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紫嘉 北京市朝陽區意威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每位家長的認知和養育觀念不同,在養育孩子時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往往會和幼兒園的教育存在觀念上的偏差。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理念,但可能存在部分家長不接受、不愿意配合的情況。因此,如何實現家園同步的教育,就成了家園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以下案例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日后若遇到類似情況可加以參考。
寧寧是剛轉入小一班的女生,她非常活潑好動,每天都打扮得特別漂亮,而且脖子和手上經常戴著配飾。一天,李老師在開展集體活動的時候,看見寧寧一直低著頭在擺弄手腕上的鐲子,不管教師采取什么方式都無法吸引寧寧的注意力。集體活動結束后,李老師問寧寧:“寧寧,你手上戴的鐲子是誰送給你的呀?”寧寧答道:“是媽媽送給我的,我特別喜歡。”李老師說:“寧寧,既然這么漂亮,我們能不能把它保護起來呢?”寧寧沒有回答,就去區域活動玩了。下午放學,寧寧媽媽來接孩子時,李老師告訴寧寧媽媽:“今天集體活動的時候,寧寧一直在低頭擺弄手上的鐲子,幾乎不與教師和其他小朋友互動,建議晚上回家后把寧寧的鐲子和項鏈摘掉,這樣便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寧寧媽媽爽快地答應了。可是第二天來園晨檢時,李老師發現寧寧還是戴著項鏈和手鐲。
一天放學,李老師告訴寧寧媽媽:“孩子今天中午幾乎沒睡,躺在床上一直擺弄鐲子和項鏈。不管教師怎么引導,就是不聽。我建議今天晚上回家后,您和寧寧商量一下,把鐲子和項鏈摘下來。”寧寧媽媽點頭稱是,結果次日來園時,寧寧依舊戴著鐲子和項鏈。
寧寧媽媽還像往常一樣接送孩子入園、離園,李老師也仍然和平常一樣同寧寧媽媽打招呼,在幼兒園里依舊引導寧寧把鐲子和項鏈“保護”起來。同時,李老師也開始留意寧寧媽媽,發現寧寧媽媽每次來接送孩子時搭配的飾品都有所不同,而且著裝也非常新潮。經過慎重考慮,李老師打算找時間與寧寧媽媽好好聊一聊。
一天下午離園時,李老師找到寧寧媽媽,說:“寧寧媽媽,你的耳環真時尚,搭配得真好看,每次看到你的穿搭都覺得你是時尚博主。”寧寧媽媽笑著說:“李老師,您誤會了,我只是比較喜歡研究服裝和飾品。”李老師說:“在這方面我就是一個小白。寧寧媽媽,不知道您是否愿意指點指點我呢?”寧寧媽媽很熱情地與李老師分享了起來,她們似乎找到了共同話題,顯得很親近。慢慢地,她們的話題開始轉向寧寧的配飾。李老師說:“寧寧每天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而且戴的小手鐲、小項鏈每次都能吸引班級其他小女生的‘圍觀’,不過我想給您提個建議可以嗎?”寧寧媽媽說:“當然可以。”“現在,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穿金戴銀。有的是長輩送給孩子的禮物,或示富貴或保佑健康,也有的純粹是為了漂亮,特別是小姑娘。其實這樣做會影響孩子專注力的養成以及與老師、同伴之間的有效溝通。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給孩子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緊接著李老師向寧寧媽媽舉了幾個真實案例,闡明幼兒佩戴首飾來幼兒園的危害。寧寧媽媽聽得很認真。在這次溝通和交流后,寧寧媽媽欣然接受了李老師的建議。
案例中,家長態度的轉變有一個過程,但是教師很有耐心,也很有方法,終于使家長認同了教師的建議。教師的成功之處在于:
找到原因,對癥下藥。李老師發現在開展活動的時候,寧寧經常低頭玩自己的手鐲,基本上不參與到集體活動中,甚至有時中午不睡覺,躺在床上玩手鐲、項鏈。于是李老師多次給寧寧媽媽建議,可寧寧媽媽依舊我行我素。李老師沒有生氣和放棄。她從日常觀察中發現,寧寧媽媽穿著時尚,喜歡漂亮,經常佩戴各種時尚的飾品,在孩子的穿搭方面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難以對教師的建議進行采納。經過思考,李老師準備慢慢引導,設計了一場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在贏得寧寧媽媽的好感和信任后,合理地提出建議,最終得到了寧寧媽媽的理解和接納。
找準話題,拉近距離。李老師是一位教育教學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她首先對家長的穿搭夸贊了一番,讓家長對教師產生信任和好感,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同時,談話的內容是從家長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的,再慢慢地將話題轉移到孩子的飾品穿戴上,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待人的平等、真誠和尊重,并讓家長明白,教師找自己交流的出發點是好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耐心誠懇,打動家長。面對不聽建議的家長,李老師沒有放棄,相反,每天依舊與家長問好。每發現寧寧在玩集體活動、午睡、餐點等環節玩配飾時,李老師都會對寧寧加以正確的引導。在和寧寧媽媽交談時,教師從幼兒專注力的培養、師幼和幼幼之間的有效互動以及安全因素三個角度出發,尊重家長的看法,適時提出科學的育兒方法,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幼兒的關愛,進而理解老師的建議。李老師的真誠打動了寧寧媽媽,達到了有效溝通交流的目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師的教育目的。
分析原因,因人施法。面對教師的建議,有些家長會無動于衷,教師先要了解其行為的原因,再尋找溝通的方法。面對不認同、不重視、不理解教師觀點的家長,教師要有科學的育兒觀,用專業的理論和適合的方法讓家長接受你的教育觀念;面對不理解或接受能力較差的家長,教師要主動說明方法、降低難度,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不要強求。面對不同的家長,選擇的溝通方法也不盡相同,以理解和尊重作為與家長溝通的基礎,找準溝通的切入點,以真誠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贏得家長的信任和認同。
明確信息交流的目的和內容。作為教師,在與家長交流之前要明確交流的目的和內容。與家長交流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發展。與家長交流的內容主要包括幼兒的教育與發展問題、家常等。在交流前,教師要匯集幼兒最近在園的表現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提取關鍵事例,基于事實進行分析。這樣的溝通才有說服力,才能讓家長聽懂,才能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在用心關注他的孩子。同時針對溝通交流的內容,采取“先揚后抑”的方式來進行,避免以敏感事件為開場而引起家長的反感,最終導致家園溝通的不順暢。

主動、堅持、不離不。作為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以平等的態度去認識家長、與家長溝通。不論他們的年齡大小、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應得到同等的尊重。在與家長交往時,教師要本著主動、謙虛、謹慎、誠懇的態度,以贏得他們的理解和認同;說話時語氣要親切、平和,避免直接導入問題,而是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看法。教師應與家長一起分析,查找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在與“有異議”的家長溝通時,教師要學會體諒家長的意見,對家長某些錯誤的想法和看法要有耐心,要用積極和友好的態度說明原因,并給出建議,并表明家園雙方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對教育孩子有哪些不同的作用和影響。教師不要因為家長的執拗而放棄自身的教育原則,更不能因為家長的不配合而放棄對幼兒的教育。
形式多樣,贏得共識。溝通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一對一的口頭交流方式外,還可以通過家園聯系冊、微信等方式進行溝通交流。也可以利用家長會、家長沙龍、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家長在與其他家長的溝通中認識到自己教育觀念的誤區,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另外,還可以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助教、家園活動等形式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通過實地觀察,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保育、教育教學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切實感受到教師建議的正確性,從而改變他們的教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