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鵬飛 張英彥
(1.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淮南 232001;2.宿州學院商學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十三五”期間,廣東省提出建設制造強省,而珠三角正是建設制造強省的主力軍。珠三角作為廣東省的經濟脊梁,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經濟不斷發展。2020年,中國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與GDP之比)達到2.4%,比2019年提高了0.16%。同期,珠三角R&D經費投入強度達3.72%,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區的高速發展為全省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但也出現了創新資源的分配不均、創新相關投入與產出不平衡等問題。眾所周知,工業部門創新活動頻繁,研究工業部門的創新能力有助于了解工業區域間的創新差異,促進工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工業創新屬于產業創新的重要研究方向,國內外對工業創新的研究主要有Hakyeon Lee等[1]利用數據包絡模型對國家研發效率進行評價,為政府制定研發計劃、提供相關對策。綜上可知,DEA-malmquist方法是測算工業創新效率的主流方法,深受研究者的青睞。現有文獻對珠三角各地市的工業創新效率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基于珠三角2009—2020年的工業科技創新相關數據,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從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兩個方面對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進行評價,探討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的地區差異,為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后續發展提供相關建議,運用創新戰略促進珠三角地區的工業結構升級。
1984年,Banker、Cooper和Charnes提出了BCC模型,該模型設想生產過程屬于可變規模報酬,即當投入量增加,產出量不一定等比例增加,有可能規模遞增或遞減。本文選用產出導向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具體如下。

Malmquist指數由Sten Malmquist(1953)提出,之后被Caves等(1982)運用到生產效率研究中,即利用DEA構造Malmquist指數測算生產效率。該指數計算方法如式(2)、式(3)、式(4)所示。

本文ML指數值大小代表各地市的工業生產效率變動狀況。

EFFML指數和TECHML指數大于1分別代表技術效率改善、技術進步。反之則表示技術效率惡化、技術退步。
2.3.1 指標選取
投入產出4個指標中:新產品是指新的技術、新的設計理念或者在原產品基礎上進行技術、材料、工藝等方面的改進。新產品銷售收入指企業在研究期內獲得的收入,表明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收入的實際情況,所以本文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珠三角規模工業企業創新產出中的經濟產出。
專利授權數表示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考察期內其技術產出,專利授權數是經過國家知識產權獲得授權的,相對于專利申請有效數更能代表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技術產出。
R&D經費支出是指企業內部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開發等內部研發活動的實際費用,該指標被普遍運用來表示創新資本投入,具有代表性。
R&D人員是從事科學研究和實驗開發活動的人員,包括從事此類活動的教師和其他相關技術人員,以及為研發服務的輔助和管理人員。R&D人員當量是指根據工作量將全時人員數加非全時人員進行折算后的總和,此指標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在特定區域對創新的人力投入。
2.3.2 數據來源
由于本研究相關數據在2009年之前未進行統計,而統計考慮數據完整性,因此本文數據從2009年開始研究至2020年。因此數據來源于2009—2020年《廣東省統計年鑒》,其數據描述性統計表如表1所示。

表1 投入產出數據描述性統計表

本文采用Deap2.1數據分析軟件對珠三角9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3.1.1 綜合效率分析
綜合效率的平均值為0.815,說明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生產投入要素等比例下調18.5%,可達創新有效水準。考察期內的珠三角創新效率均值較低,表明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效率總體平均水平較低。
3.1.2 原因分析
表2中的三個變量之間存在數學關系,即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綜合效率由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二者決定,所以對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進行分析,有利于找出綜合效率下降的原因。

表2 2009—2020年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平均值
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926,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889,說明珠三角9市的工業企業創新純技術效率較高,其中惠州市的創新技術水平相對較差,遠低于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技術的平均水平。
分析規模效率可知,規模無效的6市均處于規模效益遞減狀態,因此,要提高珠三角的創新效率,需適當降低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規模。
綜上,科技創新規模是抑制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純技術效率的無效對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技術無影響,惠州市除外。
要促進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的增長,促使其穩定發展,需注重珠三角9市的協調發展、優勢互補;對于生產技術、資源管理配置與生產管理規模三者之間匹配度的管控要加強,提高工業資源的利用率,對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促進其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表3 珠三角各市2009—2020年工業企業創新效率及其分解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對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以期為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1)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制定科學計劃,控制企業創新活動規模,合理使用資源,企業的科技創新規模應匹配企業當前的實際狀況。科學合理地企業創新規模才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與技術效益。
(2)大力推進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技術發展,推動其技術進步是保持珠三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效率水平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政府應做好企業與企業間的橋梁,促進企業間資源互補、互幫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