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劉杰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國務院于2019年2月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要求。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為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建設產業學院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2020年9月湖南自貿試驗區正式獲批,郴州作為三大片區之一,成為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高地。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緊密、服務產業發展最直接的高職院校,理應在推動產業學院建設方面走在前列。
“產業學院”一詞起源于英國的“產業大學”,即“由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共同創造的,通過現代化的網絡和通信技術,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學習產品及服務的開放式遠程學習組織,是學習者和學習產品之間的中介機構”。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隨后,廣東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先行先試,率先與當地產業協會和企業共同建立了電梯學院、小欖工商學院、沙溪紡織服裝學院、古鎮燈飾學院。這些產業學院是在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種新型產教整合模式,是一種全方位的產學合作。企業除了投入資金、設備、技術外,還派出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參與到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開發、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教育教學管理之中。這種校企緊密的合作,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有利于行業企業創新發展。
(一)符合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職能,決定了教育是開放型的,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并能夠根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自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和產業轉型速度的日益加快,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高校的人才培養類型、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就業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培養人才的規模、知識結構、素質能力。但有不少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沒有深入到社會、深入到企業行業中開展調查研究,沒有及時調整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的方向,仍開設一些不適應社會需求、就業難的專業,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忽略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就失業”。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都要求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而產業學院的建設正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教育鏈融入產業鏈、創新鏈的一個良好平臺和途徑。
(二)符合地方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需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高校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競爭者。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以實踐操作為主,需要數量更多、技術更先進的教學實習實訓設備,并且要根據行業、產業的發展及時更新,這導致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成本遠高于普遍高校。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大部分都是由原來的中專學校升格而成,從事??平逃臅r間短、基礎薄弱,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還面臨著辦學資金短缺的困難,教學設施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導致特色不夠鮮明,辦學的綜合競爭力相對較弱,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很大影響。產業學院的建立,作為辦學主體之一,行業企業投入的資金、設施設備等能有效改善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同時使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產業服務方向,更加緊密地對接產業鏈,整合校企資源,打造特色專業,對推動學校特色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行業企業創新發展的需要。2020年,郴州市僅有7家企業入選湖南省民營企業100強,并且這些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均未達到100億,與省內一些高新企業有一定的差距。《郴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了“著力推進千億工業集群提質升級、千億園區培育壯大、千億文化旅游產業創優發展、百億工業產業鏈鞏固壯大、百億企業培育培強、百億產業品牌培育創新等‘六大工程’,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目標,但目前郴州的企業創新性人才匱乏、科研實力較薄弱、科研平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創新發展,只有與高職院校共建產業學院,才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學校有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科研實力比較強,集團優勢能彌補企業創新型人才缺乏的問題;同時,培養的學生能為企業的后續發展提供后備人才支撐,學校的研發機構也能夠針對企業的技術攻關開展聯合研究,推廣科技成果,并把研究成果直接運用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
郴州作為湖南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被賦予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突出湘港澳直通,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加工、現代物流等產業,打造內陸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重要平臺以及湘粵港澳合作示范區的使命。這不僅為郴州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也為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應當借助這一平臺,建好產業學院,推動校企共同發展。
