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龔荷英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自2016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和各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多項物流行業政策,智慧物流的發展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里將智慧物流上升到了“引導新一輪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動力”的高度,標志著智慧物流時代的到來。在智慧城市、智慧社會、數字經濟、新零售等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消費型物流需求增長成為亮點、社會物流效率進入快速提升期、一批領先物流企業引領行業發展、物流基礎設施強化互聯互通、智慧物流成為轉型升級新動能?!?017—2022年中國智慧物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數據顯示,我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高達2669億,同比上年增長21%,預計到2025年有望突破萬億元,智慧物流的快速發展對物流技術型、復合型、設備維護型等市場新型人才需求缺口遞增。如何構建適應智慧物流技術不斷發展的協同育人機制成為當前院校物流管理智慧物流特色人才的培養目標之一?;谥腔畚锪骷夹g特色人才市場需求現狀,從“三全育人”、產教融合和“雙創”三個角度,設計有機融于課程思政、課程體系、沉浸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三種不同的物流管理專業育人機制途徑,打造出滿足智慧物流發展和供應鏈產業轉型需求的梯度人才。
從政策環境來看,《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深入實施“互聯網+”高效物流行動,發展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智慧物流體系。交通運輸部在《綜合運輸服務“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適應智能制造的需要,推進智慧物流服務,統籌規劃制造業集聚區配套物流服務體系,引導物流企業完善智能貨運與智慧物流系統。郵政局在《快遞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強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管理、市場服務和行業監管中的應用。順豐、京東等龍頭企業的各個環節包括配送、運輸和倉儲物流智慧化遷移,物流管理崗位隨之遷移,供應鏈方案設計、數據分析、供應鏈運營等新興崗位引發物流人才技能需求變化;從學校物流專業現有育人機制現狀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智慧物流專業課程框架和三級培養體系目標鏈完善過程中,智慧課堂、智慧內容方面與企業合作冠名智慧物流大賽、共建智慧物流創新創業及技能競賽基地等方面的融合點較少。培養模式上院校與物流企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校企實踐培訓機構之間聯動協作較弱,學?!芭囵B什么樣能力的人”與企業“需要什么樣能力的人”無法做到無縫對接;二是在學科建設方面,現有課程教學資源與智慧物流要求的信息化、標準化匹配度相差較大,特別是在專業集中實踐和實訓這一塊資源和環境緊缺,教學資源單一分散,教學試錯機會少,成本偏高質量偏低。沒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教學場景與物流產業和企業的智慧化、標準化前沿發展步伐相差甚遠,難以真正適應智慧物流頂層設計崗位對學生具備應用智能倉儲系統、智慧機器人、智能分揀系統等新技術的數據分析力、創新力、運營能力等綜合素能的高質量的培養需求。
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建立健全高校、政府、企業、社會協同育人長效機制要求,民辦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通過智慧物流頂層設計打造聯動育人、精準育人、陣地育人、社會實踐育人多維度推進與協同化育人機制途徑,具體可從以下三個層次實施構筑:(1)以立德樹人為導向,構建“三全育人”視域下的“智慧物流”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2)以需求為驅動,構建產教融合視域下的“智慧教學”與“課程體系”協同育人機制;(3)以智慧+應用為前提,構建“雙創”視角下的“智慧平臺”與“沉浸實訓”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根本,堅持協同聯動為目標指向下,高校在落實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的頂層設計中,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等資源和平臺全方位落實“三全育人”模式。其具體落實思路和方式主要是:
一方面是新工科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在全面推進“專業”與“思政”協同育人機制上明確將智慧物流方向作為專業建設的特色,要求在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與思政育人的教學任務的協同性。教師在高?!按笏颊杯h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智慧物流課程教學要從高度、深度、廣度三重方面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以教學改革點出發,從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上構建智慧課堂,讓學生尋找身邊的物流現象、講述身邊的物流故事,了解中國智慧物流驚人的發展速度,物流工作人員從人們眼中單純的“送快遞”人員較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者和守護者。
