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聯合大學 馬曉萱
移動圖書館作為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知識獲取的平臺,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不僅可以讓讀者獲取知識并完善個人知識結構,還可以讓讀者隨時隨地進行知識共享和交流,因此移動圖書館具有知識分享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功能。在后知識服務時代,移動圖書館作為提供知識和分享交流的平臺,滿足了用戶對閱讀及知識的需求,使讀者的個人價值得到體現。同時移動圖書館帶來的知識賦能可以激活知識主體,促進知識創新。此外,移動圖書館在逐步發展中能夠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知識、使用戶之間的知識分享力度加強、知識創新力度加大。因此,分析用戶在移動圖書館中如何更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和知識共享、如何進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化從而獲得知識創新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SECI模型清晰地表現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過程,利用SECI模型的相關理論,針對當前我國移動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現狀進行分析,能幫助移動圖書館健全和完善相關服務機制,為增加移動圖書館知識分享和提升用戶使用滿意度等方面提供參考。
SECI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在《創新求勝》中提到的知識創造螺旋模型。該模型將企業知識劃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類:隱性知識可理解為個人經驗、思維模式和實踐訣竅;顯性知識則是可文本化表達的知識。野中郁次郎把這種知識分類方法引入企業知識創造理論當中,旨在指出企業在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可以互相作用、互相轉化。同理,在移動圖書館中也存在SECI模型的知識轉化和知識創新過程。
(一)知識轉換的4種模式。SECI模型包括潛移默化、外部明示、匯總組合和內部升華這4種知識轉化模式。該模型包括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外顯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內隱化這4個重要過程。
(二)SECI模型的應用。SECI模式被認為是對組織知識產出機制和轉移流程進行的最深刻的研究,它精確地闡述了知識產出高度個人化的隱性信息,通過共享化和系統化升華形成公司每個人的隱性信息的機制,能夠對公司的信息管理結果做出合理的判斷與改進。由于企業內部的知識轉移過程不能簡單地一次實現,而是一個連續的循環過程,每一個新的循環都建立在以前的知識轉移結果、知識轉移回顧和改進過程的基礎上,所以SECI模型的應用使得企業內相關知識能夠快速、高效地流動。
SECI模型除在企業知識創新實踐中使用之外,還廣泛應用在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技術訓練等方面。有學者曾深入研究采用SECI模式進行企業應用型創新培養的優勢,結果表明,學習者可以在該模式下了解客觀事實、提升認知技能,進行對話互動,從而實現企業知識管理與知識創新,并研究將該模式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形成高等學校的培養方案,改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還有學者曾在SECI模型基礎上創建了數字知識能力轉化活動模型,引導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重點關注知識轉化的4個階段。此外,針對個人知識管理,SECI模式也在知識收集、知識分類與保存、知識互動與共享、知識更新和創造等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SECI模型在移動圖書館中的應用。在移動圖書館的知識服務過程中也存在著SECI模型,主要表現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4個階段中。社會化是隱性知識互相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移動圖書館的用戶可以通過互相觀察、線上交流等方式共享隱性知識,從而在個人已有的經驗方法基礎上實現創新并產生相關的技巧、訣竅等共情認知。外顯化是將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移動圖書館的用戶通常利用隱喻、類比等方法創建某些新的想法,從而將社會化階段中形成的新的隱性知識進行創新,轉化為顯性知識,如形成概念化認識、新的科技觀念理論等。同時,可以將這些新的顯性知識反饋給移動圖書館,豐富其館藏內容。組合化則是將顯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這個階段的主要內容是移動圖書館用戶通過識別館藏文獻的顯性知識后,經過提煉整合形成個人的顯性認識并進行分類,例如在看完文獻后進行文獻綜述整理,本質上是將不同的顯性知識組合化和系統化的步驟。內在化是把顯性知識轉變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移動圖書館用戶吸納和消化了館藏中的顯性知識和組合階段中整理的個人顯性知識,從而形成了個人經驗、應用體驗等隱性知識。通過圖1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在移動圖書館中蘊含的SECI模型。由此可見通過這4種知識轉化模式,在移動圖書館中可以產生知識創造螺旋,同時創造出不同類型的新知識和新方法。
圖1 移動圖書館中的SECI模型
(一)用戶知識獲取和存儲服務有待改進。移動圖書館作為存儲知識和提供知識的平臺,擁有大量的館藏資源,用戶通過檢索可以獲取需要的知識。雖然不同學科進行知識獲取的步驟相似,即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這幾個階段,但不同知識結構的信息存在很大差異,不能用同一種方式去處理,應根據不同知識的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因此移動圖書館提供給用戶的知識分類和檢索服務非常重要。現今的移動圖書館大多是根據用戶的檢索行為提供個性化知識獲取服務,不僅體現在知識類型上。還體現在知識推薦上,用戶在使用移動圖書館進行知識獲取時能夠便捷地檢索各種信息,甚至還可以通過館際互借功能查詢到更加豐富的外部館藏資源,但在進行用戶個人知識存儲時,大部分移動圖書館尚未開發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記錄讀書筆記、快速創建個人知識圖譜等功能,只能簡單存儲記錄用戶已經獲取的一些顯性知識,并沒有提供很好的平臺以實現顯性知識隱形化的過程,在輔助用戶進行知識吸收這方面有所欠缺。
