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輝(福建:廈門市華昌小學)
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科學課作為小學階段基礎課程越來越被重視,項目式教學方法的加入,能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基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將項目式教學模式融入其中,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實現小學生科學課深度學習目標。本文主要研究以項目式教學為導向的小學科學課深度學習策略。
項目式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優先開展學生的自主練習,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側重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其課堂學習能力,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與學生課堂互動,進而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實踐和運用能力。
項目式教學作為當下的新興教學方式之一,用于小學科學課堂上,更能凸顯學生自身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將課堂歸還于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項目式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教學項目自身進行實際操作、信息采集、項目環節設計和項目實施與評價等一系列操作,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學生通過參與整個教學項目各環節,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高主動探索能力,促進整個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項目式教學是基于科學探究前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通過對項目的實際操作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項目式教學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對枯燥難懂的知識產生抵觸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學生在參與完整的教學項目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這有助于增加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育。
項目式教學是圍繞一個“項目”進行的探究,在實施這個項目中,促使學生主動查詢課本上沒有的資料以完善這個項目的信息。這樣會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方位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掌握知識,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完成項目的方式多樣化,有上網查閱資料、翻閱課外書籍、實地勘察等多種方式。這不僅能讓學生拓寬知識,還會讓他們把科學探究與實際相結合,通過自己對知識的消化吸收以及教師系統地引導和總結,將所掌握的知識反哺于實際生活中。
旨在減負增效的“雙減”政策落地后,有關部門、學校和家長更注重學業評價。隨著教改的落實和貫徹,科學教育逐步被重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家長的觀念并未轉變,老師也未持有正確認識,僅將重點放置于教材層面,而忽略了生活與科學的聯系,忽視了教法的與時俱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較為枯燥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低下。
因此,教師必須轉變陳舊思想觀念,提高對科學教育的認知,為小學生科學課程深度學習提供支持。
科學教育實踐性較強,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單純的課堂知識講解不能直觀反映科學原理。要在特定場所下借助教學教具,激發學生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對科學持有正確的態度,進一步實現深度學習目標。然而,當前許多學校受場地、資金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教具、人員配備、場地空間有限,未配齊師資、配足實驗室,使教學僅局限在教材中,達不到課堂深度教學的效果。
部分教師因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科學教學方式相對滯后,喜歡將教材內容逐句逐字地講述,在課堂上舉的例子也只是書本上的內容。這種落后的教學方式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構建高效的科學課堂。
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起步晚,教育發展速度緩慢。雖然近幾年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不斷壯大,但滴水難救大火,部分學校的科學課仍由語文或數學教師兼職任課。他們因為缺少專業的科學教學知識,在正式授課中以逐字逐句敘述為主,對于科學性、專業性較強的原理只能簡單闡述,不夠深入,對于學生不能理解的、抽象的言語無法轉化為直觀的語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疑問。
項目化教學模式下小學科學學習環境的創設,是將科學課堂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營造出來的一種課堂學習氛圍,是強化小學生的科學知識理解以及對科學知識的實踐運用。小學科學教材包含非常多的生活化教學材料,教師通過發掘這些素材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其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啟發、教育,進而有效調動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實現小學生的深度學習目標。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落實和貫徹,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目標進一步創新和改革,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在授課中,依托項目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自我溝通和管理水平,可使學生在具體的項目中發表自身見解,并且尊重他人。教師應合理使用教材,挖掘和整合教材,選擇并設計合適的學習項目,以滿足學生的自身特征和認知水平,還可為學生提供啟蒙。
比如,在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認識空氣》的教學中,教學任務目標為引領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和感知觀察與探究空氣,促使其充分感知空氣,依托有趣、具體化的項目化學習,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愿意將自身對空氣的感知、認識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該教學課程布設相應的項目主題,如“做一次小記者”“科學家”等,為解決生活中的空氣污染想辦法,方可促使學生及時在生活中發現問題,以興趣為驅動力引領學生探索,保證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相關知識,逐步滲透式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基于項目化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綜合分析學生的基本學情,以合理化設計學習任務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基礎,以教學任務目標為導向,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把學習內容劃分為若干個項目,引領學生始終以具體項目為中心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可全方位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自主進行探索和分析,增強實踐和合作能力,顯著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的教學中,可將實際教學任務目標充分與實際生活做好銜接,列舉不同固體混合和分離的案例;可精準比較固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的空間,可選用不同方法將生活中的混合物加以區分。教師在該課程教學中確定教學任務目標,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分別開展固體混合、分離等操作。各小組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和交流,進而提出相應的猜想和假設,明晰下一環節的實驗方案、探究和匯報過程。通過一系列的合作,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助力小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項目化學習主要是處于真實狀況下以問題為核心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小學科學項目學習活動的設計多以一個具體化問題為中心開展。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始終將重點置于知識應用層面,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重點考量小學生自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小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
比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用種子繁殖》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目標為掌握種子內部的結構及萌發后的植株關系。學生可針對探究主題提出自身假設,并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種子的萌芽特點及其條件,結合種子自身的外形特征,估測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對種植活動及種子萌發條件、過程、原因等產生探究興趣,表達自身見解。教師可為小學生布設實踐探究任務目標,要求學生收集自己家中的各類種子,并拍攝照片。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填寫家庭種子收集表,引導其以合作方式掌握不同種子的特征和結構。促使小學生聚焦于知識的實踐應用,不斷增強好奇心,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將其所學知識用于實踐,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高質、高效。
為保證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充分推動學科知識間的深層次融合。當下小學生的自身認知水平有待提升,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中,需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從本質層面調整教學策略、實現資源優化,提高科學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及有效性。案例分析、集體討論、項目式學習等均屬于綜合實踐方法的應用,在具體實踐中,需不斷結合教學內容、目標進行篩選,進一步提升科學教學質量,凸顯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減負提質目標。
比如,在新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觀察水》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多視角地觀察和認識水,并在實際觀察中發現水的性質,初步學會認識物體的方法,可在多種液體中快速辨識水。最為關鍵的是讓學生了解水能溶解的物質,學會做溶解實驗,理解溶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為積極實現該目標,可讓學生通過比較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實際溶解能力。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需為學生布設相應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展開課前觀察,以具體化問題為核心引領,不斷激發其學習積極性。使之關注日常生活中并未關注的現象,更深層次地掌握相關科學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從掌握基礎知識邁向更深層次應用的目標。
項目式教學強調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科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教師應充分以項目式學習為導向,為學生確定相應的任務主題目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觀察能力,促進學生開展深度學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