另一方面是基于BOPPPS模式的《智慧供應鏈管理》《智慧倉庫規劃與設計》《智慧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等課程思政,在這些課程思政中三級教學目標明確化下,強調學生的主導性與參與性,使思政元素在教學雙向過程中深度融合。通過BOPPPS教學模式嘗試從四個方面即自然、高效、合理、巧妙地將課程思政內容滲透到專業知識中:①教學內容重組,思政素材與元素單元化;②教學步驟完善,思政素材與元素推進化;③教學手段改革,思政素材與元素貫通化;④考核過程改進,思政素材與元素融入化。授課前從引入情境、三級目標、了解學生、討論互動、內化情感、小結升華六個環節設計思政課程內容:①B導言(Bridge):通過案例、視頻、故事等思政素材進行示范展示,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專業知識點;②O學習目標(Objectiveor Outcome):細化具體內容的三級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當次課學習目標和方向,根據當次知識點合理設置單元教學內容涉及的思政元素;③P前測(Preassessment):布置相關任務給學生查找鏈接知識點,了解學生專業知識及思政元素的儲備和應用能力強弱;④P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設置討論主題或案例,通過角色扮演、場景模擬、虛擬操作等方式參與到思政討論當中自覺地理解和接受思政元素;⑤P后測(Post-assessment):設置形成考核性質作業檢驗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并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⑥S總結(Summary):學生自主對教學內容、討論內容、體會認知等進行全面有效地總結、內化、延伸,實現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思想上的升華,爭做有擔當的物流人。
在物流管理課程體系設置中,從智慧物流角度修改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重構專業課程體系,以學習、實操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融入物流管理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中,構建“1(教師)+1(學院)+N(企業)”多主體協同一體育人機制的目標定位。在開展智慧教學中根據本專業基礎課、專業實操技能課和畢業設計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考核差異性,從智慧物流發展的實際現狀和需求做好頂層設計的思路和途徑:
一是學校與順豐、申通、百世匯通等企業緊密合作,共同開發建設智慧物流課程體系,優化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設計競賽、沉浸實訓等課程設置;智慧物流課程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藍本,教師應結合智慧物流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對智慧物流人才需求點選擇教材、編訂出版、構建教學內容。
二是專業教師緊跟智慧物流時代的發展變化,將物流管理細化為智慧物流方向、供應鏈方向等就業方向。面對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在數字化教學的應用,助推教師在智慧課堂中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師應走出去向外尋求多方資源,通過與企業、同行協作將新知識和經驗融入智慧教學中。
三是學校與企業有效合作已構建了供全校師生共同學習的“一平三端”(移動端、教室端和管理端)互聯網教學平臺。營造了數字化、智慧化的“學”與“習”的智慧學習空間和環境,目前是在“超星”學習平臺上借助直播課、超星課堂、同步課堂等線上形式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可視化。教師依托智慧平臺將教、學、研、產、銷、創等融為一體,做好翻轉課堂線上課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將智慧物流專業知識、企業實際案例和視頻等教學資源均納入在線智慧課程體系中,同時與科研教改項目相結合,共同開發智慧物流與應用技術融合的課程體系。師生利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直接下載平臺App后,學生無時空限制共享教師搭建的智慧空間課堂中的教學課件、錄播課、討論主題等資源,實現全員理論實的一體化、智慧化的課堂教學。
根據國家物流發展戰略部署對物流業發展趨勢的需要、區域智慧物流經濟發展建設的需要和物流管理省級特色專業自身品牌建設的需要,物流管理專業智慧物流實訓基地建設有其必要性,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物流產業中流程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需要物流管理具備運用大數據、虛擬仿真等先進物流技術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二是湖南區域物流經濟發展中企業急需構建符合“雙創”要求的物流規劃設計、物流虛擬仿真、創物流數據分析與應用等中高層次的實訓設施設備和實訓課程資源在實景、仿真、虛擬等融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三是在基礎認知上構建在運作、運營、規劃設計上具有行業前瞻性的智能倉儲、智慧運輸和VBSE綜合實訓室,融虛擬仿真和生產性實訓及科研、教學、生產為一體的“雙創”人才培養品牌活動,實現多場景、多角色、多崗位的沉浸式現場訓練?;谥腔畚锪髡n程設置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定位,開設“智慧供應鏈管理”、“智慧倉儲設計”“智慧物流物聯網化關鍵技術”等課程目標?!半p創”能力素質目標明確,依據智慧物流的關鍵技術、智慧物流產業新態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原VBSE綜合實訓室基礎上,建設集物流VR/AR虛擬仿真、物流虛擬仿真、物流系統規劃與仿真、供應鏈運營虛擬仿真和數字化學習等五大功能實訓區域。
合作校企物流服務中心涵蓋客戶服務和快遞終端服務兩大功能實訓區域。學院老師可開展智慧物流的關鍵技術中信息化技術、智能化裝備、系統集成技術在智能存儲、包裝、搬運、分揀、配送優化中的研究與應用,學生在現代物流企業運作和服務場景相同的實訓場景中體驗開放式、創新型實驗模式的應用,構建適合多元主體“共生”與“沉浸”的教育生態,完成物流崗位認知、單崗位模擬實訓、綜合模擬實訓、單項目生產技術崗位實訓、綜合生產崗位實訓、崗位能力層次的沉浸式實踐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