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晨星(江蘇: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
“立學課堂”是我們南通市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旨在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生活與學習有機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設計制作建筑模型》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課程,學生可以在課上充分利用所積累的知識,感受和體驗科學技術的魅力。小學生對于動手制作具有強烈的興趣,本課設計活動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科學利用制作方法,先動腦后動手,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為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奠定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本次教學所在班級為小學三年級某班級,學生聰明、活潑、好學,對小學科學技術工程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向往。上課期間,他們能夠主動發言,積極與教師進行良性溝通,學生之間具有團結合作意識,在生活、學習中能夠相互幫助。
用各種材料,設計一個簡單的建筑模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小組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合作所帶來的樂趣,增強合作意識,分享合作成果。
了解魯班的故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
1.正確把握小學科學的教學特點
注意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引導,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實踐探索,重視小學科學教學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倡導深入思考、團結合作、大膽探索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小學科學課堂的引導者,在“立學課堂”理念下,把小學科學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設計出讓自己滿意的建筑模型,尊重學生的內心想法,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應當傳授學生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利用科學知識去實踐、去探索,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利用科學知識去完成設計構想,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
本節課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以設計和制作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設計和動手能力為重點,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教育。
1.采用“啟發式教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搜集相關信息、制作課件,回顧早期課程所學的知識點,通過啟發等方式導入課題,引導學生將以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本節課的模型設計當中,促進學生回顧早期所學知識內容,認真思考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
2.采用以動手為主、在設計制作中思考的方法
讓學生在模型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制作建筑模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設計的模型,選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制作。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點撥,保障學生設計制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著眼于培養學生能力
通過知識回顧、自主設計、動手操作、總結反思,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基于“立學課堂”的小學科學魅力,促進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
“立學課堂”的教學理念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教與學不能完全分開。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要注重知識的歸納、實驗的引導、難點的解答、課后的總結。
1.拋出問題引發思考
讓學生大膽探索、大膽實踐的教學方式貫穿始終。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學生在模型的設計、制作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小學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要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的方法。學生可以自主完成設計和制作,也可以通過合作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
信息化教學地點:三年級某班級教室。
教師基本要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設計;掌握PPT、word 等教學軟件;熟悉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硬件設施:多媒體設施。
軟件設施:PPT、word等。
教學依據:三年級人教版小學科學上冊;教學課件。
活動材料:切碎的胡蘿卜丁、牙簽、雪糕棍、小木條、粘膠等。
活動設計:用紙制作一個模型。
收集多媒體課件材料,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設計。
1.新課導入
展示圖片,聚焦問題。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材料可分為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認識了建筑中有各種結構,其中三角形的結構最穩定。
那么關于設計建筑,你們有哪些新想法?如果讓你來做一個建筑師,你怎么設計建筑模型呢?
這節課讓我們來當一個小小的建筑師,自己來設計漂亮的建筑。
2.新知講解
知識點一:設計一個建筑
同學們,如果請你設計一個建筑模型,你首先要做什么呢?
畫出結構圖,找材料。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首先要在紙上畫出一個模型,然后利用材料根據圖進行制作。
現在請你們利用手中的紙筆畫一畫你想要制作的建筑模型。
學生發揮想象畫出自己想要制作的模型。
大家有的想要建造一個又高又穩的塔,有的想要建造一個承受重力的大橋。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
分發胡蘿卜丁、牙簽、雪糕棍等制作材料,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制作。
知識點二:制作建筑模型
現在請你們按照圖紙設計制作一種模型。
按照步驟自己搭建模型。
你們都自己搭建了模型,現在請觀察一下自己的模型,然后說一說模型的優缺點。
現在,請根據大家提出的建議改進模型。
知識點三:拓展與應用
現在我們將食鹽和沙子分開了,食鹽溶解在水里了,那么我們還能從水里得到食鹽嗎?食鹽和水如何分離呢?
通過上節課所學,我們知道可利用蒸發的方法將食鹽和水進行分離。請你們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
用紙制作一個模型。
3.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設計制作一個建筑模型首先要畫出設計圖,再制作建筑模型,然后分析它的優勢與不足,最后進行改進。
“立學課堂”教學理念將學生放到“課堂的中央”,“立”是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果的體現,“學”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體現。“立學課堂”教學理念體現了“立人之學”,意在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立學課堂”教學理念體現了“立根之學”,意在回答“為誰培養人”;“立學課堂”教學理念體現了“立身之學”,意在回答“怎么培養人”。基于“立學課堂”的小學科學課《設計制作建筑模型》,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人”的培養和教育。在講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思考、積極探索、敢于動手、敢于實踐,在動手與思考中吸收和消化所學知識,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具體實際,搭建起知識學習與運用的橋梁。《設計制作建筑模型》一課的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內容飽滿,知識點全面,學生參與度高,教學順暢,課堂活躍。下面我們對這堂課進行具體分析。
《設計制作建筑模型》是三年級科學上冊的一堂課,三年級的學生具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可以根據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回答問題、動手設計和操作。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學習動力明顯增強,大部分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主動參與模型的設計和制作,可見他們對于知識掌握良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引導、有效提問、認真總結,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在建筑模型的設計過程中找準方向、全心投入。從始至終,學生都積極參與建筑模型的設計和制作,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用各種材料,設計一個簡單的建筑模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小組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合作所帶來的樂趣,增強合作意識,分享合作成果;了解魯班的故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思維。
以上三個教學目標規范、明確,為教學提供了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基礎的框架,可以清楚地檢驗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團結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知識點的串聯,課程進度的把控,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很好體現,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課程教學的基礎,重點在于教師如何利用有效手段傳授知識、活躍課堂。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1.教學方法分析
講授法:講授法的使用最為廣泛,教師使用講授法對《設計制作建筑模型》這節課的知識內容進行系統描述和介紹,對模型設計和制作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回顧、解釋和分析,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感悟。
提問法: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喚起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和對于知識的回顧,讓他們更有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討論法:在模型制作完成以后,教師讓學生對模型設計和制作的優缺點進行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在思考和討論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學策略分析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教師在課程開始的時候,對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予以回顧,對新的教學目標予以引導,讓學生在快速回顧上節課知識點的同時,為本節課后面的教學打下良好鋪墊。
拋錨式教學策略:“關于設計建筑,你們有哪些新想法?如果讓你來做一個建筑師,你怎么設計建筑模型呢?如果請你設計一個建筑模型,你首先要做什么呢?”這些問題作為“錨”拋給學生,讓學生在一個真實、完整的問題背景下去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對于接下來的模型設計和制作更加期待。
支架式教學策略: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和知識點的回顧,讓學生對接下來模型設計和制作有了一定的預設,并以此為支架,一步一步進行設計和制作,在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讓模型的設計和制作過程更加順暢,也更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合作式教學策略:學生自己搭建了模型以后,讓他們觀察一下自己的模型,然后說一說模型的優缺點。針對模型優缺點的分析,讓學生根據大家提出的建議改進模型,組織他們進行合作,體現了“立學課堂”理念下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