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真
(華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馬克思對于實踐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通過對往期和同期哲學家們,尤其是黑格爾唯心主義實踐觀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實踐觀思想的批判性繼承,創造性地實現了從“哲學的實踐”向“實踐的哲學”的轉化。馬克思認為的實踐是針對主客體之間對象性關系而言的,在目的性中伴隨著規律性的存在,既是具有自然性的活動,又賦予歷史性的意義。馬克思實踐觀認為哲學的本真意義在于從實踐出發改變世界,這是新唯物主義哲學,也被稱作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哲學革命。馬克思實踐觀的大廈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變化發展的過程中一磚一瓦的累積而成。概括而言,馬克思實踐觀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初期探索階段、中期形成階段和正式確立階段。巴黎手稿創作于1844年,處在馬克思實踐觀的中期形成階段,在此之前的馬克思對于實踐做了大量的摸索工作。
馬克思關于實踐的思想緣起可以從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里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一探究竟。在這篇論文里,馬克思運用對比的方法,將古希臘兩位著名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觀點進行對照,列舉了對于自然哲學的不同觀點,從而進一步論述了自我意識和自由。由于馬克思當時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很大,所以這篇博士論文在某種程度上依然處于黑格爾精神思辨哲學的理論框架之下,并沒有徹底脫離唯心主義哲學的理論約束。不過,在人、物、歷史等具體問題的解讀上,馬克思則表現出了他與西方傳統哲學截然不同的實踐思想,從側面也可以發現他對以精神思辨為主的西方傳統哲學的信念已經產生了懷疑。可以發現,馬克思在這個時期已經關注到哲學和世界二者之間的聯系,由此可見馬克思對于現實問題的關注初露端倪,這也為馬克思之后實踐觀的形成發展做了鋪墊。
馬克思趁熱打鐵,陸續發表批判德國社會問題的文章,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繼續深入實踐,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物質利益的本質,但理論的吶喊不能切實挽救時局的動蕩,德國社會現實狀況并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馬克思逐漸意識到革命實踐的客觀性,1843年,馬克思處于創作《德法年鑒》時期,此時的他對于實踐的認識已經開始超越理論批判的層面了。馬克思看到了無產階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認為革命實踐必須依賴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出路是在革命斗爭中產生的。對于無產階級的定位是馬克思實踐觀的初步探索,這不僅僅跳出了黑格爾所說的抽象主體的思維,更是將無產階級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得無產階級成為現實的主體。換言之,在對于實踐的初步探索期,馬克思重點關注的是實踐的概念以及實踐的主客體,在強調主體實踐性的基礎上,馬克思并未停止探索,而是繼續豐富發展實踐觀的內容。
1844年,馬克思身居法國巴黎,在此地進行《手稿》的創作,這也是巴黎手稿名稱的由來,盡管寫作時間是1844年,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手稿》的公開發表時間是1932年。在馬克思實踐觀的形成過程中,《手稿》彰顯出龐大的力量,其中蘊含有極具系統性、突破性的實踐思想。
《手稿》的內容是依據具體材料展開論述的,通過細節描述工人階級的現實狀況進行觀點的羅列,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深刻的批判,用文字再現了資本家剝削和壓迫工人階級的來龍去脈,以此分析工人階級遭遇悲慘待遇的社會根源,并指出工人階級需要奮起反抗,才能掙脫資本家的魔爪,才能從資本主義的殘酷統治下解放出來,工人階級是被歷史選中的主體,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建設新社會的希望。
就《手稿》而言,馬克思的實踐思想主要表現在對象性活動思想與異化勞動理論兩方面。
所謂對象性活動,在《手稿》中是這樣表述的:“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從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于對象性活動的規定,也就是說,對象性活動的產生需要三個基本要素,即主體(現實的人)、客體(對象物)和對象性關系。因此,對于對象性活動的研究可以從這三個要素展開,只有將主體、客體以及對象性關系進行分析才能把握馬克思這一實踐思想所包含的邏輯。
“主體”一定是作為肉體而存在的,這種肉體是客觀現實的,是存在于現實世界里的個體,脫離肉體的主體就會落入抽象概念的陷阱。換言之,只有在肉體得以生存并且可以進行基本生理活動的情況下,主體其他方面的需求才會產生,進而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來完成。然而,現實主體既具有主觀能動性,也受制于自然規律。主體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并非盲目的、隨意的、任性的,而是有前提的、有秩序的、有思考的,是建立在把握實踐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前提是客觀世界的規律發展,從而逐步形成對于改造客觀世界的真理性、科學性的認識。因而,馬克思認為現實主體作為兼具主動和被動的存在物,不單單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會存在物。人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性是人區別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突出屬性,人通過人自身的實踐活動與他人、社會、自然進行接觸,從而在現實生活中產生連接,編織出社會關系網,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過程中,無不體現出人的社會性,無疑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本質的特征。人的實踐活動在改變自然界的同時,還賦予人社會性,人在實踐過程中獲得了社會意識,逐漸發展成類存在物,這是人之所以作為人而存在的本質特性,就此,馬克思把“現實的人”理解為“類”,將單純的、孤立的人類個體放進自然的共性中,放進構建的社會關系網中,進一步拆解了人作為主體的特征,即人的類本質。
作為主體作用的對象——客體,是人這個主體實踐行為的承受者。在對象性活動中,馬克思將客體凝練概括為自然存在物,并非與人無關的自在世界,而是人作為主體所作用的對象,馬克思在《手稿》是這樣表述的:“被抽象地理解、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離開的自然界,對人來說就是無”,由此可以看出對馬克思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自然,而是與人對應存在的自然,是在歷史中的存在,可以與主體人構建關系、產生聯結的自然界。換言之,客體是主體的對象世界,是與主體共生共存的,這個對象世界是經由主體作用而產生的,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進行的實踐對象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限的對象世界。