(一)建好運行機制,打造校企協同發展共同體。產業學院是學校和行業企業相互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共同體,要確保產業學院的健康持續運行,必須建立起適應產業學院特點的管理運行機制和治理體系。目前,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建設模式有三種:一是校企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投資建立,高職院校的某一專業依托優質企業,實現人才、設施、信息、技術等資源共享共用,促進專業建設的發展。這類產業學院相當于校內獨立的二級學院,其管理和運行模式執行“院校二級管理”的規定。例如,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專業與遼寧曙光汽車集團合作建立的黃海汽車工程學院。二是梯級承接式產業學院。由二級學院根據自身特色專業與企業共同開辦產業學院,由二級學院統籌管理,相當于學校的“三級學院”,其人權、財權、事權等管理由二級學院與企業共同商定,實施混合所有制管理模式辦學。例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二級學院機電技術學院與廣州達意隆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達意隆智能裝備產業學院。三是聯合推進式產業學院。產業學院建在合作企業所在地,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實行學校和企業雙重主體建設和管理、學生與員工雙重身份融合、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交叉滲透教學,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的深度對接和無縫銜接,協同發展。例如,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在廣州開發區科學城與光寶有限公司共建光寶產業學院,學校各二級學院根據自身專業優勢和企業需求,在光寶產業學院下建立起二級學院,實現聯合推進的格局。以上三種建設模式,部分高職院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自貿區背景下郴州職業院校的產業學院如何建設?根據郴州的產業發展和職業院校的自身實際情況,以郴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采取梯級承接式產業學院比較適宜,將產業學院設在學校內。具體建設中,考慮到產業學院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混合所有制辦學單位,簡單地照搬學校的管理體制或者企業的管理體制都不適合,而在目前的政策下,設立獨立的法人又不現實,因此可以參照法人治理結構的邏輯,建立理事會或管委員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或管委會成員由學校領導、二級學院、企業行業等管理人員組成,實行“分權制約、民主管理”,賦予產業學院相對獨立的自主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的設置、教學管理服務、考試評價、經費開支等都由理事會或管委會研究決定。同時,明確各辦學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學校主要負責與政府的協調、制定相關扶持政策、課程設計、教學組織等;行業企業提供必要的實踐教學設施設備、行業最新發展動態信息、承擔核心專業課程教學等。通過這種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將學校的利益與行業企業的利益有機融合,建起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
(二)整合多方資源,促進校企提質增效。雖然國家早就倡導開放辦學,鼓勵專業技術人員走出校門服務社會、服務企業,但目前有不少學校與社會的開放融合還遠不夠。例如,郴州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從事職業教育的普通高校,集聚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但由于以往開放辦學力度不大,導致校內的科研力量和科研平臺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科研成果難以轉換為生產力。企業是一個生產經營單位,其產品要具備競爭力,除了科技創新外,還必須有最前沿、最尖端的機械設備設施,這正是職業院校培養企業適用人才的迫切需求。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一種新模式,起到了橋梁紐帶的作用,能夠推動校企資源的整合和教育資源的市場化。學校以場地、師資、政策等要素,行業企業以設施設備、資本、技能技術等要素參與產業學院的建設。郴州職業技術學院以現有的5個研發所為依托,針對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組織校內的專業人員參與行業企業的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培育領先技術水平、能直接轉換推動行業企業發展的科研成果;企業的能工巧匠可以發揮其技術引領作用,幫助學校專業教師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真正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面向行業企業開放,能普遍提升企業職工的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行業企業的車間工廠、設施設備進入學校,“工廠式”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掌握技術技能,對培養高技能人才產生推動作用,真正實現校企的“雙贏”。產業學院這種混合所有制的良性健康運行,需要學校方和企業方的融合和協同。但學校的公益性與企業的逐利性在運行的過程中,很有可能產生分歧,從而導致合作共建的中止。為避免資產糾紛和國有資產流失,在建立產業學院之時,必須簽訂明晰的產權合作協議,寫明產權歸屬,注明各自投入共建的固定資產、辦學經費等數量、金額,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進行資源整合、共享共建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起比較全面完善的產權管理辦法以及產權的動態臺賬,由雙方簽字確認增值部分的分配和劃分。
(三)重構專業體系,推進專業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的推進,行業企業需要大量創新性和應用型的多元化融合型人才,由此而催生了新工科、新文科。產業學院所提出的全面對接產業需求、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的建設思路,與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設思路高度契合。此外,產業學院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有前瞻預判能力,要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導(試行)》要求,根據區域產業的發展趨勢,打破傳統專業設置及專業間的壁壘,聚焦未來技術領域,促進理科、工科、文科等專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引領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構建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專業體系。郴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產業學院時,可利用自身專業設置、專業特色和現有的校企合作,以訂單班為基礎,成立新工科產業學院,跨院系整合現有專業,比如將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及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與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和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等融合起來,對接海洋工業(中國)有限公司、湖南長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郴州市金貴銀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服務湖南自貿區郴州片區有色金屬加工產業??沙闪㈦娮由虅债a業學院,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與市場營銷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與電子商務專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與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融合起來,服務湖南自貿區郴州片區現代物流產業等等,更好地實現學校專業鏈與地方產業鏈的有效對接、深度融合、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