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欽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優的環境與更廣闊的平臺。然而,大學生創業形勢不容樂觀,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21—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人數占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4.35%,遠低于發達國家20%的創業率。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創業意愿是潛在創業者對實施創業行為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創業行為。本文通過研究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以及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為有效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理論支持。
GEM模式[1]將創業環境細化為政府政策、政府項目、金融支持、研發投入者、教育和培訓、文化與社會規范、商務環境等9個指標。其中,政府政策、政府項目、金融支持、研發投入者為創業者提供政策紅利,旨在降低企業創業成本,屬于創業政策環境;教育和培訓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教育,旨在提高創業者創業技能,屬于創業教育環境;文化與社會規范、國內市場開放程度、商務環境四項為創業者打造優質軟環境,旨在優化營商環境,屬于創業文化環境。
“創業意愿”概念最早由Bird(1988)提出,其指出創業意愿是一種可以激勵個人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一系列具體的行為中去實現的精神狀態[2]。創業意愿是創業行為的參照指標之一,與創業環境緊密關聯[3]。范巍等(2004)指出創業意愿與創業環境因素有關[4]。鄒琪等(2021)以本碩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表明創業氛圍對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有顯著的積極影響[5]。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假設1a:創業政策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正向影響。假設1b:創業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正向影響。假設1c:創業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正向影響。
美國學者Bandura最先提出了“自我效能”[6],其能夠預測人們的某些行為。趙觀兵等(2010)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創業環境與自身的影響有顯著的正向關系[7]。陳文娟(2015)研究顯示,創業氛圍濃厚能增強創業者的信心、自我導向、自我監督等內部控制因素,并對創業者的創業行為產生正向影響[8]。吳建祖等(2015)指出政策、教育和文化氛圍等外在環境因素會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養成,當創業者感知創業環境愈好時,創業自我效能感愈高[9]。其中,高校的創業教育環境是大學生獲得創業資源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升其自身創業品質與能力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培養有積極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a:創業政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響。
假設2b:創業教育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響。
假設2c:創業文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響。
創業意愿是指有潛力的創業者對創業活動的態度和傾向性[10]。一個人的創業自我效能感主要依賴于他對自身能力的評價,當個人對自身能力評價高時,會更傾向于選擇有高效能感的工作,而不愿意選擇低效能感的工作[11]。個人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行為自信,以及對其創業能力的正面評價會有利于提高創業意愿。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個人對自己創業能力的自信,使其覺得自己具備創業的條件,并傾向于做出更優的創業決定[12]。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愿有正向影響。
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模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理論模型之一,可用來解釋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本文選取S-O-R模型作為理論框架模型,前置變量是外界刺激因素(S),即創業環境,包括三個維度,即創業政策環境、創業教育環境、創業文化環境,在此刺激下,大學生的內在狀態中介變量創業自我效能感(O)發生變化,最終影響因變量大學生的創業意愿(R)。基于以上模型,進一步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a: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政策環境與創業意愿之間起中介作用。
假設4b: 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教育環境與創業意愿之間起中介作用。
假設4c: 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文化環境與創業意愿之間起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構建了本文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框架
選取來自我國理工類高校、師范類高校、應用型高校、農林類高校、綜合類高校的381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07份,有效回收率為87.71%。
本研究共設計5個變量,自變量為創業環境三維度——創業教育環境、創業文化環境、創業政策環境,中介變量為創業自我效能感,因變量為創業意愿。每個維度各設置5個問題,并以李克特五級量表為評分標準。
利用SPSS軟件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出所有量表的Cronbach'α和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各變量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其中,5個變量量表的系數值分別是0.826、0.784、0.815、0.860、0.819,均大于0.7,說明問卷數據的可靠性高,信度比較理想。
對有效樣本數據進行KMO檢驗,結果顯示KMO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942,大于0.5,因此可進行因子分析。本文對5個變量的數據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CFA),有效樣本量為307。所有變量的標準載荷系數都大于0.6,且顯著;其組成信度(CR)都在0.7~0.9之間,平均變異數萃取量(AVE)在0.549~0.674之間,因此本模型均符合效度標準,問卷數據具有較好的效度。
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研究創業教育環境、創業文化環境、創業政策環境與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意愿的關系,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創業教育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向影響,相關系數為0.574;創業文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向影響,相關系數為0.588;創業政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向影響,相關系數為0.622;創業意愿與創業教育環境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606;創業意愿與創業文化環境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589;創業意愿與創業政策環境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646;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愿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665。

表1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
利用AMOS24.0軟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將前述理論模型轉換為路徑圖,如圖2所示,5個潛變量分別由DCD1~DCD3、ST1~ST3、PA1~PA3、PO1~PO3、EW1~EW3測量,考察創業教育環境、創業文化環境、創業政策環境、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愿的影響,以及創業教育環境、創業文化環境、創業政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圖2 結構方程圖