所謂“對象性”,指的是主體(人)與客體(對象)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好比一面鏡子,有主體的存在必然會與客體發生關系,而且這是具有普遍性的,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對象性的存在從客觀上證明了主體和客體的存在,也就是說,主體可以通過客體證明自身的存在,客體也可以根據主體的作用來證明自身的存在。馬克思在《手稿》中將對象性的范疇規定在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表現為人作為主體是在自然界中產生的,脫離自然界,人就不復存在,與此同時,自然界承擔了主體人的實踐活動,成為人的客體對象,這就使得自然界對人產生了依賴,由于人的存在,自然界得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自然界的價值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對象性關系是基于人的社會性而言的,人在由自身構建的社會關系網進行實踐活動,那么主體人產生的社會屬性和社會意識創造了社會,人作為社會存在處于社會之中。社會的存在通過人來表現,人與人之間在相互證明中得以體現存在的價值。
關于異化理論的討論最早可以追溯到黑格爾,他將自然界視作絕對精神異化的存在,屬于唯心主義的宗教論斷,否認對象世界的現實存在。費爾巴哈對于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持反對意見,費爾巴哈堅持上帝的存在是晚于人的存在,換言之,先有人再有上帝,是由人創造的上帝,人作為主體才是“造物主”的造物主,宗教是異化的結果。馬克思受到哲學家們關于異化思想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一些思想理論,從而凝結成為異化勞動理論,論述了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異化表現。
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實踐表現為勞動,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不再是勞動本身,而是異化的勞動。展開來看,馬克思將異化勞動理論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勞動者和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也就是說,勞動者創造出的勞動產品與勞動者自己不是從屬關系,二者由于異化的結果無法構建雙向聯系。在正常情況下,這段關系里的勞動者是主體,勞動產品為客體,隨著異化的產生,勞動產品不再是勞動者的客體,勞動主體也不再是勞動產品的主體,即二者之間不產生對象性關系。更進一步來看,勞動者作為主體進行創造產生的勞動產品越多,自身的勞動成果越少,勞動成果不斷貶值。勞動者通過自身的勞動生產、創造出勞動產品相分離。勞動產品作為勞動的對象化客體原本應該屬于進行勞動的勞動者主體,但卻與勞動主體相分離,不為勞動主體所有,反而,勞動者被自己創造的勞動產品所支配,這便形成了勞動和勞動產品之間一定程度的異化。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現象表現在結果中,是勞動產品進入分配階段產生的異化。
再來是勞動者和勞動之間的異化。這種異化使在勞動者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即生產階段的異化。勞動者作為主體進行勞動是由于自身的需要,這種勞動的行為是自發的,并且勞動者是十分享受勞動過程的,但是由于資本家想要賺取超額利潤,對勞動者進行壓榨,在不延長勞動時間的情況下加大勞動強度,這就造成了勞動者對于勞動的力不從心,久而久之變演化成被迫的、痛苦的、非自愿的勞動,就此勞動淪為勞動者進行謀生、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這便將勞動者和勞動本身相隔開,造成了勞動者和勞動本身的異化。
緊接著而來的是勞動者和勞動者“類本質”之間的異化,換言之,是主體(人)和主體“類本質”之間的異化。馬克思在《手稿》中,明確表述了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性是人的社會性,人作為社會自然物形成的人的“類本質”,是主體人獨有的特征。動物之間只存在本能,動物進行的活動都是基于本能的需要,不論有多復雜、精細,都是自然的、重復的、機械地生產自身。但是人不同于動物的類本質特征是人類不僅僅生產自身,同時也生產整個自然,并且在面對自己所生產的對象時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是自由的。因此,動物的生產活動是一種片面的生產,而人的生產活動是全面的生產。由此可見,主體人的存在依賴于勞動的實踐活動以及對象世界(客體),只有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主體人才會具有類本質特征。但是由于勞動者和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以及勞動者和勞動本身之間的異化,勞動產品不屬于勞動者,勞動淪為勞動者的本能活動,這便造成了人與人“類本質”之間的異化。
最后一個層次是人與人相異化,這是根據前三個異化推導產生。馬克思認為勞動者與勞動產品、勞動者與勞動、勞動者與勞動的類本質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這是由于見微知著,異化發生在一個主體勞動者身上,必然會在其他主體身上產生相同的效果。換句話說,人和本身相異化必將造成人與他人之間的異化結果,即人與人相異化,這也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自我的異化需要借助與他人之間的對象性關系才能展現。
馬克思通過勞動異化理論進一步指出,異化勞動作用的結果便是產生了私有財產,揭露了資本家以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結果便是私有財產。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必將產生異化是,而工人階級作為革命斗爭的主體注定將創造共產主義社會的未來,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所在。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異化將不復存在,作為主體的人所進行的勞動是自由的,勞動產品歸勞動者所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之間表現為和諧統一的關系。
貫穿《手稿》始終的是實踐的力量,馬克思認為理論中所存在的矛盾不能通過理論自身來解決,而是必須放在實踐中才能得以解決。馬克思對于勞動重要性的表述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人作為主體是在勞動中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勞動對客體進行改造,使得人自身的價值在對象世界中反映出來,同時,在勞動中人也在不斷改造自身。
毫無疑問,《手稿》中的實踐思想是馬克思實踐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科學實踐觀奠定了基礎,也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埋下了思想的種子。但是,《手稿》中勞動異化理論的闡述缺乏對于異化形成根源的追溯,也沒有為異化勞動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因此,作為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巴黎手稿的價值是非常豐富且飽滿的,《手稿》中的實踐觀在馬克思實踐觀的發展過程與歷史演變進程中扮演的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