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文
(廣西大學(體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實際上3種供能系統是同時工作的,為了長時間維持有機體工作的能力,需要動用3大供能系統,同時也需要體內糖、脂肪、蛋白質的能源支持。保證一定強度工作的前提是ATP的穩定,除自身含量外還需要合成速率的穩定;但由于身體特殊的內環境狀態,會在工作的某一時刻合成速率下降,代謝率下降造成不能維持原有下ATP的生成,以及身體內乳酸暫時堆積而等生理原因和未知的心理原因甚至外部環境狀態等眾多因素的出現,最終造成有機體的疲勞。
有機體在進行活動中,需要身體內部能源物質進行能量的供應,以此來保證有機體能夠持續的輸出。ATP-CP系統是高能化合物,其在骨骼肌中的含量幾乎不會因后天因素而發生變化,該系統可以直接向身體供能,所持續的時間僅能維持6s左右;在氧供不足的情況下機體會利用糖酵解系統進行分解供能,但在此期間會產生乳酸,這是導致身體產生疲勞的原因;糖酵解供能時間在2min左右,也僅能維持較短時間的運動。乳酸的最終分解需要通過有氧氧化代謝。在氧供符合當下需求的情況下,機體會通過分解糖、脂肪、蛋白質從而產生大量ATP供身體維持運動強度的需求。
觀察國外優秀排球運動員,體型上大致是按照室內排球的標準,身高較高,臂展較長,下肢輕快且體型勻稱。身高在排球項目中的優勢顯而易見,尤其在網上的爭奪、攔網以及進行攻擊時能否打出超手球等。臂展長體現在防守中,對于墊調球、擦網球等有著特殊的優勢。身材勻稱保證了在沙地這種不穩定的條件下能夠有穩定的壓力,不至于出現重心失衡等大的失誤。我國對于排球運動員的挑選則更具特色,并非高大運動員才能夠在排球比賽中占盡優勢,相對小巧的運動員在賽場上更具有靈活的打法;可以利用時間差、空間差來給對方施壓;而在跑位擊球時,敏捷的身手會更利于組織戰術的實施,給對手意想不到的打擊,利用一寸短一寸險的方式贏得比賽。
傳統身體素質分類的通識是從體能而來,體能包含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身體素質再進行分類又分為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分析排球項目特征將從這幾類入手;至于為何如此分類等相關問題非本研究的重點,因此將不在文中進行贅述。
(1)力量。
在前人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共通點,研究者會默認為彈跳能力即力量。不論是從傳統觀點來看還是新的角度來看,對于排球而言力量則還需要有上肢以及核心區來體現。因此排球運動員的力量特征,需要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上肢力量的體現大部分在于比賽場中對于球的把控能力。根據錄像中的不完全統計,場均進攻次數防守隊員40次左右、另一位進攻隊員150次左右,進攻隊員攔網次數可高達110次,進攻隊員的墊球次數接近70次、防守隊員的點球次數接近100上下。每一次的觸球都必須要有上肢的運動,在一場比賽中攻防轉換非常之快,在不斷重復動作的前提下,還需要保證球離手后的穩定以及是否傳球到位等,甚至包括了快攻、打點等戰術的實施,都需要具備超強的上肢力量能力來運行。
力量是運動中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但力量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果運動員需要一定的絕對力量,那在非平衡狀態下的相對力量也占領著一席之地。因此無論是上肢、下肢還是核心區的力量,對運動員而言都不可忽視,而且貫穿整個訓練過程。
(2)速度。
速度的研究范疇更為多樣化,除在場地中組織進攻防守等移動速度的研究外,還包括在攻防過程中運動員隨機應變甚至提前預判的反應速度以及在擊球過程中的動作速度。如果說移動速度需要靠素質及相關指標來進行體現的話,那么動作速度則需要技術相關指標來進行體現。排球的基本技術有發球、傳球、墊球、扣球和攔網,雖然這些指標可以進行量化,但僅針對于一般運動員是有效的,而高水平運動員需要根據臨場發揮時某一動作所帶來的效果或者是否合理經濟且實用來評價。這些技術的體現需要利用運動學和動力學來進行針對性分析,其中包含了動作軌跡、動作時間、動作力量、動作速率、動作節奏等拆分開進行分析。
移動速度的測量相對動作速度則較為簡易。據觀察比賽錄像得知排球運動員在移動過程中,每一次加速持續時間約7s左右,每一個攻防回合需要移動3-4次,期間絕大部分運動員的每次移動保持在15m左右。根據以上數據分析,運動員需要具備非常高的短時加速能力;且在機能上要有很好的無氧供能來作為支撐。針對此特性,衍生出來的派生指標包括沙地8×8×8移動,15×4往返跑,沙地多方向移動等。也有許多在訓練過程中手段與方法,如,在實際訓練中,利用排球的場地在起始端和結束端分別設立標記,讓運動員在1min之內盡可能多的進行往返;還有利用步伐在場地上進行短距離沖刺等訓練手法,這些手段均符合排球短反復移動的特征,在實際中也可以對其加以變換,以應對比賽場上突發情況。
(3)靈敏。
靈敏和平衡一樣,屬于在運動中能夠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在訓練大綱中,給出的靈敏測試是反復橫跨20s和單搖跳繩30s。參考測試指標即可發現,靈敏的表現需要整個有機體的參與,不光需要反應速度,還需要手眼協調、手腳協調等全身共同工作才可運行。在眾多排球的研究中描述靈敏素質前一般會添加“速度”二字,即速度靈敏性。顧名思義,靈敏并不能完全割裂出來進行分析。在訓練中,靈敏性練習一定會放到訓練的最開始,那時的運動員注意力高度集中,對于一些快速反應類的練習中能夠保持比較快速穩定的動作應答。在變化多端的比賽場上,需要運動員在艱難的條件下立刻做出反應,如何應對來球,以何種姿勢,將球送到什么位置等這些場上突變,具有高度靈敏能力的運動員則會在其中體現出其優越性。
(1)科學性原則。
無論是從指標的初選復選,還是整個完整技戰術的指標體系,都需要對技戰術、排球項目、運動員特點等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充足的前期調查;通過以上研究才能對該項目有大致的了解,從而可以找到其中問題的本質和制勝規律,力求組成的指標體系能夠與專項完美貼合,通過對專家、教練員以及文獻等較為全面的調查,才可能合理地建立預期指標體系。
(2)客觀性原則。
客觀即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保證所建立的指標體系能夠充分地反映出該運動項目的特點。在指標的敏感度上能夠體現排球專項的本質,以及能夠切實地反映出運動員專項移動技戰術的實際水平;使整個體系具備科學依據和理論的可靠性。這樣所建立的指標體系才具備可信度和有效性。
(3)全面性原則。
在構建的過程中,一定要全方面考考慮排球專項移動技戰術的特點,挑選出敏感度極高的指標,最終構成完整的評價體系;盡管所要考量的方面有很多,但也不能照單全收,這樣會嚴重影響體系的可靠性,因此必須要優中選優;而且還需要考慮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困難程度,盡可能面面俱到,保證整個體系具備系統性。
(4)可代表性原則。
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中,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專家和教練員實際上在訓練的方向和內容的把控中具有一定的權威,還有對于理論上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統計學等的學習;采用德爾菲法對指標進行進一步的精確。通過對專家和一線、二線教練員的交流和調查,盡可能避免了所選指標功能的單一性,且保證了對排球專項移動技戰術的代表性。
(5)可操作性原則。
由于實際情況的復雜,所選取的指標幾乎為教育學測量手段;這樣不僅可以簡化評價的步驟,也可以在今后不斷地進行量化,形成演變趨勢甚至預測。在具有一般可操作性的基礎上,還需要具有可重復性,通過不斷地實踐來對指標體系進行檢驗和優化,這樣才能保證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充分體現了專項特點,能夠全面地觀察運動員專項移動技戰術的發展趨勢以及可避免的問題。
(1)指標。
體系的建立必定需要不同維度的指標來進行組合,指標的確立必然以達到評價目的為基準。評價指標實際上是由定義概念向操作概念轉換的具體的手段體現。單一的指標實則不存在任何具體的意義,但多維度不同類型的指標綜合在一起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體現出其優越性;這種優越性的體現則必須要嚴格符合評價對象以及評價目的,才能為后續的評價標準奠定良好的地基。
(2)權重。
通過主觀意見以及客觀算法篩選出合理的指標后,需要根據每一項指標所涉及的維度以及在該項目中的貢獻程度做一個客觀地賦值,以此來讓評價指標的每一部分更加精確嚴謹。被選中的每一項指標都應該有其對應的權重比例,且所有權重比例的總和應該為1。通過對權重的分析,也可以在評價中明確某一部分對于該專項而言的重要程度,以及今后在訓練中需要加強訓練的地方作為參考。保證了重點和兩點的區別,區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標準。
對于所收集到的數據只有進行了相對應的評價,才能對整個體系的合理程度以及運動員所處的水平進行深入的分析。評價標準是評估的尺度,必須要從實際出發,符合絕大多數運動員的實際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評定的失真,除不能達到合理評價的目的外,得到的結果還會影響教練員的判斷和運動員的訓練、比賽動力,因此需要保證嚴謹科學的制定評價標準。
本文對于進攻技戰術評價指標,是通過查閱體育技能和排球技戰術能力評價等相關文獻進行構建的,通過總結歸納研究排球技戰術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奠定評價體系的基礎理論。在確定大綱的指標依據之后,通過大量的文獻搜集和整理,分析歸納,將總結的信息和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整合,得到了初步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個位置運動員的技戰術主攻和接應、副攻、二傳。

