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舟
江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56
大學生處在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困惑的時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與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加上自身面對的各種困擾,容易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當長期積壓的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疏導和緩解,就可能會給一些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危機。大學生心理危機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是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構建平安校園的基本保障,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如今,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大學生自我表露的重要渠道。在新形勢下,當前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可避免的地面臨著很多困難與挑戰,同時網絡環境自由、開放、包容的特點,也為我們提升危機預警的時效性、預防性,加強心理危機干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帶來了機遇[1]。因此,在傳統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借助新媒體優勢探索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方法,對高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預防性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特別是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從高校心理咨詢內容來看,大學生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包括情緒、壓力、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戀愛情感、學業、生涯規劃等,雖然大多學生遇到的是成長階段的心理困擾,能夠通過心理疏導或自我調適使心理狀況恢復平衡,但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對學生的危害極大,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干預,就很可能發展成為嚴重的心理危機[2]。目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十分普遍,有調查表明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存在中度心理問題,這個數據仍在不斷攀升[3],大批學生存在消極的心理狀態,因心理原因輟學的學生占全部輟學人數的50%以上[4]。
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具有潛在性與突發性、發展性與易發性、交互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頻發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顯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趨嚴峻的形勢。當代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個性化突出、自我意識強的心理特征,以微信、微博、QQ空間等代表的新興媒體工具契合當下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滿足了他們展現自我和情感表達的需求,因而受到年輕人的熱捧,深刻融入到“95后”“00后”的成長生活中。與此同時,大量信息資源的涌入和各種輿情的彌漫,也更容易導致情緒變化,加劇孤獨抑郁、焦慮浮躁的心理狀態。傳統的被動反應式、補救性的危機干預往往防不勝防,實現心理危機干預由消極干預向積極干預轉變,從注重后期干預向前期干預轉變,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迫切需要。
新媒體具有高交互性、隱匿性的特點,給心理危機的發現與判斷帶來了困難。學生喜歡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分享生活,宣泄情感,他們會因為一個事件去發布一些心理狀態,這些心理狀態可能是暫時的,還有一些學生采用匿名的方式發表言論。由于發布的內容呈現碎片化、多樣化,要在龐大的信息中篩選出心理危機信號對其進行判斷和評估,增加了心理危機干預的難度。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渠道多樣、內容個性化、富有感染力等特點,對高校輿情引導和應對的傳統工作模式帶來了很大挑戰。大學生群體十分關注網絡上當下熱點話題,許多社會負面新聞也隨之更容易暴露在學生的視線中,往往能引起他們廣泛的討論和傳播。一些話題經過持續傳播,相互傳染發酵,在網絡去個性化的狀態下,一些大學生很容易被輿論“帶節奏”,加速群體情緒的形成,使得更多學生跟風而產生群體非理性行為。
新媒體溝通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實現的交流主要是以文字、圖片進行的,缺乏面對面交流時表情、姿勢和動作的表達,而這些非言語交流對干預關系的維持和干預工作的推進有很大的作用,有時僅依靠文字很難準確傳達和感受到重要信息,從而影響干預效果。
依托新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用學生喜聞樂見、互動式的宣傳教育形式,對其進行心理危機的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提高抗挫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疏解壓力的正確方法,增強心理韌性,對高校實現心理危機事件的積極科學預防,合理減少和有效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起到重要作用。
大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同時又對周圍的人存在著隱蔽心理,網絡空間給予了他們一個相對保密和安全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通過新媒體搭建的平臺能拉近師生心理距離,隨時觀察追蹤學生的心理動態,降低學生的防范心理,便于及時發現心理危機并采取措施。
利用新媒體可以實現在線預約、在線調查、團輔報名等功能,突破了傳統的線下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使得學生獲取心理服務更為方便快捷。同時,在線收集到的大數據也便于統計整理及分析,建立電子檔案數據庫,使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工作的開展更為精準、高效。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重在預防和教育,工作中應堅持預防為先、重在普及的原則,將重心放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從長遠的角度預防和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充分發揮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宣傳、引導學生的前提。
