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彤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重于關注書本。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資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讓書本里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文章對生活化教學的特點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生活化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運用的優勢,同時通過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的具體應用案例,說明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更了解與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是將教學置于學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教師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具有生活化的課堂中更樂學、善學,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生活場景巧妙地融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或情境中增加對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可以利用學習到的信息技術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有助于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成果,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今后的學習鍛煉創造良好條件。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部也一直在尋求新的教學模式,而讓信息技術課堂“生活化”,除了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外,還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創新精神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現階段我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仍存在著許多問題:①教材相對滯后。如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教學內容的編寫不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導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滯后的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有些教師雖注重利用生活化教學的手段進行授課,但教材難以與學生的日常產生聯系,導致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難以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學習的效果較差;②教學方法不當。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與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集體講授法與電腦操作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體現差異化教學,學生在集體大環境中學習,無法真的學有所得,也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③教學空間受限。信息技術教學空間具有較大的拓展延伸性,除了抓好課堂的教學活動之外,還要積極拓展教學空間,將教學活動向課外拓展與延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在課外活動中并沒有信息技術學科的影子,許多教師都把教學空間局限在課堂內,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較難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難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是信息課程的重要基礎,在信息時代,對培養小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是創新教學模式,解決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顯著優勢。
陶行知先生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中,要求教師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制定教學方案,整合教學資源。信息技術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善于發現學生的愛好特長,平時多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真正喜歡上信息學科。信息技術學科的理論性知識在講授時難免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這個時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情況,制定好教學目標,課上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接受能力,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教師也要融入生活元素,以學生的學習或生活為出發點,搜集相關素材,有選擇地將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尤其是在落實“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更應該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學習、填鴨式學習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的理念,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尋求問題解決的辦法;通過小組交流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比趕幫超”的模式帶動全班的學習氛圍。教師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斷趕超,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傳統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往往在信息機房里進行,教學空間受限,教學資源單一。學生在封閉式的狹小空間內學習思維模式也自然受限,陶行知先生也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和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進行學習、感悟與發展。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充分發揮創造力展現在課堂中,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比如信息類的社團等,對信息方面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單獨培訓,積極推選優秀的學生參加各類信息技術活動或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使其能夠在生活化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滲透應用到具體教學環節中,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場景生活化、教學語言生活化以及教學評價生活化來實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用心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的《設置版面》一課時,教師選取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昆曲作為課堂導入的情境。首先,教師給學生展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演出昆曲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教師播放學生表演昆曲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進一步調動課堂的氛圍,教師讓會唱昆曲的學生現場表演,把學生帶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體驗更加真實。通過三種有關昆曲的情境再現,學生已經開始投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利用之前學過的WPS文字軟件操作技能,結合本節課的頁面設置與分欄的學習,學生最終的作品呈現也更加多樣化,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有序。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能讓學生利用學習到的信息技能解決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靈氣,妙趣橫生。
教學內容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保障,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帶入課堂教學中,積極開發課本中與生活聯系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師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一面教一面學,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內容,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三年級的信息技術課畫圖軟件時,教師選取的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的生活。在學習填充顏色時,教師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顏色,在畫圖軟件中利用相應的顏色涂出心目中的美景;在學習多邊形工具的使用時,教師讓學生多觀察家里花瓶的形狀,在上課時可以利用多邊形工具繪制出自己家里的花瓶;在學習直線與曲線工具時,教師讓學生留心生活中能夠體現出直線與曲線的物體,在課上,可以發揮想象,自主繪制出創意圖形。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更加了解知識的內容,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通過與學生間交流互動,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學習更加輕松愉悅,學生的作品展現更加豐富多樣,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作繪制,給思維插上翅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師要合理地選擇教學場景,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及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與信息技術學科相符的生活化教學場景。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可以使得教學環境更加和諧,拓寬教師的教學渠道,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構架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橋梁。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的《認識傳感器》一課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常見的傳感器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要求學生知道傳感器對“物”的感知。通常在課程開始時教師會播放一些常見的傳感器的介紹與運用的視頻,學生通過視頻的學習了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但無法真正地體驗傳感器的使用效果。這個時候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化的場景進行教學。如在講到溫度傳感器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配備溫度傳感器,讓學生利用溫度傳感器去探究為什么向光一側的植物果實生長狀況好于背光一側,教師將學生帶入菜地中利用溫度傳感器測量植物向光一側的溫度與背光一側的溫度,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利用溫度傳感器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得到植物果實生長與溫度的關系,也了解到了溫度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在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更加真實。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中腦力勞動的效率。”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加工了的口語”,結合多種修辭手法的教學語言能緊扣學生的心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聯想,豐富學生的想象,對提高課堂效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的《初識scratch》一課時,學生在之前沒有學習過編程軟件,也不了解編程軟件界面的組成。為了讓學生盡快認識scratch軟件,了解scratch軟件的界面組成及工作原理,教師在第一節初識課上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加深學生對scratch編程軟件的理解。首先,教師給學生演示scratch軟件的強大功能,展示利用scratch軟件做好的案例,在講解界面組成時,教師把角色與生活中的演員聯系在一起,學生自然知道“演員”演出時的地方是“舞臺”,這樣就把scratch編程軟件比作一個強大的劇場,里面的各種各樣的角色都是劇場中的“演員”,角色演出時需要劇本,而這個劇本就是我們需要編寫的腳本,當演員動作出現錯誤時,這個時候可以讓演員吃“后悔藥”,這個后悔藥也就是界面上對應的撤銷按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有聯系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善于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授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調節課堂氣氛,增加自己課堂的親和力。
教學評價對肯定學生學習成績、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生對學科知識學習的自信心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教學中必須要重視教學評價正向作用的發揮,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自信心。生活化的教學評價,一方面是評價途徑的生活化,要求教師不僅要將評價置于課堂情境中,同時還要在生活化情境中進行評價,如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成果在班級微信群中進行交流,將家長納入評價主體中,讓家長看到孩子們的創新創造力和學習中的努力與進步,給予學生來自教師、同學、家長各方的鼓勵與支持,從而使其更具有學習的動力與信心。另一方面是評價標準的生活化,要求教師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標準,不僅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以生活化的眼光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學習成果中所取得的成績。例如,在三年級的信息技術課畫圖軟件教學中,對學生繪圖作品評價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評、自評,評比出“最真實作品”“最具想象力作品”“最具創造力作品”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發現自己作品中的閃光點,客觀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激發學生利用繪圖軟件創造優秀作品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使學生樹立信息技術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確保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真正理解生活化教學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采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里學習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在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中增加學習體驗;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教師善于搜集學生的生活元素并與教學資源融合,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在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下,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