表1

表2

表3
評價體系建立以后需要對體系進行評價標準的構建,否則建立體系則毫無意義。在評價后需要有正向的反饋才能夠對今后的訓練進行調整和控制。
以發球、扣球、攔網、一傳、防守、調整球為指標,如表1所示,呈現上述幾項指標評分情況。

表4 發球、扣球、攔網、一傳、防守、調整球指標評分情況
盡管所得數據可以顯示每一項指標對應的要求,但由于6項指標需要構成一個完整的專項耐力測試體系;因此需要根據前文的因子分析中的指標貢獻率計算出每一項指標加權后的評分;根據百分位數法相關規則,找到 90%,75%,25%,10%的對應成績,從中得到不同位置運動員的技戰術評價單項指標的評級標準。

表5 不同位置男子運動員的技戰術評價單項指標

表6 不同位置女子運動員的技戰術評價單項指標
國內的學者對排球運動員技戰術的評價指標的研究之多,所以本文綜述了國內學者對排球運動員技戰術的評價指標,總結羅列出重復度指標最多的評價指標。指標的得出是按照排球不同位置運動員的技戰術特點,本文選取的評價指標大多數都是前人研究總結出來并通過驗證的,評價指標的構建旨在為教練員選材和比賽時能快速通過指標進行人員調整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