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梅 高永昌
1.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定向培養士官(以下簡稱“士官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士官生心理育人體系,針對前期專項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依托從師輩到朋輩的層級化輔導團隊,通過疏導適應情緒、加強人際交往指導、緩解心理壓力、強化職業價值觀等四個方面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引導士官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潛能和發展空間,使其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并盡快完成身份認同,促進士官生身心健康與軍政素養協調發展。
團體心理輔導(GroupPsychologicalCounseling/Guidance),是團體成員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使團體成員自知并自助,進行觀察、學習、體驗、討論,從而達到消除癥狀、改善認知、調節情緒、改變行為、培養健全人格的目的[1]。士官生未來的職業特殊性使得他們無論在平時學習任務完成還是軍事體技能訓練過程中,都常常處于比普通大學生更艱苦、更枯燥、更孤立的環境中,團體輔導可以創設情境,以活動為載體,利用團隊同質性增強士官生的自我認同感提升自我效能。
朋輩心理輔導(peerpsychologicalcounseling)是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是同伴之間運用一定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和助人技巧所進行的同齡人之間的心理互助、激勵、支持、指導、訓練和咨詢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和充分發揮潛能[2]。從師輩到朋輩,即士官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兩支隊伍——教師專家團隊和學生專家團隊。教師專家團隊來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中心的專職教師,每名教師按照自己的專業特長,選取團體心理輔導的某一專業內容,積極領導士官生心理健康協會骨干和心理委員進行專題輔導;學生專家團隊經過自愿報名、公開選拔、系統培訓,逐步成長起來的不僅能夠勝任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同時又能及時發現學生中的心理問題,并及時向心理教師反饋,具有心理工作敏銳性的學生中的專家。
士官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高校普通大學生又是未來的軍人,必須擁有健康的心理、和諧的人際關系、堅定的目標和信念、高度的團隊意識、臨危不懼的勇氣、強大的戰斗力和血性品質等。因此,在對士官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時,強調將心理學和軍事學相互融合,把團體動力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際溝通分析理論、生涯發展理論運用到軍事戰略、軍事管理、軍事倫理、軍事心理學等領域,通過“理實一體”到“理實身心一體”的嬗變,提高士官生的戰斗心理素質。
1939年,庫爾特· 勒溫發表了《社會空間實驗》,首次使用了“團體動力學”概念[3],他認為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應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他用物理學中的“場”來解釋人的心理活動,認為行為取決于個體的生活空間(LSP)[4]。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時,聚焦于活動中的團體動力、團體目標、團體氛圍和團體凝聚力,在分享和效果評估中著重引導成員分享團體中積極心態、行為、情緒的形成和鞏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受到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影響,人的大部分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學會的,對榜樣的觀察是學習新行為的條件,新的行為就是行為的榜樣化。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時,聚焦于活動中的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充分激發榜樣的導向作用,在分享和效果評估中著重引導成員分享榜樣行為,促進其自我覺察和自我強化。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Analysis,TA)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埃瑞克·伯恩(EricBerne)創立的一種人格理論。他認為,當事人可以通過改進溝通方式更好地了解自我狀態,增進人們的“自知”;另一方面也可以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避免矛盾和沖突。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時,聚焦于個人自我暴露和溝通目標的呈現,在分享和效果評估中著重引導成員分享溝通方式、溝通技巧和溝通效果。
舒伯(DonaldSuper)認為,一個人的職業發展一般經歷五個階段:成長階段(0~14歲)、探索階段(15~24歲)、建立階段(25~44歲)、維持階段(45~65歲)、衰退階段(65歲以上)[5]。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時,聚焦于個人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興趣探索,結合對個人的客觀評估,進行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塑,甄別入伍動機,堅定入伍意愿,強化身份認同,確立職業發展目標和方向。
