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暉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當前,在我國民辦高校教育體系中,民辦高職院校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學者潘懋元說,想要推動高等教育朝著大眾化方向發展,必須意識到民辦與高職院校的重要性。要加大政策支持,促進高職高專院校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建設提供堅實力量。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突破點,如今國家出臺系列政策,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保障發展權益、下放自主權。但是,目前仍存在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厭學心理重、求學意志薄弱等問題。想要實現育人目標,推動我國民辦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心態,通過調查學習動機,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刺激對策。
學習動機研究隸屬于心理學領域,不同學者擁有不同觀點,當前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強化動機理論,代表學者是桑代克,認為動機是一種特殊力量,在外界刺激下能推動人們實施某種行為。其中,行為強化非常重要。在外界刺激下,產生行為傾向與欲望,想要滿足個人目的。無論是正方向還是反方向,都能產生一定作用;第二類是成就動機理論,代表學者是默里,認為動機是內在心理,在某類目標的指導下,克服種種困難、持續努力,最終實現個人目的。詳細來講就是,成功需求,想要實現某種價值或達到一定成就;第三類是自我效能感理論,代表學者是班杜拉,在各類因素的作用下實施某種行為,干預學習活動時,要以結果與效能期待為基礎,讓學生產生積極追求的心態,能夠應對各類困難,維持穩定的情緒[1]。
相比高中階段,民辦高職院校學習階段發生了較大變化,教學環境寬松,學生心態放松,由傳統的管控式、監督式學習模式轉為自由式、自主式學習模式。學生學習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習動機與效果,受心理成熟程度與社會經歷影響,學生學習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未能進行長期規劃,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可知,對于“學習目標是什么?”,有19%的學生認為是“自我完善與提高價值”;59%的學生認為是“謀生存”;10%的學生認為是“提高地位”;12%的學生認為是“回報父母”。由此可知,部分學生擁有清晰的職業規劃,懂得如何努力。也有少部分學生學習目標模糊,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2]。
對于“專業學習態度”,有57%的學生對專業學習抱著“無特別感受”的態度,缺乏學習熱情,積極性不強;27%的學生對專業學習抱著“微微厭倦,仍能堅持”的態度;2%的學生對專業學習抱著“厭學,抗拒學習”的態度;僅有12%的學生抱著“信心滿滿,想要學習”的態度;
對于“學習狀態”,有48%的學生認為“學習狀態尚可”;26%的學生認為“學習狀態一般”;15%的學生認為“學習狀態較差”;11%的學生認為“學習缺乏熱情”。由此可見,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對學習保持著較為平淡、敷衍的態度,缺乏學習動力。
對于“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有69%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是“教學模式單一、內容落后”;22%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是“學習氛圍不佳、教學水平較低”;9%的學生認為,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是“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實用性不強”。由此可知,教材、課堂氛圍、教師教學能力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動機。
對于學習環境,主要分為院校環境與課堂環境。對于“院校推薦意愿”,有45%的學生選擇不推薦母校;22%的學生保持著隨意態度;33%的學生選擇推薦母校。其中,大部分學生主要受教學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影響,小部分學生受學風與費用等因素影響。由此可知,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建設,所以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氛圍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水平;對“課堂教學想法”,超過60%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實習教學比例不高。受教學特性與學生學習心理影響,部分學生希望掌握一技之長,能提高就業與競爭優勢。
對于“用人制度”,有48%的學生認為就業競爭更看重“社會實踐能力”,企業更愿意選擇具有實踐經驗與技術實力的人才,能降低招聘與培養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益。作為就業市場競爭主體之一,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存在重視實踐實習、忽視理論學習等問題。此種現象具有雙重效果,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符合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未能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缺乏發展后勁,僅有實操技能,缺乏思考及創新能力。
首先,學生學習動機具有多樣性,存在就業競爭、報答利他以及積極進取等動機,其中就業競爭與報答利他動機最強,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交流。面對愈發激烈的就業市場與高質量就業要求,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糅合性,既重視個人發展,也考慮家庭、理想等因素,兼顧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追求。隨著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未來的學習動機會愈發復雜多樣。
