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 梁佳 王剛鋒
“雙一流”建設是國家高等教育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戰略,有利于提升國家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其建設的核心目的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實驗室是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能夠充分體現高校辦學水平。
自2015年國家啟動“雙一流”建設以來,全國各高校都主動響應、積極籌劃,把學科建設擺在高校的中心地位,為了促進學科建設發展,大多數采取績效考核和聘期考核的方式對專任教師進行考核,從而促進高水平標志性教學與科研成果的產出。相反,對實驗室人員的績效考核比較少,而且考核往往以定性為主,定量考核的指標僅體現在實驗室范圍內的具體工作,不夠全面,缺乏必要的激勵和獎懲手段。
實驗室人員作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主要力量,尤其是近年來知名高校的博士和博士后被引進到實驗技術隊伍中,其作用的有效發揮對學科建設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和建設工作,充分利用實驗室及其儀器設備資源,發揮實驗人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采取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辦法對實驗人員進行考核,有利于激發調動實驗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從而促進一流學科建設。
(一)目前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制約了高校的發展。一是從思想上不夠重視實驗人員的考核。大多數高校只注重對專任教師的考核,對實驗室人的考核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不成體系,導致實驗人員對績效考核缺乏熱情,最終使績效考核流于形式。二是定量考核指標單一、缺乏針對性。高校對實驗人員的績效考核主要體現在日常工作量和實驗室應該完成的教學工作量,不能充分體現在實驗室設備改造、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其他黨政工作的工作量,考核指標不全面且不合理。三是考核缺乏獎懲措施。目前,對于實驗室年度考核表現優異者的獎勵力度不足,對于不合格者或者有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缺乏有效的懲罰。
(二)實驗人員隊伍構成的逐漸轉變對績效考核提出新要求。近5年來,許多高學歷優秀畢業生加入實驗技術隊伍中來,他們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實驗技術人員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使得實驗技術人員的學歷結構和學術背景都發生了很大改善,實驗和科學研究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以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為例,學院實驗中心分為機械實驗中心和筑路機械實驗中心,現有專職在編的工程實驗技術人員21人,其中高級職稱9人,占43%,中級職稱12人,占57%;具有博士學位的10人,占47.6%,碩士學位的4人,占19%,學士學位及以下的7人,占33%;35歲以下年輕實驗教師8人,占61.5%,36~55歲實驗教師7人,占33.5%,56歲以上的實驗人員6人,占28.6%;校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為7人,占3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成為實驗人員結構的新特點,而且校外名校人員也占一定比例。學院實驗人員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得到明顯的改善。
一是堅持“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二是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科學、有效的評價原則;三是堅持與國家和教育部有關目標責任和績效考核文件精神相一致,與高校職稱評定辦法、教師工作量計算辦法、績效考核辦法相一致,與學院實際情況相一致的原則;四是堅持固定工作與隨機工作相結合,實驗人員的所有工作和業績納入綜合評價和考核體系的原則;五是堅持量化為主,定量考核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數量和質量相結合的原則;六是堅持發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七是堅持獎懲并舉原則,對業績優異者獎勵,對崗位失職者或事故責任人實行懲罰;八是堅持將師德考核擺在首位,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九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民主,有效執行集中。
(一)實驗室工作量。1.日常工作。實驗人員實行工作日坐班制,負責實驗室的正常運行、設備維護、安全管理和衛生整理工作,做好學生和教工進出實驗室的管理,做好儀器設備的購置、登記、保管、使用情況記錄、報廢等工作,滿勤按照240學時/年度計算。因學院或學校工作(非實驗室工作)需要脫離工作崗位的需要辦理相應的手續,相應工作量不能重復計算。實驗室考勤工作由各分室完成,事假每半天扣減2學時。實驗人員的崗位效益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對其工作的認可度評價,可以在本單位內以合理的方式給出評價分。2.本科和研究生實驗教學工作。此項考核主要分為本科實驗教學、開放實驗和新增實驗項目,并已經有實驗指導書。本科實驗教學按照計劃學時×1.8;每位學生、每項實驗1學時;新增實驗項目并已經有實驗指導書按照10~15學時計算。3.指導研究生實驗。實驗人員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課題試驗可獲得相應工作量,由負責人給出實驗任務,1學時/天,該部分工作量由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工作量分出。4.科研實驗工作。實驗人員輔助專任教師完成科研工作可獲得相應工作量,由項目負責人給出實驗任務,1學時/天。由項目負責人本人的工作量分出。5.教學設備購置。對于實驗人員參加學院教學設備購置工作的教工可獲得此工作量。具體為:對于單項〈5萬元,5學時/項;對于合同5~50萬元,10學時/項;對于合同〉50萬元,每項30學時/項。若由多人完成由負責人分配。
