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彥
(揚州市職業大學醫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確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出建設健康中國的號召,明確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我校緊密對接“健康江蘇”戰略,精準對接長三角醫療衛生、健康服務產業發展需求,圍繞構建醫療、護理、康復、臨終關懷、養老等相互銜接的健康服務新模式,科學組建高水平專業群,探索醫學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文章通過分享我校護理專業群建設經驗,為其他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群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實現從胎兒到生命終點的全程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加強全科、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助產、康復、心理健康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1]。可見,隨著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健康人力資源結構、規模、能力及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醫學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迫在眉睫。為此,我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按照“基礎相通、資源共享、技術相近、崗位相關”的專業群組群邏輯,組建了以護理專業為龍頭,助產專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及藥學專業為支撐的高水平護理專業群。旨在做強護理專業、做優助產專業,健康服務升級的同時,扶持康復治療技術、藥學等新興現代健康服務專業,打造涵蓋全生命周期、突出全人群和健康照護的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
高職復合型人才是指不僅具備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還應具備勝任技術技能崗位轉移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2]。隨著“大健康、大衛生”發展理念的提出,醫學高等職業教育面臨復合型人才培養新要求,亟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新途徑。在此背景下,我校將護理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創業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護理、助產、康復治療技術和藥學的理論和技能,能夠提供臨床護理、母嬰護理、康復治療技術、藥學服務、養老照護等健康服務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確定專業群建設思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發揮龍頭專業成熟建設經驗,整合群內各類優質資源,加大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專業群育人、科研創新及社會服務功能,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職業教育改革經驗。
以“立德樹人、厚基強技”為專業群人才培養出發點,將課程思政和創新創業貫穿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全過程。秉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我校“天人合一” “面向人人”“君子不器”的綠色教育改革實踐經驗,創新構建了“二主線、三并舉、四遞進”高職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二主線”即以職業素質培養和崗位勝任力培養為主線。深入挖掘專業群“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及地方文化,凝練出“內修氣質,外練技能,內外兼修,風華無雙”的專業群育人理念;“三并舉”是以核心課程融合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為突破點,使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考證內容、職業崗位需求相融合,實現職業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執業資格證書的有效融通;“四遞進”是指按認知規律,通過“職業感悟訓練—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崗位技能訓練—崗位綜合技能訓練”分四階段遞進式開展學生職業認知、校內技能訓練、醫院或康復機構等臨床見習與頂崗實習等,實現職業能力螺旋遞進式發展。創新后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專業群主動對接大健康產業鏈需求,開辟了具備全方位健康服務能力、擁有臨床思維和人文關懷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圖1 護理專業群“二主線、三并舉、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是專業群建構的核心內容,也是落實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載體[3]。我校通過組建由行、政、企、校專家組成的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基于命運共同體理念,形成協同共建共育機制。通過深度產教融合,對區域大健康產業需求進行充分調研,以職業素質及崗位勝任力培養為依據,動態調整專業群課程結構,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設計課程體系,重構了“共享基礎、模塊教學、互選拓展”護理專業群課程體系(見圖2)。第一,搭建了公共素質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兩大底層共享平臺,實現職業基本素養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全群共享,夯實職業通用基礎,培養學生職業通用能力。第二,根據各職業崗位特點及專業發展趨勢,設置“四大課程崗位”模塊,即護理、助產、康復治療技術、藥學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及崗位方向模塊課程,支撐各專業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首崗適應,形成富有競爭力的崗位能力。第三,滿足專業群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特定技能習得轉向多維度技術技能訓練[4],開設“1+X”證書背景下的職業能力拓展課程,包括與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接的老年照護、母嬰護理、AHA急救員、醫療護理員等若干個多元化的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學生多崗遷移及創新創業發展需求。重構后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了專業的群聚效應,更有利于“精護理+懂助產+能康復+會用藥”專業群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圖2 護理專業群“共享基礎、模塊教學、互選拓展”課程體系
教學資源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通過優化專業群教育教學資源,可以有效破解單個專業普遍存在的資源稀釋、分散、封閉、不均衡等瓶頸問題,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5]。我校護理專業群搭建了以教學名師、教授、博士領銜的課程建設團隊,并吸納行業企業專家積極參與資源建設。組織課程建設團隊教師認真學習新教育教學理念、信息化新技術,從職業崗位勝任力培養、執業考試要求及技能考證需求出發,開發優質教學資源。通過拍攝微課、制作動畫、錄制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著力推進建成了專業群共享課程,包括“正常人體結構”“正常人體機能”“異常人體結構與機能”“微生物及免疫學”“藥理學”,以及核心課程“成人護理”“健康評估”“護理技術”“母嬰護理”“康復功能評定”“天然藥物學”等在線開放課程。同時,在已建成的校級護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基礎上,加大資源提升建設及優化整合的力度,打破各專業教學資源的應用界限,通過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數字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建成包含執業考證庫、臨床案例庫、崗位資源庫、行業信息庫四大特色資源的護理專業群教學資源庫。校企“雙元”合作開發專業群共享及核心課程教材,融入“課程思政”“1+X 證書”“執業考證”“技能競賽”,積極探索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建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發揮專業群教學資源數字化的優勢,探索翻轉課堂和混合式課堂教學,采用PBL教學法構建情境化教學環境,以完成臨床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注重學生臨床評判性思維的養成,縮短職業成長的周期。