其次,具有外主性。相較于內因刺激,外因刺激更明顯,既受學習興趣調動,也受外界獎懲、利益驅動[3]。內因具有獨立性,能促進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外因具有挑戰性,但是易受挫折與困難影響,變動性非常強;
再次,還具有報恩性與差異性。例如,上文提及的報答利他動機,為了回報父母與社會。雖然民辦高職院校生源不太穩定,但是家長仍抱有期待并投入大量資源,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緩解家庭壓力、滿足父母期望。同時,受家庭、性格、性別以及就業崗位要求等因素影響,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大一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大二、大三微微變弱,大四學生最高;剛入學時,學生充滿好奇心,學習欲望強烈,隨著學業推進,學習動機逐漸平穩;而大四學生要面臨就業壓力,具有強烈的競爭與生活需求[4]。
要讓學生保持著正確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以目標為導向[5]。同時,學習目標也是學習預期。引導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時,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站在客觀立場上,讓學生了解學習現狀,明確學習起點與終點,從而保證學習目標具有可行性,不能好高騖遠,能通過一定努力實現。實現目標過程中,學生能收獲喜悅與成就感,調動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專業課學習,將總體目標層層分解成小目標。教師也可以采用模塊教學法,帶領學生逐項突破重難點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每位學生都能擁有“獲得感”;第二,開展符合專業特色的思政教學,為學生講解專業歷史發展以及偉大成就。回顧歷史、堅定自信,展望未來、大膽預測,根據行業前景以及就業需求挖掘專業潛力,讓學生勇于突破與創新,樹立遠大目標并將其拆分成各學期、階段的小目標[6]。
相較于家庭教育環境,院校教育環境具有潛移默化性與群體性,對學生的影響更強更深遠。民辦高職院校學習階段,學生學習與生活都處于集體環境中,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營造自由、開放的班級學習環境,能形成與優化學習動機。教師應以班級教學為載體,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與輔導員積極溝通、有效協作,能調整班風與學風,形成互幫互助、團結友好、樂于學習的班級教學氛圍。同時,應設計競爭機制,立足于青少年勇于嘗試、不肯輕易放棄的心理特征,利用良性競爭帶動班級學習,讓學生保持著積極向上、持續奮斗的學習態度,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深入挖掘潛力,讓學生客觀評估自身實力并不斷完善。在此過程中,師生、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也能凝聚向心力,讓教學更加豐富有趣。同時,教師可以舉辦專業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參與。但需注意,要實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避免因學習壓力提高,讓學生產生焦慮、反叛等情緒,要堅持適當原則[7]。
學習過程中,學習反饋非常關鍵。反饋能總結學習結果,激發學生熱情,也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習慣,站在客觀角度上制定學習計劃,避免產生重復性錯誤。同時,教師也能根據結果反饋合理獎懲,鼓勵學生進步、鞭策學生的態度與行為。獎懲時,教師要注意兩個方面[8]:第一,獎勵不能僅限于物質獎勵,讓學生產生功利主義思維,忽視精神追求與社會效益。應該靈活設計,例如口頭表揚、為學生提供參加各類活動的機會等,根據學生需求進行動態調整;第二,適度懲罰。懲罰目的是督促學生進步,教師不能濫加批評,惡化師生關系;也不能畏懼批評,要讓學生意識到,適當的批評能幫助學生進步。獎懲時,要根據學生行為進行有針對性夸獎或批評,要保證反饋信息科學精準,而非籠統敷衍地表揚與批評,讓學生明白如何進步與改善。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動機不穩定、自學能力弱,所以開展教學活動時,要以“教”為核心,既要傳授專業理論知識,也要加強教學引導,鼓勵學生不斷探索與研究,提高學習能力。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如小組討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問題教學等。要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一個開放、寬容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興趣。例如,專業教學前,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設定教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與好奇心學習,既能掌握教材知識,也能掌握新觀點與技術。同時,還要優化課程設置,民辦高職院校始終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重任,涉及著經濟發展與產業建設的方方面面。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既要考慮個人發展,也要考慮未來就業。加強課程改革,根據時代要求調整教學內容,立足于經濟形勢、行業前景以及市場動態,培養對口人才。邀請專家或精英匠人開展經驗分享與培訓活動,了解專業需求,深入一線實踐,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活動中[9]。
當前,民辦高職教育比例較大,但是社會認同程度較低,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優化社會環境。一方面,要在政策的幫扶下,加強校區合作,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打破行業的壁壘,采用對口培養、實習就業等合作模式;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革用人制度,改變長期以來“唯學歷論”的經濟社會積弊[10]。
當前,我國民辦高職院校辦學模式愈發多樣,呈現蓬勃發展的喜人態勢。作為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校要重視學生積極性不高、態度懶散等問題,通過發放問卷,了解學生對學習、教學以及院校環境等方面的看法及想法,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動機“刺激”對策,如落實學習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調整教學模式等,鼓勵學生把握美好的學習時光,學有所成,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