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誠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0)
在十九大報告中,“美麗”二字被首次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之一,這是在新發展理念下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新布局和新要求[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2]。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20年10月30日,湖南省政府官網發布了《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2025年,城鎮人口達到13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0%,人均GDP達到16.5萬元;城市空氣質量的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5%以上。因此,本研究選取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人口較密集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沙、株洲和湘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分析與評價研究。
D P SIR生態環境管理模型(見圖1)分別表示為“Driving force(驅動力)–Pressure(壓力)–State(狀態)–Impact(影響)–Response(響應)”。該模型是在PSR、DSR和PSIR模型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3]。之前出現的環境質量評價模型(PSR和DSR等)忽視了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因素的重要性及它們之間的聯結性,本研究引入了DPSIR環境管理模型后,綜合考慮了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4]。

圖1 DPSIR生態環境管理模型
在研究的指標選取上,有不少學者專門針對本地區實際選取評價指標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并提出了很多建設性建議[4-7]。本研究在歸納和總結前人相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文獻研究基礎之上,參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指標評價體系和湖南省省級生態市(州)建設指標體系,從以下五個方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制度與保障、環境與資源質量、經濟發展、生態系統、人居環境。
按照DPSIR生態環境管理模型的要求和數據的可測度性、可比較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動態性原則,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①總目標層;②子目標層;③準則層;④指標層(見表1)。

表1 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指標體系構成
在確定各具體指標重要性權值的基礎上,為了能夠量化反映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程度,在目前已經構建的生態文明總體指標體系基礎上,根據數據的可得性,選擇了其中的45項指標,構造了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度測評基本指標體系,對其指標權重作了相應調整,并采用模糊數學理論和綜合評價方法,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基本測度評價模型。
1.3.1 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研究在進行指標權重計算之前,首先使用了等距離法離散化來降低數據存在的隱性缺陷風險,然后同時針對本研究只有三個地區的數據,但指標較多的特點,選用了粗糙集法對確定的指標體系中子目標層下屬準則層的權重進行計算。
相對權重G(Cijv)如表2所示。

表2 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指標體系權重構成
1.3.2 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水平評價值計算
本文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和響應五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推算出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值,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1.4.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南省2016—2020年統計年鑒》、湖南省長株潭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公報(2016—2020)、《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16—2019)》《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政府相關網站和實地調研等獲取的數據。
1.4.2 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45個具體指標類別不同、單位不同,有的指標與生態文明建設正相關,越高越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有的指標與生態文明建設負相關,越低越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所以在對指標進行分析評價之前,對原始數據進行了無量綱化處理,消除了計量單位對最終評價結果的影響。

本文是以DPSIR模型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模型,對湖南省的核心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2016—2020年連續五年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評價,得到了長沙、株洲和湘潭的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綜合評價值,并且“長株潭”三市綜合值的平均值結果顯示從2016年的32.56提高到2020年的76.71,但“長株潭”三地之間隨著時間的變化,在以下“5個緯度”均存在一定的空間差異(見表3)。

表3 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結果
由表3可以看出,2016—2020年連續五年,三市生態文明建設驅動力保持逐年提高的趨勢,驅動力越強,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越顯著,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驅動力保持逐年提高的趨勢主要歸功于制度建設,在經濟發展中關注綠色GDP增長率,注重環保投資,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嚴重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并且給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的行為給予追責等相關處罰。
根據2018年湖南省統計局發布的湖南省14個市州的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顯示,長沙市生態文明建設公眾滿意度為82.81%,在14個市州中排倒數第二;株洲為87.53%;湘潭在三市中滿意度最高,為90.7%。由表3可以看出,雖然株洲和湘潭“壓力”平均值比長沙相對較小,但根據《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計劃目標:聚焦“一江一心兩岸”重點區域,實施生態同建行動。完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三地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壓力不小,需要協同創新,協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由表3可以看出,長沙的資源與環境“狀態”平均評價值分數最高,達到11.304,株洲和湘潭的平均值持平,大體相當,分別為9.348和9.448,但三地綜合評價值呈整體增加的趨勢,說明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狀態”連續五年都得到了持續性的改善和提高,其原因主要受驅動力增強和生態環境壓力增大的影響。
人居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逐漸趨于利好,由表3可以看出,三地市的評價綜合值連續五年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說明在有關政策驅動作用下,生態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逐年增強,負面效應逐年減少。人居環境、經濟發展、生態系統和環境與資源質量等方面響應速度大大提高。長沙、株洲和湘潭“響應”評價均值2020年比2016年增長了近一倍,表明整體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本研究利用DPSIR模型,從五個方面構建了湖南省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對“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及其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長株潭”三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值的平均值從2016年的32.56提高到2020年的76.71,通過五年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高,使得長沙、株洲和湘潭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對全省乃至全國都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