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是指對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進行得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的安排,是開展團體輔導活動的腳本。方案設計是根據成員的心理發展規律和需要,運用團體動力學、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咨詢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有系統地設計、組織、規劃團體活動,以期達成預定目標的過程。[6]士官生團體心理輔導具有目標明確清晰、團體同質性大、可操作性強等特點,因此為了保證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效性,在具體方案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團體心理輔導是對群體心理及群體內部個體心理發展負責的一種活動,講究科學性和規范性。面對高同質性的士官生團體,領導者應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儲備和經驗,活動開始前要接受專門的學習和培訓,方案設計要考慮成員的年齡、需求、成長背景、發展階段、互動習慣等因素,符合成員的心理發展規律,并邀請經驗豐富的專職心理老師指導完成,確保方案科學合理、嚴謹可行。
團體心理輔導的領導者要與其所帶領的士官生團體之間有一定的匹配性;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要在深入分析團體特點的基礎上制定,與之發展方向相匹配;方案所涉及的活動要前后連貫一致,與個體的思維與活動規律相匹配;領導者必須選擇設計自己熟悉或有能力控制的活動,選擇適合的場地,盡量避免不熟悉的人、事、物;同時,方案設計要符合思維邏輯和實踐邏輯。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個領導者與團隊成員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方案的設計要掌握團體的目標與性質,充分考慮成員主體作用的發揮;領導者要認準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平等的姿態充分表達成員之間的理解、支持、共情和認同,在悅納自我的同時悅納團隊的每一個成員,為成員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營造輕松、安全、平等的心理氛圍和活動氛圍。
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設計要充分體現人性化,考慮成員的心理和人身安全,應能預見活動潛在的危險性,并做好必要的準備,避免團體活動開展受阻或對成員造成身心傷害;同時,方案中所設計的活動要滿足成員的需求,達到團體目標和預期效果,團體活動只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手段,不是目的,設計活動要適度、緊扣主題,避免流于形式。
為提高士官生團體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團體輔導教師專家團隊和學生專家團隊應通過問卷、座談等多渠道、多層次開展調研,搜集調研數據,對士官生中存在的可能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弄清楚哪些人需要接受輔導、他們的特點是什么、他們有哪些方面的心理需求、是否有必要以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進行幫助等等,在充分了解輔導對象的基礎上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在方案設計完成及指導團體輔導活動過程中,還要進一步討論、修訂和完善,及時進行評估反饋,了解輔導的效果,檢查團體目標是否實現,如圖1所示。

圖1 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思路
士官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案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采用活動課程化的方式,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定向培養士官的心理發展規劃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活動方案,通過對從師輩到朋輩的層級化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的探索,搭建師生良性互動的心靈溝通平臺,及時準確把握定向培養士官心理發展狀況,培養士官生的自信心,打造其堅實的心理盾牌,如表1所示。

表1 士官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士官生團體心理輔導內容涵蓋了心理適應、人際交往、壓力應對、職業價值觀等內容,最終落腳點在身份認同。士官生對自身身份是否認同,將直接關系到他們軍政素養培養效果和對國防事業的忠誠度。在團體輔導中,設置系列有針對性的討論和互動環節,能夠催生士官生對自我準軍人的職業身份認同,進而將這份心理認同遷移至日常的專業學習、軍事訓練和項目化任務執行上。[7]因此,在方案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團體心理輔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盡管總體目標一致,但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差別。團體心理輔導針對的是心理層面的工作,是微觀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宏觀教育。通過在團體輔導中有針對性地設置主題情境進行訓練和分享,為個體提供了更多探索自我、覺察自我的空間,使其能夠充分挖掘內在原動力。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具有實踐性、高效性、趣味性、普及性、易遷移性等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重在探討、啟發和自我成長,相近問題的相互交流,所獲經驗更能夠被個體接納,進而幫助個體形成新的體驗,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螺旋式上升;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心理輔導效果會更形象更直觀。
對于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員來說,正確區分團體性質對輔導效果非常關鍵。考慮到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實際情況和輔導對象的具體特點,一般比較適合選擇結構式、發展性團體,把自身融入團隊,引導成員進行自我認知、自我探索,從而學會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而訓練性團體對領導者的知識、能力、特質、經驗等都有一定的專業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