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淮安市農科院 彭杰 魏杰 楊飛 周紅軍(通訊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機關黨建工作才能找準定位。”黨建工作如何適應新時代、滿足新要求,緊扣黨建工作原則,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是農科院黨組織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淮安市農科院為例,總結分析該院在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融合方面的探索實踐,提出推動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
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轄基層黨支部共7個,其中在職黨員99名,占全院在職人員的82%。近年來,院黨委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結合中心工作實際,把黨建工作與科研創新、服務“三農”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既加強了黨的建設,又促進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
(一)推進“五化”建設,持續提升黨支部組織力。1.支部設置標準化。圍繞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鏈,市農科院黨委根據學科方向與部門職能,新劃分設立7個黨支部。結合單位實際,編寫《基層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工作手冊》,形成具有本單位特點的黨支部標準化建設體系,促進黨建工作的規范運行和質量提升。2.組織生活正常化。嚴格落實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等活動制度。院黨委印發黨建工作要點和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編印政治理論學習參考資料,各支部結合實際制定學習方案和計劃。通過“戴黨徽、亮身份”“過政治生日”“聯系點上過黨日”等主題實踐活動,使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來、實起來、活起來。3.陣地建設規范化。院黨委先后投入20多萬元完善“翔宇先鋒陣地”“黨員之家”“悅讀角”“黨建圖書角”等黨建活動中心;淮安市級機關工委組織70名黨務干部專程到院觀摩指導黨支部建設工作;新增100平方米老年黨支部黨員活動室,更新軟硬件設施,為黨支部學習和開展活動創造良好條件,院老年黨支部成為淮安市首批“六有一提升”達標黨支部。4.黨建工作品牌化。院黨委圍繞“強黨建引領,帶動科技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和院所管理高質量發展”,為基層黨支部黨建品牌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提出了具體要求,各黨支部發動全體黨員、職工共同參與創建工作,基層黨支部品牌建設呈現出了“吹皺一池春水”的新局面。實施的“支部建在科研鏈上”黨建品牌獲全市農水片區黨建品牌創建一等獎。5.黨建工作項目化。結合科研單位特點,將院基層黨建工作以項目(課題)化形式組織推進。2021年自籌經費40萬元,共確定6個黨建研究領域,涵蓋20個子課題進行專題研究、組織推進。
(二)抓好“三責”落實,持續提升黨建工作執行力。1.以“明責”為前提。層層簽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狀》《意識形態工作責任狀》等,明確具體任務、目標及要求,對標、對表責任和工作清單,組織層層落實,把思想政治建設、干部隊伍建設、黨支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意識形態建設、群團工作等方面同推進農業科研工作緊密結合。2.以“履責”為關鍵。院黨委建立“五談一交辦”機制,“一把手”對領導班子及其他成員經常開展談心談話。班子成員定期聽取分管部門黨組織履行管黨治黨責任情況匯報,發現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及時履責約談;對重點工作任務落實不力、推進遲緩的進行工作約談;重要節日節點前進行約談;對存在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進行廉政約談;圍繞巡察反饋、高質量跨越發展考核、黨員群眾來信來訪反映等方面突出問題,發送整改交辦單,壓實整改責任。3.以“督責”為保障。院黨委班子成員帶頭落實監督主體責任,定期督查下級黨組織“一把手”責任落實情況。每季度專題議、每半年組織評議、年終采取自查與檢查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動態考核與綜合評估相結合的辦法,對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績效考核以及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同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充分聽取服務對象的意見訴求,充分吸納“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民主評議工作中反映出的突出問題,剖析原因,提出改進的方法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構建“三套”機制,持續提升創新惠農競爭力。1.建立“比學趕超”機制。依托設施蔬菜團隊、水稻育種團隊和小麥育種團隊,把黨小組建在創新團隊上,確保黨建與科研同謀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團隊之間比黨建、比成果、比業績,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在全市建成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生態養豬、觀光農業、循環農業五類基地共56個,示范新品種80多個,掛牌服務農業基地總面積達4.7萬畝,使黨的建設最終延伸到農業產業鏈上。2.建立協同聯動機制。進一步疏通產、學、研、用鏈條,推動協同創新,加速成果推廣轉化。2021年以來,以黨支部結對形式,先后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開展共建活動9次、實施科研聯合攻關任務13項,有力提升了全市小麥、水稻、大豆、蔬菜育種創新水平。與蘇州創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雙聯共建”,精準把握產業需求,有效避免研用脫節。幫助“烏骨羊”落戶淮安百富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淮安當地肉羊產業注入新鮮活力。3.建立科技下鄉機制。院黨委緊扣鄉村振興主題,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實際需求,組織黨員下沉到農業一線,通過在田間地頭舉辦培訓班、組織觀摩會、現場技術指導等形式,真正讓黨支部和黨員作用發揮在一線、問題和矛盾解決在一線、業績和形象展示在一線。并針對農業重點企業或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實施“一對一”科技服務,加快我市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步伐。截至目前,2022年各黨支部共組織各類科技培訓會、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達20余場次,直接受益群眾1500多人次。