(二)學科建設工作量。對于實驗人員在當年取得博導、碩導資格,并且指導研究生培養的,計15~30學時獎勵;對于參加博士后流動站建設、評估工作并且指導博士后站內研究工作,給予學時;對于實驗人員積極參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學科評估、學科建設檢查、分析及研討等活動、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和第三方機構評估或認證,給予獎勵一定學時。多人參加完成的工作,根據個人貢獻度計算;集體完成的項目,由主持人負責分配項目組人員考核量化值,總和不能超過項目組獲得值。
(三)科學研究工作量。1.科研項目。實驗人員主持科研項目計一定的工作量,科研項目管理按來源和性質分為A類縱向項目(國家級)、B類縱向項目(省部級)、C類縱向項目(廳局級及其他)、橫向項目、軍工科技項目和學校基金項目進行管理,按照到款額計8~20學時/萬元。2.科技論文。實驗人員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和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參與專著、編著、譯著給予5~200學時獎勵;取得知識產權成果(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給予5~30學時獎勵。3.科技獎勵。實驗人員主持或者參與獲獎,包括國家級獎勵、省部級獎勵、各類一級學會獎、省級學會(分會、專委會等)獎、廳局級獎勵等,給予一定的學時獎勵,具體根據單位和個人排名計算。4.科研平臺建設及其他大型科研活動。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建設工作或者大型科研活動、中小型科研活動的項目組在當年可折算工作量。具體分配由負責人確定。5.其他科研成果。鼓勵實驗人員參加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支撐材料為有個人名字的會議通知或邀請函、會議秩序冊、現場照片、宣傳材料等。實驗人員參與社會服務相關的工作有專利轉讓、成果轉化、產品測試、標準制定等工作。
(四)其他管理工作量。對實驗室人員獲得榮譽稱號、參加學校及學院組織的活動、為學院聯系捐贈、為學院發展做出特別貢獻、投稿等進行一定的獎勵;學院對長期生病和突發事故的實驗室人員進行工作量減免。
針對實驗人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學院建立了績效考核系統,每年11月底,實驗人員填寫并提交個人年度工作量,學院辦公室核定其年度工作量,實驗人員對核定的工作量進行確認,最后學院目標責任管理與績效考核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審核并給出績效考核結果。考核結果作為聘用、晉升和獎懲的依據,績效考核優秀者,在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考慮。對于違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學校相關師德文件所規定的,出現嚴重、重大教學事故的,出現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現群體性學生事件且處置不當的,對學校造成嚴重影響的給予相應的處罰。
學院針對實驗技術人員新的年度量化考核評價體系于2016年底修訂完成,2017年1月1日正式實施,并建立了績效考核系統。表1、表2、表3列舉了2017~2019年學院實驗中心個人綜合工作量及各分項工作量,表4為2017年~2019年實驗人員平均工作量。
表1 2017年學院實驗人員績效考核排名前5(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統計表
表2 2018年學院實驗人員績效考核排名前5(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統計表
表3 2019年學院實驗人員績效考核排名前5(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統計表
表4 2017~2019年學院實驗人員工作量平均值統計表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綜合工作量逐年遞增,并且在實驗室工作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工作量顯著增加,特別是在2018年~2019年之間增加較快,這是因為在2017年實施績效考核以來,實驗人員特別是高學歷的博士開始重視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而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積累時間和周期,才能取得相應的學時量。
圖1 2017-2019年高級職稱工作量平均值
圖2 2017-2019年中級職稱工作量平均值
實驗技術人員對高校一流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施實驗人員績效考核時應充分考慮人員的構成特點和學歷優勢,制定科學合理和操作性強的考核指標體系,從實驗教學、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實驗管理等方面規范評價量化指標。自2017年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實施實驗技術人員“四位一體”績效考核辦法以來,有效調動了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