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連民族大學 胡啟霞 李軍良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1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要求,高校黨組織應當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和工作機制。因此,“三全育人”工作機制,是一般高等院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和實踐要旨。
院級組織作為踐行“三全育人”的基石和主陣地,既是高校踐行“三全育人”的主要組織者和指導人,也是學校全過程、全方位教育的主要領導者和實施人。二者地位與職能的相互交替,決定了院級黨組織在“三全育人”中處于關鍵環節和核心地拉。發揮院級組織在“三全育人”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功能,把“三全育人”貫徹到學院教書育人的各個方面,既是高校黨建工作的要求,又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客觀需要。
院系是高校育人的主體單位,“三全育人”的理念、思路和舉措最終要通過院系落實。但是對于院系在深入推進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中的角色、地位以及院系開展“三全育人”的建設框架、重點難點、評價標準和實施路徑等若干關鍵問題的研究較少,認識仍未厘清,以至于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著育人路徑不暢通、主體責任不明確、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不充分等問題,導致“三全育人”效果不明顯。
(一)院級黨組織育人路徑不暢通。高校黨委在組織實踐育人管理工作時,存在學校、學院(系)、支部三層架構縱向貫徹不力、責任傳導困難的現象。院級黨組織對育人系統化的設計和各育人職責體系缺乏研究和設計,育人認識不深刻,路徑不清晰,育人資源挖掘不充分,政治核心功能發揮不夠。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貫徹到對師生個人的政治教學管理和組織服務上,學校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與成才方面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問題空間。
(二)“全員”在育人系統中發揮的力量不夠、責任不明確。二級院系教職員工由院級黨委領導班子、輔導員、專任教師、實驗教師、教務及行政管理人員組成,由于無具體的育人職責和任務,以及育人的踐履路徑不清,院系教職員工的參與意識不強,在育人工作中的合作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存在參與不均衡、“各自為政”等現象。
(三)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合作機制不完善。當前,高校黨建工作與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緊密,黨建工作主要是以基層最末梢的黨支部為主,黨支部的“三會一課”內容形式單一,未將育人理念真正融合進黨員干部的日常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當中,導致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不夠,黨建組織育人成效不明顯。黨建工作未真正對標“立德樹人”任務,政治理論學習脫離實際,簡單通過說教甚至照本宣科、讀書讀報讀政策應付了事使黨建和思政工作缺乏實效性、針對性,難以身體力行、入腦入心地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
(一)厘清育人內涵,達成廣泛育人共識。“三全育人”中“三全”是方法,“育人”是目標,關鍵在“全”、重點在“育”,根本內涵就是將“立德樹人”放在德育教學的中心環節,上升為考核評價高校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為了落實這一任務,全校師生必須讓弄清楚兩個問題:
1.什么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本義是自身樹立德業,為后人樹立楷模,培養人才要求將“立德”放在首位;“樹人”,就是要采取正確的方法來培養人、改變人、發展人。教師要努力做到把“立德”與“樹人”有機結合,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必須認識到“立德樹人”要求教師先立德修身,這就需要教職員工既掌握知識、當好“經師”;又不斷提升道德涵養、作為“人師”,力爭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2.要育學生什么“德”?立德樹人的“德”,是“大德、公德、私德”的合稱,即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法律素質。“公德”即社會理想、家國情懷,而“道德”又是上層結構的一部分,是一個特定的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私德”包括知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基本觀念和行為習慣,以及誠信、友善、孝順等個人品格和家庭美德。
院級黨組織只有厘清育人內涵,在全院師生中達成廣泛育人共識,才能讓教師真正擔起育人職責、落實育人政策、達到育人效果。