(四)對標“三個”標準,持續提升黨建科研融合發展。1.對標支部堡壘戰斗力標準。黨支部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在科技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等重大項目中,團結帶領黨員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目前正在實施的國家、省、市32項科研項目中,黨員主持28項。近年來先后涌現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三八紅旗手標兵”“淮安市級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淮安市‘先鋒90后’青年黨員”等一批先進典型。2名同志入選2021年度淮安市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5名同志入選淮安市高技能人才和鄉土人才。18名科技人員入選市鄉村振興農業特聘專家。2.對標科技惠農水平標準。院黨委立足全市農業生產難題,帶領全院職工持續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積極開展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推廣自主研發的水稻、小麥新品種銷量位居全國常規品種銷量的前10和前20,“淮稻”“淮麥”品種年均推廣面積占淮安種植面積的44.4%和32.8%。其中淮稻18號、淮香粳15、淮稻5號等成為“淮安大米”重點優選品種。機插秧專用肥等農化產品實現江蘇18個國營農場全覆蓋,淮椒品種打破了國外品種的壟斷,“蘇夢”“蘇創”系列西瓜和羊肚菌種植技術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3.對標農民群眾滿意標準。組建優質稻米、作物新品種選育、作物高效栽培調控、綠色植保、食用菌、高效園藝、畜禽養殖和智慧農業等8個助力鄉村振興科技服務團隊,全面實施好鄉村振興科技服務專項。全院科技人員線下、線上為30多個服務對象進行麥田雜草防除及病蟲害防控工作,在周邊鄉鎮示范點舉辦技術講座及指導,為農戶解決作物病蟲草害、緩控釋肥、綠肥品種等方面問題。疫情期間,成立11支助農戰“疫”先鋒隊,累計開展線上答疑、微信視頻指導生產經營戶320多戶(次),編寫農業生產指導課件和技術方案95件,并幫助生產經營主體銷售農產品,贏得了農民群眾廣泛贊譽。
各支部牢固樹立為農服務宗旨意識,把提高為農服務能力作為衡量黨建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在全科研產業鏈每個環節構建戰斗堡壘,發揮“黨員+科技專家”先鋒模范作用,確保中心任務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滲透到哪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就體現到哪里。黨建工作的不斷加強,讓戰斗堡壘作用明顯增強,在黨委“火車頭”的帶動下,各項事業都結出了碩果累累。“十三五”以來,全院審定農作物新品種52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18項,獲專利授權35件,制定省市地方標準36件,獲各類科技成果獎51個;先后建成各級各類科創平臺22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7個。連續8年在江蘇省農科院年終考評中被評為先進單位,2021年被省政府表彰為“首屆江蘇省科技創新發展獎先進單位”。
(一)重要性認識不足。少部分黨組織和黨員存在重科研輕黨建、就黨建做黨建、黨建就是黨務工作的現象。
(二)評判標準不清晰。各黨支部雖將黨建與科研融合當作重點工作,但從成效來看,往往存在評價標準不明晰、較難考量融合效果等問題。
(三)協同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各黨支部雖提出了“強黨建引領,帶動科技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和院所管理高質量發展”的運行機制,但還存在概念化、抽象化等問題。
(一)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一要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要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三要嚴明紀律嚴守規矩,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在復雜局面中審時度勢把握大局,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四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貫徹到謀劃行業重大戰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務、推進重大工作的實踐中去,確保農科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高質量發展。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一是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農業科研工作實際相結合,充分體現黨員教育的實用性。二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豐富學習教育形式,以身邊人說身邊事,引導職工樹立長遠發展意識,深化自主創新理念,繼承和發揚好農科院的優良傳統,凝聚改革發展合力。三是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督促黨員干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四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與幫扶社區、鄉村黨支部開展黨建結對共建活動,共享黨建工作信息,交流黨建工作經驗,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活力和凝聚力,更好地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努力推進黨建科研深度融合。一是把黨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共同統籌,不斷探索推進黨的建設新途徑、新方法。二是把黨建工作與黨委決策部署統一起來,把中心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農科院黨建工作的切入點,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解決這些問題。三是在鄉村振興中探索以村為建制的綜合示范模式,傳播好“亞夫精神”,發揮“黨員+科技專家”先鋒模范作用,使每名黨員都成為一面旗幟。
(四)不斷釋放黨建與中心工作活力。一是搭建黨建信息平臺。通過搭建農科院網站、微信公眾號、QQ工作群等黨建宣傳教育平臺,及時傳達上級精神、宣傳先進典型,將學習教育、工作部署、宣傳交流、黨建考評、新聞公告等功能融入其中,實現黨建服務管理工作的“全員覆蓋、動態參與、異地同步、實時交流、專業支持”目標。組織全院職工開展線上學習,用好“學習強國”“江蘇先鋒”“淮安市委黨校干部在線學習”等平臺。二是打造黨建活動平臺。完善黨建與科研融合機制,以“一強四帶”進一步提升“支部建在科研鏈上”黨建品牌,在全科研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構建戰斗堡壘,為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三是打造形象展示平臺。建立黨建信息員隊伍,定期開展信息寫作培訓等工作,及時總結、提煉黨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更新院網站、公眾號黨建版面內容,設立《農科故事》,將農科院科研成果、員工風貌、作風建設等向社會推介,不斷營造風清氣正蓬勃發展的農科環境。
農業科研院所加強黨的建設,做到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應牢牢把握“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這條主線、牢牢把握科研事業發展總基調和新階段科研工作定位。通過抓領導班子、抓支部建設、抓黨員隊伍,不斷提升黨建工作成效,為新階段農業科研事業和農科院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從而實現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