在進行假設驗證前,首先要對數據與模型的適配度進行檢驗來考察所用模型是否合理,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卡方自由度比(X2/df)、擬合優度指數(GFI)、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3個擬合指標。一般認為,當X2/df<3時,模型配適度良好;當GFI≥0.8時,模型擬合優度指數可被接受;當RMSEA≤0.08時,模型的擬合指數較為理想。本文理論模型的X2/df為1.323,GFI為0.946,RMSEA為0.032,表明總體擬合度較好,模型圖可以被接受。
創業政策環境、創業教育環境、創業文化環境、創業自我效能感與創業意愿影響的擬合路徑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擬合路徑檢驗結果
創業政策環境影響創業意愿時,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59,且在0.01的水平下顯著(CR=2.760,P=0.006<0.01),說明創業政策環境對創業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1a得到驗證。通過出臺各類政策可以在貸款、社保、租金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支持,進而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
創業教育環境影響創業意愿時,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69,且在0.05的水平下顯著(CR=2.118,P=0.034<0.05),說明創業教育環境對創業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1b得到驗證。通過課堂內外的創業教育各項活動,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參與感,進而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
創業文化環境影響創業意愿時,標準化路徑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P=0.234>0.05),說明創業文化環境對創業意愿不存在顯著的影響,假設1c未能得到驗證。
創業政策環境影響創業自我效能感時,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389,且在0.01的水平下顯著(CR=4.617,P=0.000<0.01),說明創業政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2a得到驗證。創業政策能帶來創業紅利,可以點燃創業熱情,從而增強創業者的創業自我效能感。
創業教育環境影響創業自我效能感時,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54,且在0.01的水平下顯著(CR=3.398,P=0.000<0.01),說明創業教育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2b得到驗證。創業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大學生識別和開發創業機會,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技能水平,降低其風險恐懼感,進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
創業文化環境影響創業自我效能感時,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88,且在0.01的水平下顯著(CR=3.259,P=0.001<0.01),說明創業文化環境對創業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2c得到驗證。自由、寬松、和諧的創業文化氛圍,以及高校形成的理解創業、尊重創業、支持創業、鼓勵冒險、允許失敗的文化氛圍,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進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
創業自我效能感影響創業意愿時,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34,且在0.05的水平下顯著(CR=2.576,P=0.01<0.05),說明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3得到驗證。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越強,其能夠勝任創業者角色、完成創業任務的信念越強,創業意愿也越強。
運用Bootstrap抽樣檢驗法,抽樣5 000次。檢驗表明中介效應假設成立。
針對創業政策環境→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意愿中介路徑的Bootstrap抽樣95%置信區間并不包括數字0(95%CI:0.105~0.280),證明此路徑存在中介效應,假設4a得到驗證。創業政策通過提供貼息貸款、創業租金、就業、社保等補貼可以減少大學生的資金壓力,通過創業政策普及可以強化其創業意識,提升其創業自我效能感,增強其創業意愿。
針對創業教育環境→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意愿中介路徑的Bootstrap抽樣95%置信區間并不包括數字0(95%CI:0.116~0.275),證明此路徑存在中介效應,假設4b得到驗證。創業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識別與開發創業機會,提高大學生的機會識別能力,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提升其創業自我效能感,增強其創業意愿。
針對創業文化環境→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意愿中介路徑的Bootstrap抽樣95%置信區間并不包括數字0(95%CI:0.124~0.276),證明此路徑存在中介效應,假設4c得到驗證。創業文化環境為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搭建創業交流平臺,提供更多的創業試錯機會,能夠提升大學生創業感知可行性,提升其創業自我效能感,增強其創業意愿。

表3 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放寬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準入條件,使其以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進行企業經營。推進實施高校畢業生的各項創新創業支持措施,國家、省、市、區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財稅扶持政策與金融支持政策,如貼息貸款、減稅降費政策、租金補貼,落實普惠金融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促進學校和社區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整體發展;鼓勵各種孵化器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孵化辦公場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新創業的便捷服務,健全高校科技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機制,加強高校技術創新的支持;實施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扶持措施;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政策,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支持,降低其風險,并按照有關規定提供就業服務、就業援助和社會援助。
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健全大學生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增強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鼓勵以賽促創,讓大學生在比賽中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其創業自我效能感;通過模擬實訓與創業實踐訓練營等,模擬商業環境,在玩中學,學中玩,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增強其創業自我效能感。
本文的實證研究發現,創業外部環境可以通過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影響。促進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環境有效吸收,可以高效提升大學生創業意愿。第一是政策宣講進校園,通過創業政策有效地增強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第二是通過“雙創”第二課堂計劃、創業金課計劃,使學生能與建構的有效的外部環境能讓他們充分融入大學四年,營造校園創業文化,提高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有效途徑;第三是要加強創業教育的實效性改革,開展專創融合教育,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可以讓他們所學專業應用到創新創業中去,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