家級文保單位、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可達性優于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國家地質公園。
區域內不同城市旅游景觀的可達性差異比較明顯,可達性最差的區域分布在西北部的菏澤市和南部的阜陽市、蚌埠市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邊緣地區;可達性較好的城市連片分布于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徐州市、棗莊市、濟寧市等),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交通優勢顯著。
在可達性分析的基礎上對各個旅游景點的交通輻射范圍進行劃分,以15 min、30 min、45 min為節點,將淮海經濟區旅游景觀可達性劃分為4個時間段,分別計算各旅游景觀在這4個時間段內的覆蓋面積大小及占比,結果見表2。

表2 旅游景觀空間可達性分析
從同一旅游景觀輻射范圍整體走勢來看,國家級文保單位、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隨時間變化的覆蓋面積呈現一種“偏正態”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態勢,國家級文保單位在15~30 min時段的覆蓋面積最大,占40.77%;而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都在30~45 min時段覆蓋面積達到最大,分別占淮海經濟區總面積的30.26%、29.60%。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國家地質公園的輻射范圍隨時間增長而逐漸走高,在45~60 min時間段實現服務范圍最大,分別占比6.78%、12.96%、17.59%。
從各個時間段不同類型旅游景觀在空間上的覆蓋范圍來看,在0~15 min和15~30 min時段內,國家級文保單位輻射范圍都最大,分別占淮海經濟區總面積的17.32%、40.77%。國家級森林公園在15~30 min時段的覆蓋面積大于5A級旅游景區的覆蓋面積。在30~45 min和45~60 min時段內,5A級旅游景區覆蓋面積均為最大,分別占比30.26%、27.99%,且在45~60 min時段內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輻射范圍不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的輻射范圍。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在哪個時段,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輻射范圍都最小。
在淮海經濟區被納入國家級戰略規劃的背景下,旅游資源對于加強區域融合、崛起升級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視。本研究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揭示了淮海經濟區內旅游景觀的空間分布特征與交通可達性差異。與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以聯合發展為視角,從不同類型旅游景觀入手研究分布格局,彌補了單一研究某一城市或某一類型旅游景觀的不足,為欠發達省級邊界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提供參考。具體結論如下:
淮海經濟區的旅游景觀分布差異明顯,總體上呈現出由北向南逐漸遞減的格局。不同類型旅游景觀空間分布差異較大,5A級旅游景區主要分布在沿東隴海鐵路、沿京滬鐵路線路地區,具有明顯的交通指向性,均衡散布在區域東部城市;國家級森林公園主要在地貌類型多樣的區域集聚分布,越往北數量越少、越分散;國家自然保護區數量少,分布在地勢低平、河湖眾多的江蘇境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分布在經濟區外圍區域;國家地質公園在東部地區聚集分布,南北區域差異較小;國家級文保單位主要分布在南部歷史氣息濃厚的歷史名城,呈現出南多北少的非均衡特征。各類景觀輻射范圍方面,國家級文保單位區域可達性最好,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區域可達性次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國家地質公園區域可達性相對較差,國家自然保護區區域可達性最差。30 min內,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輻射范圍最大;30~60 min,5A級旅游景區的覆蓋面積最大。
4.2.1 優化旅游空間結構
一是旅游節點,一方面,依據旅游景觀的影響力,打造不同等級的旅游節點;另一方面,整合同質性旅游景觀,形成不同特色旅游節點體系。
二是旅游線路,旅游空間結構優化實現的主要手段是合理組織旅游線路。皖北地區高級別旅游資源稀缺,需要將與其空間鄰近、性質互補的旅游節點相聯合,實現點帶線、線帶面,形成多元素旅游空間效果,打造徐州—淮北—阜陽旅游線路,增強蘇北、魯南、豫東方向旅游景觀的相互聯系。同時,整合優勢旅游資源,以強弱結合、內容互補為原則培育出有發展潛力的旅游線路。
三是旅游區,根據文化主題,將淮海經濟區劃分為中、東、西文化旅游區。中部紅色文化旅游區、兩漢文化旅游區以徐州市為中心輻射點向外拓展,帶動周邊城市形成旅游發展潛力區;東部運河文化旅游區、山海湖文化旅游區自然環境、地理條件良好,適合打造生態旅游景觀;西部諸子百家文化旅游區、宋文化旅游區以開封市為重合點,合力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區。要協調好旅游區間合作與競爭關系,重塑多贏的區域旅游發展格局。
4.2.2 分類整合旅游資源
一是歷史文化旅游。濟寧、周口、開封、亳州、棗莊5市聯手,以孔孟儒家、老莊道家、墨家文化為核心,打造諸子百家文化名片。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地區,加強與商丘、淮北、臨沂、棗莊、宿州、亳州在資源開發、景區建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打造精品兩漢文化旅游線路。開封引領以宋文化為代表的古城文化發展潮流,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城市宋文化資源的挖掘。
二是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印跡遍布整個區域,依托紅色旅游資源稟賦,培育“臨沂—棗莊—徐州—宿州—亳州”紅色旅游品牌。
三是運河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大運河遺址標識和歷史定位的國際知名度,建立起跨地區、跨部門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聯動機制,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運河文化旅游產品,賦予其文化吸引力。
四是山海湖文化旅游。蒙山、泰山等山體景觀,日照、連云港的濱海景觀,鹽城灘涂濕地景觀,徐州、濟寧、宿遷、淮安的生態湖泊景觀,共同構成區域內獨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各旅游景觀要立足自身優勢,整合現有旅游資源,以資源共享為原則,創新跨行政區域、集山海湖于一體的旅游產品,在區域間形成良性合作的旅游產業鏈。
4.2.3 完善旅游交通網絡
各城市要升級改造城市內部交通網絡中易擁擠路段,打通、拓寬景區周邊通行瓶頸;加快建設連接城鄉地區的公路、軌道交通;依托重點景區、風景廊道、重要交通節點,開通用于城市內部各個景點之間游客運輸的交通直達專線、旅游交通環線、交通驛站,提升景區間的空間聯系。城市間要以改善旅游交通條件為重點,推進以高速交通為基礎,以普通國道、省道、公交客運班線為輔助的輻射性交通體系建設。提升核心區域與邊緣地帶的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對接淮海經濟區“1小時交通圈”,形成多種運輸方式組合式的、優勢互補的便捷旅游交通格局。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增設完善景區旅游標志與交通安全指示標志,綠化、美化現有公路交通網絡,營造出沿線美麗交通旅游風景線,為游客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與旅游體驗。淮海經濟區的各地各級政府要打破行政邊界與交通壁壘,建立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加快旅游景觀間連通性道路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實現旅游景點與線路的整體開發和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