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河南理工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曲式與作品分析》作為一門作曲技術理論課,不僅具有指導創作的功能,還包含音樂理解與分析層面的內容,在音樂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曲式分析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左右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還直接影響他們音樂表演能力、音樂理解能力與教學能力的提高。但多數普修的學生對作曲技法理論課程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認為這一系列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有些晦澀難懂。
如果教師純粹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授課,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直接教學生分析較難的器樂作品,學生看其篇幅長、聲部多,容易放棄。而針對他們參加工作后的實際情況,更實用的是在學習期間教他們一些更常見的、更“接地氣”的作品分析。于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嘗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注入有一定實用價值的創新點,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筆者的理解中,教育的起點是愛。沒有愛,教育就失去了溫度。本人將感受“美”、懂得“愛”作為《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情感態度的核心價值觀,在教學中,不只注重知識的傳遞,更關注全程思政教育的融入,根據不同的音樂作品和創作背景融入愛國、愛家、愛父母、愛校、愛友人、愛自己的價值理念,把流淌在內心的愛通過音樂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俗話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筆者想通過自己的點滴之“愛”去啟迪,激發,點燃學生。筆者深信: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事業,期望學生上的不僅僅是一門專業理論課,更能從音樂作品中感受美、發現美、汲取美、創造美,從而美化心靈,提升愛的能力,成為一名溫暖且幸福的人。這是筆者教學中的一條主線和教學理念,相信這也是音樂界不斷讓學生學習這門課,進行音樂分析的初衷和終結點。
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應用的曲式分析教材來看,大多選用國內外經典作品,尤以西方維也納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作品居多。依此,筆者在所選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科前沿與社會發展需求,動態更新知識體系,契合課程目標,融入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學生有興趣且容易理解的新作品,進行對比研究、講解,一來契合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二來讓學生體會不同歷史階段音樂作品不斷隨著時代更新和音樂風格的變化。通過這些作品分析,學生深入理解課本知識點之后,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知,再去分析課本上學生不太熟悉的音樂作品,其難度就大大降低,學生更有自信,學習動力自然會提高。
教學內容上更新的新作品以“愛”為主線,結合身邊的親情、友情、師生情以及對祖國、家鄉、自然的熱愛之情展開。
父母的愛從我們出生開始便一直圍繞,那無私、永恒的愛讓世界溫暖,有色彩。因此,筆者選擇的作品中有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的親情如歌主題,從不同作品中感知母愛的偉大、父愛的深沉,同時從音樂的不同要素出發,解讀音樂創作手法和情感表達的內在聯系。學生離開父母上學后,便有了老師的愛、同伴的情,所以有了感恩師友的音樂解讀。《河南理工大學校歌》和百年校慶主題歌《青春百年》等作品的講解,讓學生從身邊作品學起,從歌聲中體會友情的珍貴,師生情的深沉,強化愛友愛校情感,為建設特色校園文化貢獻力量。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意識到了愛自己的重要性,因此課堂上有主題音樂分享環節,讓學生們更清晰地明白:不必成為任何人,只需做好自己。愛自己,是一生的覺悟和修行。當具備了愛周圍一切的能力之后,就會有力量愛祖國,愛共同的母親,因此,課程中更多的是愛祖國主題音樂分享。一首首音樂作品,讓學生們一起感受一代又一代人那難以割舍的家國情懷,見證祖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從作品中汲取力量,一起奔赴美好未來。
具體的作品選擇和課程銜接如下:
第二章:一段曲式,如作品《河南理工大學校歌》。第三章:二段曲式,融入作品《我和你》《我和我的祖國》等。第四章:三段曲式,融入作品《燭光里的媽媽》《我愛你中國》等。第六章:變奏曲式,融入作品《小星星變奏曲》。第七章:回旋曲式,融入作品《致愛麗絲》等。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既能有效地開展音樂專業學科知識的學習,形成音樂學科素養,更在作品的情境中感受真、領悟善、獲得美,形成以音樂促審美、促德育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中,筆者運用翻轉課堂的方式,提出“我的課堂我做主”上課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注重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分析、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上,教師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以及學生主講法、音樂分析法、討論交流法、自主學習法、探究法等。線上教學平臺為云班課、雨課堂、大學慕課,鼓勵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和線下教學相結合。
