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樑 李美琪 江蘇省南京市南外附屬幼兒園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表征方式,不同年齡的幼兒有著不同的特點,幼兒的表征和反思是需要去傾聽和發現的,教師要像放手游戲一樣,放手讓幼兒去表征,去聆聽他們的想法,就會發現他們的發現。幼兒與教師有著積極的關系,這是一切學習與生活的基礎。教師也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在游戲中,教師將自主還給了幼兒,幼兒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機會進行探索、發現、表達與創造。
(一)昊昊:我們發現了一個(介紹)拱形橋的書,就討論搭一個高架橋,橋下有一個游樂場,游樂場里還有滑梯。我記得搭橋柱的時候一開始總是倒,站不穩,我們發現因為兩邊的圓柱體沒對好,位置留得不一樣。后來我們調整了一下,就不倒了。


教師的思考:在一個信任與被信任的游戲環境下,我們驚喜地發現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搭建過程中,由提出問題“為什么搭出來的建筑容易倒”開始,到四處檢查自己的建筑,再到發現原因:柱子沒有對整齊,進而通過調整兩個圓柱完美解決問題,繼續搭建,搭建結束后自主總結。這些恰恰印證了幼兒本身具有解決問題與歸納總結的能力。每個幼兒都是天生的建筑家,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設計,更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放手,給予幼兒一個有準備的、被信任的環境,鼓勵幼兒講出來,回顧總結經驗,做好傾聽者。
(二)陳陳:我在美工區,嘗試編毛線花。我發現,編花心的時候,不能太用勁,要輕輕用手按住花瓣并把它穿好,最后才能拿下來。雖然今天我沒嘗試成功,但是我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明天我再來嘗試。
第二天,我本來是準備做一個下面留線的花,但是我做完后發現線留得有點短,不夠讓媽媽系在手上,我就干脆用綠色的毛根做了毛毛的花莖,冬天也不會冰到媽媽的手。今天是我第二次嘗試,這次我很小心地繞線,雖然也有一根滑掉了,但是沒什么,我很快就調整好了。到了穿線的時候,我用手緊緊捏住中間的地方,還要及時調整花瓣,防止掉下來,還好我成功了。最后打結的時候我覺得還是挺難的,總是打不好,我請了琪琪老師幫我,我學會了,也成功地打了一個結。我要回家告訴媽媽。

教師的思考: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持續的探究精神。在幼兒的表征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了解幼兒游戲背后的想法。在第一天的嘗試中,陳陳發現:編花心的時候,不能太用力,要輕輕地用手按住花瓣。這是幼兒在總結自己今天游戲中的發現。更令人驚嘆的是,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后,她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第二天再來挑戰,吸取了前一天的經驗,完成作品。她在游戲中的專注力讓我們驚嘆,游戲背后的想法也讓我們深思,與大部分幼兒因為興趣而持續地進行游戲不同,陳陳是帶著對媽媽滿滿的愛來制作小花,為了讓媽媽在冬天拿到小花時也能暖暖的,特地選擇了毛根作為原材料。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幼兒,內心也有著滿滿的愛。同樣,必備的游戲機會、充足的游戲時間給幼兒提供了持續探索的機會。我們要秉持將游戲還給幼兒的原則,鼓勵他們在游戲中自由探索、表征。

