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承星 陳璐璐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數學與金融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數學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應用型本科高校幾乎都開設有數學與應用數學這一專業,但大多數高校都是用以往數學專業為原型來作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培養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擴招的產物,也是推進高等教育本土化、大眾化的主要力量[1]。為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教育部正式提出開展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專業認證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辦學時間相對較短,學科發展基礎薄弱,辦學條件和社會資源貧瘠,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一席之地,必須把畢業生的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密切聯系起來,這既是認證的需要,更是立校的根本。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建設面臨困境,一方面,要貫徹學校的應用型辦學定位;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對應用型培養目標的困惑[2]。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專業認證之前開課基本能滿足社會對數學人才從業人員所需要具備的知識,作為必修課先后開設了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常微分方程、復變函數、競賽數學、數學實驗與數學建模、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數學教育類課程。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師范類數學專業教師職業技能課程體系建設尚且不足等。
以湖南某地方性的普通院校為例,如何根據教育部關于師范類專業認證的基本要求配置合理的教育資源,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師培養機制和模式,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數學和數學應用專業在這樣的背景下,會逐漸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學科,在自身學科得到發展的同時,成為數學實踐的主導者[3]。從根本上來說,數學師范專業認證是一種評價機制,評價教師培養的質量以及評價其是否達到人才培養的標準。其核心是保證數學師范生畢業時知識、能力、資質等符合標準。
根據專業教學質量標準以及認證標準,在構建課程體系時,首先注意不同課程學時、學分比例符合專業認證的要求[4]。根據調研顯示以及教學的實踐經驗來看,在專業課程開設上,調整一個合適的比例,是專業認證能發揮強化師范專業屬性作用的關鍵。新的課程體系中理論和實踐的總課比為7∶3。第一、二年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課為輔,第三年的實踐課比重增加,同時在第一年和第三年之間會加設集中實踐周,時間大概是56天,在集中實踐周,學生會對自身、專業、社會有一定的認知,怎樣才能夠在未來的數學教學中把學科知識與教育實踐、教育理論有效結合,突出自己教書育人的能力,從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自身通過學習需要掌握到哪些知識、具備哪些基礎能力才能成為一個教學能力高的教師。
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專業建設的發展和地方服務能力的提升,以此次專業認證為契機,重新構建課程體系、修訂培養方案以及優化師范素質訓練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產出導向的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評價,考慮到了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試圖通過建立完整的證據鏈,最終可以較全面、客觀地評價一個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5]。
2.1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專業認證下的課程體系采用“平臺+模塊+課程群”模式,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的教師職業技能課程設置中更符合專業認證和教師資格考試要求,專業必修課學分有所提高,學分占比也由35.34%提高41.95%(圖1),其中教師教育模塊也從原來的19.51%增加至22.60%(圖2)。

圖1 2016版與2019版不同課程類別學分對比

圖2 2016版與2019版專業不同課程性質學分對比
目前仍然有很多學校的教育實習只有8周左右,時間偏短。教育實習主要是提高學生講課的能力,但此其間一般只有少數上臺講課的機會,之后便匆匆結束。適當延長教育實習的時間,可以鍛煉師范生教育教學綜合能力,為之后進行中小學教學提供很多的幫助[6],因此新的培養方案將教育實習時間增長至12周,讓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細致觀摩教師上課方法、技巧,在上臺講課見習的時候能做到學以致用。
2.2 重構更合理的課程體系
由下表1可知數學教育專業方向導論、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常微分方程、復變函數、數學建模、數學課程與數學論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課程。新的課程體系將專業選修課程初等數論更改為必修課程,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運籌學、數值分析、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數學教育科研、微格數學、教師書寫技能、教師語言技能等必修課程。這些課程設置能使思維能力與數學思想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將舊版中的部分專業必修課程,如競賽數學(一)、數學史、高中數學教材解析、多媒體課件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實驗、高中數學解題研究等設置為專業選修課程。新增加中外教育思想評析、有效教學、學校管理專題、統計軟件實踐、校本課程開發、教育政策與法規等選修課程;原有競賽數學(二)、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分析選講、高等代數選講、泛函分析、初中數學難點教學研究、實變函數等專業選修課程不變,刪減少數專業選修課程,如最優化方法、高等幾何、高觀點下的中學數學。

表1 2016版與2019版專業課程設置表
2.3 夯實基礎核心課程
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根據專業認證理念新增設如“抽象代數”“初等數論”“數值分析”“運籌學”等鞏固基礎強的課程,每門課程總學時為48,專業基礎課程數學教育專業方向導論、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增加18學時,共464學時。專業核心課程由原來544學時增加到744學時,主要是增加了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數學教育科研、微格數學、教師書寫技能、教師語言技能等教師職業素養技能課程。
2.4 “學科競賽+”應用型人才培養
師范認證的要求之一是學生的發展體現出師范生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檢驗師范生的這一能力,一方面,針對專業能力,學院定期舉行高中數學解題競賽、初等數學知識競賽、大學生數學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為新生配備學業導師,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加入自己科研項目,開設計算方法、數學建模、MATLAB程序設計等課程,并組建“數學建模教研團隊”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開設數學分析選講、高等代數選講等課程,組建“數學競賽指導小組”,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等。針對創新實踐能力,開設創新創業講座,以“互聯網+”“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等為平臺,開展各級各類創業競賽,供專業學生自主選擇;另一方面,針對師范技能素養能力,定期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開設中學教材教法、多媒體課件制作等課程,不斷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指導師范技能素質,鼓勵學生參加“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師范生技能競賽”,通過課程的教學和平時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實踐能力,達到提升社會競爭能力的目的。
新的課程設置注意課程結構的平衡,充分考慮了理論課、實踐課之間的比例以及實踐課的開課形式,在培養方案當中教師教育類課程學分為44.5(不含選修和初等數論)占26%,實踐學分28分。師范認證對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有宏觀要求,也有細節指標,有定性要求,也有定量要求[7],教育實踐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推進與地方中小學的合作,合理規劃教育見習、實習,增加學生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次數,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認知感。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了教師教育模塊,并針對教師資格證考試設置了兩門選修課程,教師職業技能課程體系更全面,設置了基本通識技能課程+教學綜合技能課程+后續發展技能課程三個模塊。
新的課程設置在兼顧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注重對師范生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培養,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常微分方程、復變函數、數學建模、數學課程與數學論等基礎性課程擴大了師范生知識面,培養師范生數學思維能力,增強專業素養。
在師范認證的背景之下需著重培養數學高級應用型人才,只有先確立了培養目標,才能建立符合目標的系統的畢業條件,只有確立了畢業條件,才能夠制定出合理的培養計劃。本文通過對專業認證下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研究,確定了對數學師范生知識體系的能力要求,提出合理的課程體系,以此推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以及提高師范專業教師培養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