課前,教師錄制重點內容視頻或PPT 或選擇合適的優質資源,提前發放,學生自學。
課中,通過騰訊課堂或騰訊會議進行互動講解,與線下面對面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相結合。回顧環節,教師從來不急于把正確答案說出來,更多的是啟發和引領。針對有作業的課,教師會將優秀作業進行展示。新課導入環節也是該課程的特色所在,教師會選取經典的,正能量的,學生耳熟能詳的樂曲導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新授課程每學期16 周,教師主講7 周左右,其余時間將課堂交給學生匯報講解,學生、師生互問,運用越辯越明的辦法,最后教師總結。同時,針對有多種分析結果的樂曲,教師會分享相關文獻,多方面啟發學生思維。
課后要求學生專業課上每唱、彈一首作品,均要進行音樂分析。對音樂作品展開分析是音樂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在音樂分析的過程中既能夠對作品產生學科上的理解,更能讓自己對這首作品的二度創作形成科學、系統的認知。在不斷分析、彈唱的良性循環中,促進學生專業思考能力提升,形成課程與課程的銜接,知識與知識的碰撞,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
同時,筆者經常要求學生:研讀樂譜,多讀文獻。文獻是研究者、學習者對專業的思考與總結,在看文獻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直接、快速形成概念性的理解,具備一定的學科思維能力,是一種快速獲得成長、形成專業眼光的好方法。文獻看得少,不會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是客觀規律。所以,做任何事,要想提升,要學會動腦筋,找對方法之后,努力便是唯一的途徑。
不僅如此,筆者還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形成以考核促教學、以考核規范教學的模式。考核主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開。
課程內容以第三章二段曲式中的第一節:二段曲式的定義、特征及分類為例。通過對學生的情況展開細致分析,筆者認為,通過為期八周的學習,學生對曲式的基本概念,曲式分析的切入點以及一段曲式的定義、特征、分類等知識都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學生對上課形式也已適應。所以,二段曲式的學習,仍然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以《北京歡迎你》導入,讓學生對二段曲式的基本概念和兩段之間的對比手段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以《我和你》作為比較學習,對二段曲式的分類進行完全掌握;以《青春百年》為切入點,學生通過唱、感受,深入地體會二段曲式的特征;以《我和我的祖國》為拓展延伸,讓學生聆聽。對于同樣的作品,不同音樂要素的融入會帶來不同的音樂體驗。
課程的開展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教師在上課之前,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如線上課程內容的前置,教學PPT 的提前發布,內容包括:二段曲式概念、特征、分類;視頻素材的準備等。課堂上,第一步,通過學生匯報的形式進行。學生共分為6 個小組,每組的匯報以一名同學為主講,對上節課的作業展開匯報。第二步,結合生生互評等形式開展。匯報結束后,不同小組的成員可以對匯報小組的每個成員展開提問或互動。遇到有歧義的知識點,辯論交流,利用越辯越明的方法最終達成共識。第三步,教師點評總結。針對學生講解、交流過程中,個別知識點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進行補充講解。
導入環節對于課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導入環節同時可以成為課堂的破冰環節,學生的良好狀態正是從導入開始的。運用曲式結構為二段曲式,且學生熟悉的音樂作品《北京歡迎你》推出本講主要內容。讓學生在熟悉的音樂情境和環境中,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通過教師的講解,界定《北京歡迎你》的曲式結構為無再現的二段曲式,引出二段曲式的定義、特點。并且類比提出除了無再現的二段曲式,還有帶再現的二段曲式,推出二段曲式的分類。隨后,欣賞第二首作品《我和你》,分析其曲式結構即帶再現的二段曲式。之后結合學生的分析實踐,對河南理工大學百年校慶主題歌《青春百年》和《我的祖國》進行深入音樂分析。在此環節中,通過簡單、熟悉的作品,學生更容易進入音樂,從而更好地理解二段曲式的知識點,同時,舉一反三,不斷強化知識技能,使學生形成深刻認知。
以《我和我的祖國》兩個版本的對比分析為主題,布置課后作業,并要求學生畫出分析圖式并形成文字分析報告。兩個不同的版本分別為李谷一老師演唱的版本和2019 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王菲演唱的版本。引導學生從曲式結構、音樂的表現手段、情感表達、配器手法等多角度展開分析。
不同聽眾對音樂的分析和認知是多方位的,不僅僅限于曲式結構上的定位,通過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比較分析,體會不同音樂創作手法帶來的不同魅力,引導學生在分析中進行文字梳理、音樂分析闡釋,這不僅僅有利于提升學生音樂學科素養,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公共課《曲式與作品分析》,筆者立足專業特色,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育人功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實踐,擴大學生分析內容的廣度,作品分析中深挖作品的深度,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全面闡釋。目的即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力、文字梳理的能力,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從作品中汲取除了音樂以外的正確價值觀。該課程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良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