新媒體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多種表達方式的宣傳教育,同時還能結合調查問卷、留言板、投票、直播等功能,增進與學生的了解和互動,彌補了傳統教育枯燥性、延遲性和非互動性的不足。新媒體通過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的宣傳教育形式,對學生進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幫助其調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心理困擾,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同時,在宣傳內容上也要與學生的需求相貼近。例如,在每年開學時發布新學期調整和適應相關文章,復習周時發布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推送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及團輔招募信息等。以學生經常使用的微信為媒介,以學生當下所關心的事件為抓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5],培養大學生健康積極的心態。
借助互聯網及新媒體優勢,搭建心理危機預防服務平臺,開通線上心理健康服務,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了解和聯系,確保學生心理問題調適及疏導的時效性,依托新媒體平臺的功能,便于切實從學生需求出發,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更好地發揮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務的轉變。
高校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虛擬性能夠有效保護學生隱私,讓他們敢于敞開心扉傾訴煩惱,教師通過平臺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開展學生心理疏導工作。學校應加強建設、大力推廣網絡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幫助學生了解和熟知服務內容和預約流程,讓平臺功能發揮實效。新媒體平臺的功能讓學生能更方便快捷、及時地獲取專業幫助,便于教師發現有潛在風險的學生,并及時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危機。
微信公眾號“心靈樹洞”得到廣泛使用,一些學生在面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擾,心情不愉快時又沒有合適的對象傾訴,會選擇向樹洞留言,每條留言都由專業老師回復,提供支持和疏導。通過該平臺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幫助老師了解到學生真實的心理活動,及時發現和評估學生的心理危機狀況,能夠為追蹤學生心理動態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和化解心理危機。
新媒體能夠幫助我們動態、實時、全面地掌控學生的心理、情緒狀態,這是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工作得以及時有效開展的前提,下面以實際工作中發現的一起心理危機事件為例加以說明。某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微信平臺“心靈樹洞”收到留言,留言反映當事人感到很痛苦,曾去醫院檢查為重度抑郁,提及自己現在想自殺,并且僅留下了郵箱這一條個人信息。中心立即聯系各學院、保衛處等相關部門查找學生,但均未果,通過郵件與學生保持聯系是唯一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用心傾聽,不斷給予支持和理解,與其建立信任感,短短兩天內與學生來往消息近百條。根據對話中提到的就醫時間、地點,近期上過心理健康課等線索推測、排查、核實,最終鎖定目標,對該生進行了有效關注和保護。新媒體平臺在發現、解決這起心理危機事件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學校相關部門調查無果、工作無法推動的情況下,通過與學生微信上的聯系,找到線索、鎖定目標、實施監控,成功解決了一起可能引發安全隱患的心理危機事件。運用新媒體能夠讓沒有進入我們視線的學生被發現、被關注、被幫助,使危機干預網絡更通暢,在發現問題后積極聯動線上線下的力量采取干預措施,有效降低心理危機事件造成不良后果的風險。
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建立心理電子檔案數據庫,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和現狀,為心理危機工作開展提供指導;另一方面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實現在線管理,及時篩查可能存在危機風險的學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江漢大學心理咨詢來訪者檔案為例,數據顯示來訪者中女生人數是男生的兩倍以上,文科、藝術類專業學生比例高于理工科,咨詢內容以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學業/個人發展問題及戀愛情感問題較為突出,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及精神障礙的人數增多。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根據學生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例如,男生心理咨詢接受度相對較低,男生對自身心理問題重視程度和敏感性相對較弱,因此在對待男學生的問題上有時需要更有耐心、多給予支持;在教育過程中,要針對學生普遍的問題加強引導,利用新媒體推送相關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專題講座、團輔活動等,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通過學生心理數據管理,我們還發現,引發心理危機問題的常見原因包括負性事件(如學業、戀愛、人際關系受挫等)、不利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如貧困、父母/親子關系不和、家庭暴力等)。當學生出現心理危機時,也有一些心理、行為上的指標可作判斷識別,如認知上表現出想法消極、表露自殺意念;情緒上表現出持續的情緒低落、情緒亢奮;情緒或行為突然明顯改變;出現經常曠課、多門掛科、社交回避、有自傷或攻擊他人的行為等。因此,在工作中對于經歷負性事件和處于不利環境中的個體應高度關注,輔導員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和行為表現,及時介入干預。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從思想行為到日常生活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新媒體的興起為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途徑,拓寬了新領域。在新媒體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應再局限于校園生活環境,需要充分了解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在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新媒體打造網絡心理育人新平臺,提高學生運用新媒體獲取心理健康服務的能力,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促進心理發展、培育提升心理品質。同時,重視加強危機教育,搭建心理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不斷完善并夯實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