(二)用戶知識分享和交流服務不夠完善。后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每個人都擁有一定數量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用戶通過移動圖書館獲取到的顯性知識,不僅可以轉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還可以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但區別于線下的實體圖書館,移動圖書館實現知識交流的途徑就是通過移動圖書館的留言板、虛擬社區或是好友圈進行分享。諸多學者基于TRA、TPB 或持續使用理論進行過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移動圖書館的知識免費服務中用戶分享行為受到環境、動機、行為3方面影響,而知識付費服務下用戶分享行為主要受用戶積極性和態度影響。但隨著移動圖書館館藏數量的上升,用戶在進行模糊檢索時可能無法準確搜索到相應的知識,移動圖書館目前的知識分享交流服務缺少為廣大用戶開放的知識分享空間,如果能夠建立一種新型的知識共享空間,幫助并引導用戶把自己所掌握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使知識在此空間內進行共享交流,會使得知識發揮更大價值。
(一)社會化階段:加強對隱性知識的發現、轉化與獲取。在社會化階段中,移動圖書館可以建立更為完善的檢索系統或移動圖書館咨詢欄目,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高級檢索、咨詢相關問題。作為知識存儲平臺的移動圖書館,應當根據用戶需求及時更新咨詢問題及答案和館藏信息,充分利用自身方便快捷的優勢,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實現在移動圖書館中隱性知識的互相轉化。大部分隱性知識是由個人經過長時間創造積累的成果,也是創新知識誕生并形成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頭。所以,加強對隱性知識的發現、轉化與獲取是移動圖書館實現知識傳播與認知創新的關鍵。移動圖書館應當通過觀察外部環境,如進一步了解用戶的檢索與查閱等行為,分析用戶對移動圖書館的使用方法與思維習慣,通過不斷實踐與積淀形成相對應的隱性知識庫。
(二)外在化階段: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表達與傳遞。在外在化階段中,移動圖書館要做到的是把自身擁有的隱性知識通過媒介轉化為顯性知識并向外進行表達與傳遞,完善自身的用戶交流服務以降低知識生產的成本,讓用戶之間相互傳授檢索技能和學習心得,增強信息素養能力,加快隱性知識外顯化。移動圖書館可以利用“對話場”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通過比喻、類比、模型等方式實現隱性知識外部化,如發起一些主題討論、頭腦風暴等活動,使用戶可以通過一些交流媒介進行自由溝通交流。外在化階段中倘若移動圖書館可以做到用戶之間無縫隙地交流討論,就能彌補移動圖書館虛擬參考咨詢服務的不足之處,充分發現用戶的知識需求,不斷完善知識服務和促進創新發展。除此之外,移動圖書館還可以在用戶進行知識獲取之后提供相應的知識分類和管理平臺,讓用戶對自己的個人知識進行更好地整理,甚至可以畫出屬于自己的知識圖譜,從而更好地實現移動圖書館中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變。
(三)組合化階段:構建可視化、多元化、深層次的知識平臺。在組合化階段中,移動圖書館可以將零散且碎片化的知識用可視化的方式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根據圖書館后臺數據建立一個系統性的知識網,便于優化移動圖書館的參考咨詢服務和用戶檢索服務。對于組合化階段對應的對話場景,要求移動圖書館完善相應的知識服務機制,因為在該階段本質上是將散亂無序的知識通過整理加工轉化為更系統的知識,加深用戶之間的分享交流,可以更深層次地挖掘出用戶的潛在知識需求。除此之外,移動圖書館還應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互動機制,重視用戶的知識分享,為用戶進行互動分享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交流平臺,方便用戶進行內容輸出和互動交流。可以設置一些不同的學術圈子或者時事熱點交流話題使得用戶方便互動,也可學習知乎等交流平臺設置積分獎勵,從而吸引用戶主動進行知識貢獻等,以提升用戶的價值感、滿足感和榮譽感。
(四)內在化階段:提供促進知識內在化和創新化的服務活動。內在化階段是一個知識升華的過程,也是下一個社會化階段的開端。在該階段,用戶通過實踐把原來收集到的顯性知識轉變為對自身更有實用價值的新內容,移動圖書館開展新用戶服務的重點就是要在使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創生出更多對使用者有意義的新內容、新經驗,實現在實踐場景作用下從第三階段沉淀的顯性知識到融入用戶自身生活實踐所需的隱性知識的轉化。因此,移動圖書館應提供相應的知識總結和體驗訓練服務,例如設置出感悟分享、互動問答、對話研討等活動,在用戶個性化服務和用戶共享交流服務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實踐交流,促進用戶個人知識的隱形化,加強移動圖書館的社會功能和知識創造功能。
隨著移動圖書館用戶的實踐、協作、交互和學習,知識的轉化和創造也在不斷變化,這個過程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用戶應當利用好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進行更好的知識管理和知識創造。SECI模型能夠有效地讓知識在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移動圖書館之間相互傳遞,從而產生更多的知識創新。在移動圖書館中引入SECI模型,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個性化的知識服務模式,使得用戶能夠更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