(二)做好“三全育人”制度設計,打通育人路徑。做好育人工作,要強化院黨委的政治領導,做好把關定向,抓好部署落實,做好服務監督。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是院級黨委落實“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責任之一,也是開展育人工作的基礎。育人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二級學院應根據本部門情況,確定育人的任務和思路,從頂層設計中整合育人的所有元素和環節,把制度建設擺到突出位置,不斷完善和創新育人制度。院級黨組織要在對“立德樹人”的內涵有統一深刻的認識后,形成工作機制,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制定工作方案,要包含明確的育人目標,合理的實踐方式和育人效果的考核評價與持續改進機制。還要進行規范化的制度建設,將“立德樹人”寫入崗位職責,要從時間和空間維度,打造立體交融的育人網絡,構建“支部—專業”“學院—企業”“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協同推進、立體交叉育人機制。要從人員培養、機制建立、文化帶動等方面著手,提高全員的“立德樹人”的責任心和自豪感,充分發揮各個崗位上的教職員工,在大學生學業規范、思想引導、職業道德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全員育人合力。
(三)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加強師德建設,既是“立德樹人”的內涵要求,又是落實“三全育人”的基礎。教師必須具備“言為士則、言行世范”的基本能力,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水平,用榜樣的力量教育和引導學生,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一是強化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二級黨委要組織教師深入學習關于師德師風的重要論述,引導廣大教師堅持“四個相統一”,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二是要認真落實師德建設各項機制。隨著《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出臺和實施,各高校制定了具體的師德師風建設辦法,二級學院要結合實際,切實將學校師德建設的各項舉措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嚴肅教育教學紀律,加強教師風教風建設,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加強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紀律考核。此外,二級黨委和支部要發揮對師德師風行為的監督約束、把關、警戒作用。三是要充分發揮模范老師的引領作用,肯定師德師風優秀老師的工作成績,把師德師風的良好體現當作各項表彰評優的主要因素,在同等條件下,對師德師風成績特別優秀的,在師職務(職稱)晉級和教師職務聘任、綜合榮譽獎勵等考核時,優先考慮。
(四)壓實責任,打造立體育人網絡。“三全育人”重在統籌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院級黨組織要推動學院黨政協同機制的建立,著力把育人工作同學院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全面融合,切實承擔主體責任,明確每個教職工的多重育人任務,壓實責任,建立學院黨委統一部署,教學、學工、行政等各部門分工負責、協同合作的育人體系。從育人時間(大一至大四)和空間(校內至校外)的角度將育人的目標和職責(大德、公德、私德)進行細化分解,構建一個立體交叉的育人體系。具體做法是:按崗位角色(專任教師、實驗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組織角色(院黨委班子、支部書記、黨員)和導師角色(班導師、工作室導師)3條主線規劃3條育人路徑,涵蓋二級學院所有育人主體,每個育人主體都有明確的育人任務和責任,且一個育人主體可能同時有多重角色,擔負多重育人任務,形成了立體交互的協同育人網絡。例如一個黨員教師,身兼班導師,同時又是工作室導師,這名教師作為課程教師需要承擔課程思政任務,作為班導師需對班級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員需對學生黨員進行發展培養及黨性教育,作為工作室導師需對工作室學生進行示范引領和針對性思想教育。多重身份面對不同的育人客體有不同的育人目標和任務,明確每個育人身份的育人目標,壓實育人責任,打通育人網絡,才能真正發揮教職工的作用。
(五)發揮支部作用,加強黨建與思政融合,提高育人效果。基層黨支部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力量。學院教職工中,共產黨員比例普遍較高,能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功能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促進支部活動和業務活動的結合,提高育人效果。一是積極開展“雙認領”活動,要求各黨支部主動認領學院發展關鍵工作,包括基層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樹人、科學、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重點工作;要求每位黨員主動認領工作任務,擔當作為,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心理方面遇到的困難。二是開展“三對接”活動,一個教工支部對接一個學生支部,一個班導師對接一個班級,一名黨員對接一名學生,通過支部黨建活動切實提高黨建對學生的引領性和吸引力;不斷提升黨員先進性,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破解黨建活動和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兩張皮”的難題。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黨組織落實“三全育人”的實踐困境,以二級學院為發力點,探索優化院級黨組織黨建工作實踐路徑。搭建二級學院“三全育人”平臺和管理機制,既是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客觀需要,也是執行“三全育人”戰略要求落實在高校的實踐探索,對提升改革成效、提高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