實訓基地建設是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主要場所。我校護理本專業群現有校內實訓基地4個、校外實訓基地41家,可為專業群提供醫學相關專業實習崗位近1 000 個,雖能較好滿足各專業實訓教學及科研服務需求,但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校護理專業群圍繞智慧、創新、全生命周期幾個關鍵要素,秉持“集教學、培訓、科研、技術服務和創新創業為一體”的建設理念,以已建成的國家級護理實訓基地為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與健康服務產業高度契合、特色鮮明、功能多元的護理專業群實訓基地。通過與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揚州恒德護理院、南京金域醫學檢驗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等32家單位深度合作,結合教育部“1+X”老年照護、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校內模擬病房、老年護理、康復技術、兒童護理及母嬰護理等重點實訓室硬件條件,購置了臨床護理技能考試系統,用于護理崗位技能培訓及考核;建成了AHA急救員培訓基地、教育部“1+X”職業技能證書培訓中心、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培養基地;與揚州恒豐養老產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江蘇省第二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項目建設,打造養老服務產品研發平臺,為老年照護、臨終關懷、康復治療技術等養老健康服務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結合醫學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針對專業群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三高三難”痛點和難點,充分發揮我校作為綜合性高職院校的優勢,打造多專業交叉融合的專業群智慧創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通過打造信息化技術與傳統醫學相關教育深度融合新模式,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對高職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開發數字教材和云課程平臺,構建“虛擬仿真+遠程教學+臨床實踐”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整合實訓資源,實現專業群內資源共享,不僅提高了實訓基地的利用率,還有利于節約建設成本,推進各專業之間的協同發展。
建設高水平教師教學團隊是引領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保障[6]。我校護理專業群以課程體系模塊建設為依據,突破教師所屬專業限制,打造共建共享且能夠滿足模塊化教學的多層次、寬領域、有專長的雙師型教師團隊[7]。以培養中青年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重點,實施教師學歷提升計劃、雙師素質教師培訓計劃和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進一步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聘用知名行業專家擔任校外專業帶頭人,遴選大師工匠擔任學院產業教授,發揮其在專業領域中的先進引領作用。通過內培外引,培養更多的校內專業帶頭人,通過境外訪學研修、學術交流、示范課及國培省培項目,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教育理念,發揮團隊帶頭人領頭雁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力度,制定我校專任教師定期下臨床實踐制度,規定專任教師每年須進行至少1個月且每5年內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臨床實踐,確保專任教師臨床實踐能力不斷提升。校企合作打造“互聘互兼”高水平教學團隊,聘請“全國抗疫先進個人”“省三八紅旗手”“省五一巾幗標兵”“省最美醫務工作者”等行業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及臨床實踐帶教,與校內同課程專任教師一對一結對互助、共同成長,為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師資保障。
我校護理專業群積極面向區域健康服務業開展緊缺型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及技術咨詢與服務,大力開展崗前崗后技術培訓、技能鑒定、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學生終身教育等培訓,通過打造“互聯網+健康服務”技術應用協同創新平臺,樹立“送醫三下鄉”志愿服務品牌,落實AHA急救員及老年照護、母嬰護理“1+X” 職業技能證書培訓,加強執業護士、執業康復治療師、執業藥師職業資格培訓,以及提供成人學歷教育提升等服務,充分發揮專業群的社會服務功能。圍繞我市重點民生項目打造儀征市月塘鎮國家級“康養特色小鎮”的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專業服務特長。在養老護理員、育嬰師培訓基地基礎上,積極申報了江蘇省護理員培訓基地。結合健康養老服務業需求,開展了養老護理及高端腫瘤護理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探索了專業群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不斷提升專業群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英國西倫敦大學合作培養涉外護理人才,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開展護理、助產及藥學專業教育。同時充分發揮專業群的健康資源優勢,凸顯社會服務職能,開發特色職業體驗課程項目,面向中小學生提供大健康產業相關職業體驗。進一步弘揚中醫藥健康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積極貢獻。
護理專業群經過2年的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與教學資源、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建設期內獲批教育部“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項目2項、省職業教育體系貫通培養“3+2”分段培養項目1項;省醫療護理員培訓基地1個;省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1個及省科普教育基地1個;建成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校級在線開放課程21門,校級優秀在線開放課程2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門;建成涵蓋6 469個資源(含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檔等資源)的校級專業群教學資源庫1個;立項建設了2部省級重點教材、4部校級重點教材及1部活頁式教材。專業群教師獲批省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1人,省科技副總1人,省五一創新能手1人,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人及市英才培育計劃培養對象1人。青年教師參加省微課大賽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外科護理教學團隊參加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建設后的專業群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在“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徑。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服務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高職院校應以專業群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跨專業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并加以推廣示范,促進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