幼兒對游戲的表征是他們對游戲經歷進行的回顧和反思,教師傾聽和記錄幼兒對自己表征的敘述和表達,是幼兒再一次對自己思想的反思,是促進游戲中深度學習的一種體現。游戲結束后,幼兒會自主地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游戲內容,把直接的經驗用抽象的方式表征出來,這是幼兒的第一次反思。幼兒用語言向教師表達自己畫了什么、如何游戲,在跟教師進行表述的時候有哪些發現和想法,這是第二次反思,也是幼兒用語言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二次總結。當幼兒看到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畫、自己的語言被成人用抽象的文字表達出來,會再次回憶自己的游戲,這是他們的第三次反思。
在每一次的反思過程中,幼兒都會在各個層面不斷地重現和回憶自己所經歷過的游戲,教師在聆聽幼兒表達的同時,也在不斷發現他們的思維過程,不斷顛覆自己對幼兒的認知,幼兒在主宰自己游戲的同時,不斷地探索世界,而我們在不斷發現這一過程中,和幼兒一起成長,實現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現象一: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時的角色定位
在我園,幼兒的自主游戲時間還是很充分的,不管是戶外還是室內,一天中會有四次游戲的機會。他們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誰一起玩都由他們自己決定,而在與同伴游戲的過程中有交流、合作、探究與創造。
教師的思考:幼兒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幼兒通過與環境與材料的互動來了解世界。無論是在教室里還是在戶外,我們都鼓勵幼兒在玩耍中活動。通過玩耍,幼兒的社交能力、情緒情感、思維方式以及學習品質等都有了多元化的發展。通過沉浸在自主游戲的世界里,幼兒邊玩邊喃喃自語,做到了身心合一,持久的專注力和想象創造力也得到提升。我們都非常清楚幼兒自主游戲的重要性。那教師的角色是什么?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是觀察者。
教師只有放慢速度并使用積極的傾聽技巧,才能努力理解幼兒的意圖和目標。教師需要以“管住嘴、放開手、睜大眼、豎起耳”為前提,去進行觀察。教師可以觀察不同幼兒的游戲行為,如,連接、運輸、壘高等等,并可以用紙筆記錄幼兒的動作、話語和遇到的困難,需要時可以不打擾地拍照。觀察記錄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動性,除了記錄有任務要求的,還要個性化地記錄,這樣觀察記錄才有生命力。
2.教師是支持者。
教師可以做到環境和材料的隱性支持。教師通過觀察,及時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盡可能地多提供一些低結構、高開放的松散材料或者自然材料,可以一物多玩,以物代物,從而引導幼兒產生創造性玩法和深度學習。
(二)現象二:表征與記錄的細節操作
幼兒表征與教師觀察記錄融入了一日生活中,這點值得肯定。對于教師來說,通過靜下心、少干預,可以觀察幼兒內心真正的想法,也能促進教師掌握幼兒的各個階段發展規律,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對于幼兒來說,通過自主作畫、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聆聽并回憶,會有三次反思的機會,負責不同功能的大腦區域協同作用,學習和理解也就更加深入。
我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有三點值得回顧與反思:
(1)幼兒在游戲結束后,將自己的想法通過抽象的畫表達出來時,有時畫出的內容與游戲內容是一致的,有時畫出的內容與游戲內容并無關聯。那么,教師在記錄表征的過程中,該問什么樣的問題?是帶有成人主觀想法去問問題引導幼兒,還是以開放的心態,更多傾聽幼兒有什么樣的表達?
教師的思考:先聽聽幼兒的想法,無論他們要表達這幅畫的內容,還是表達剛剛玩過的游戲,或者與這些都不相干,都是允許的。因為那是幼兒腦海里最真實的想法,不是為了回答成人的問題而說的。如果幼兒對于這個環節實在沒有想表達的,教師可以問一些與剛才游戲相關的問題,或是問關于畫中相關的問題,來啟發幼兒思考。
(2)在記錄書寫文字的時候,是寫下幼兒真實說出的一字一句,還是稍加語法修飾,寫下我們成人認為正確語序的句子?
教師的思考:可以寫下幼兒真實的語句,因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對語序的組織、詞匯的運用能力也不同,即使幼兒說出的是亂序的話語,也有其價值性。幼兒在園所成長的這幾年,教師將幼兒的一字一句記錄下來,表征資料不斷豐富。當教師、家長與幼兒一同翻閱的時候,會發現這是多么寶貴的回顧資料,也是多么重要的評估資料。不僅可以看到幼兒作畫筆觸的進步,還能看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思維的成長。當然,在實操時,當幼兒說出不完整的句子時,教師可以記下真實的句子,嘴上重復一遍正確的語序。一方面可以確認是不是幼兒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可以作為幼兒的語言示范,幫助他自然習得語法語序。
(3)表征記錄幾乎每天都在進行,一個學期會收集很多,是全部交給家長,還是將部分內容展示在教室里,作為環境的一部分,讓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
教師的思考:表征的記錄文檔,不僅僅只是一堆放在文件夾里的資料,也不是為了應付檢查,滿足家長需求。更多的是可以作為環創的一部分,讓幼兒互相看一看、聊一聊,這是經驗回顧以及把個體經驗轉化為公共經驗的一個有效載體,也清晰呈現探究式的課程和幼兒的自主游戲過程,不僅有效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而且搭建了家園共育的橋梁,形成了溫馨、融洽、美好的教育氛圍。
因為愛讓教師和幼兒之間建立了信任,他們感到安全才會去不斷地嘗試,當幼兒感受到成人的信任后,會意識到他們可以去做決定,他們的觀點很重要,是能解決問題的。另外,當幼兒投入游戲中,會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去成長、去呼吸、去思考。在探究中,他們會不斷地體現“哇,我成功了”這樣喜悅的感覺,或許以前還需要教師去設計這樣的最近發展區,證明只有真正的游戲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真正發展的。
從表征中聆聽幼兒內心的聲音,在游戲中對玩法的創新是無法企及的,每個幼兒都是游戲的高手,是與生俱來的學習者。無論如何,只要幼兒愿意,我們都要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表征,教師只需要放手與陪伴,做最忠實的傾聽者和記錄者。花開有聲,潤物無聲,教育就是真相見,與美相遇的過程,教育就是身心合一的快樂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