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霞飛
四川現代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采取措施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預,對穩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心態面對疫情給生活、工作以及學習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同時從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發也有利于提升人們整體的心理抗壓能力。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不定期處于網絡學習狀態。從常態化疫情防控來看,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沖擊較為明顯,但是網絡游戲、網絡購物以及短視頻等互聯網產業并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出現了逆增長的趨勢。大學生網絡學習過程中,線上網絡課程學習外將消耗了大量時間在網絡游戲、短視頻APP等中。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疫情期間通過IOS和Android系統單日免費下載游戲的數量呈現出了三倍增長,同時手機游戲用戶使用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單日手機平均使用時間實現了18.2%的增長。網絡學習期間較為枯燥乏味,大學生進行必要的網絡娛樂活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花費大量時間沉浸在網絡游戲和短視頻中,自律性變差的同時,會過度依賴互聯網,迷失對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向的規劃[1]。
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自我認知偏差導致焦慮情緒的出現。尤其是當前疫情得到控制后又不斷反復,學生在進行網課學習的同時,疫情有效控制返校后學校繼續實施全封閉式管理,大學生與學校外界的接觸機會少,很多大學生對于疫情反復、就醫問題、物資保障、學習實踐等問題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擔憂,這使得他們的情緒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從而引發了恐慌、害怕、焦慮等問題,手機新聞媒體上充斥的各種疫情信息等也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情緒[2]。從根本上來說,疫情結束不確定時間的環境下焦慮情緒是高校大學生呈現較為明顯的負面心理狀態,大學生也沒有機會參與疫情抗疫,“缺少疫情參與”“結束的不確定性”“學習實踐的缺乏”等不同程度上加劇了他們焦慮的情緒。
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缺少機會實踐鍛煉、社交以及旅游等,無法正常推進社交活動。同時,隨著大學生居家學習時間不斷增長,與家人相處時間更多,家庭矛盾問題開始凸顯,大學生與家人溝通交流中出現不暢、情緒變得暴躁易怒、與家人難以相互理解等。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家長不同程度上也遭受著失業、就業收入變低、經濟損失變大、生活壓力大等問題,也滋生了他們的不良情緒。因此,在疫情各種問題影響下,大學生與父母雙方的不良情緒更容易在相處中碰撞、升級、爆發,進一步引發焦慮、郁悶等問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家庭矛盾等難以有效解決。
疫情防控直接改變了大學生學習方式和節奏,“宅”在家與“宅”在學校極大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他們難以把握學習節奏,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提升,導致學習消極倦怠,最終影響他們個人的職涯規劃。一方面,網課學習中難以高度集中聽課注意力,難以科學安排學習時間,導致作業和論文完成出現困難。另一方面,封控在學校和家里,大學生不同程度上出現了生活作息不規律的問題,部分學生以疫情防控為借口,沒有主動花時間和精力去積極思考學業規劃、職業生涯發展。因此,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急需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點解決他們的矛盾心理并引導其做好人生規劃。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情緒,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常態化與影響,主動適應網絡學習、居家生活以及學習方式和節奏的變化[3]。同時,讓他們正確認識個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建立積極心理情緒的基礎上,樹立更樂觀的生活和學習態度,為他們疫情結束回歸校園學習、工作就業等提供意見指導。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還在于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再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要求、國家政策規定,讓他們通過短視頻收集疫情防控的正能量事跡,正確辨認負能量并進行學習思考,引導他們加強對自然、科學以及團結合作精神等的敬畏,幫助他們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做好疫情防控中所面臨的學業、就業、生活挫折問題的解決[4]。
疫情防控常態化應該成為大學生終身學習觀建立的重要機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與封閉學習的關系、重要性,利用疫情防控要求機會引導大學生形成學習自律、生活自律,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疫情結束后也可以隨時學習、自我學習。同時,讓他們正確認識和思考大學生在未來社會工作中的定位,從社會貢獻、自我學習提高以及長遠發展出發實現思想的升華、行動的交流,切實找到自我學習的節奏和習慣,以更加自主的狀態投入到學習、實習等活動中[5]。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增設疫情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心態。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獲取的疫情信息來源太多,短視頻、微博等平臺甚至存在著很多疫情謠言和聳人聽聞的疫情信息,部分大學生缺乏辨認能力就會加重恐慌和壓力。因此,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開展疫情網絡教育,引導大學生通過各個互聯網平臺挖掘疫情故事、負面新聞。通過在線課堂傳播科學的疫情防控知識的基礎上,帶領大學生判斷分析他們收集的疫情故事和負面新聞,用理論知識去實踐認識疫情防控,從而樹立正確的疫情防控心態。在網絡上積極引導網絡疫情輿情回應,并積極配合學校、社區以及家庭防疫工作要求,減少因疫情防控造成的恐慌和焦慮情緒。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坦然面對負面情緒以及變化至關重要。因此,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開展情緒教育,引導大學生主動接納負面情緒。在常態化疫情壓力下,大學生不同程度上出現了煩躁、焦慮、緊張甚至恐慌等不良情緒,這是大學生面對疫情防控事件的正常應激心理反應,從根本上來說也是身體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面對負面情緒,不能壓抑和否認,也不需要緊張和敏感,否則就會被不良情緒影響支配。實施情緒教育,帶領大學生正確認識每一種情緒的表現,并讓大學生闡述他們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負面情緒并接受每一種不同的感受和情緒,并教會他們用運動轉移、情緒知識研究等去科學處理負面情緒,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對話,通過情緒教育和行為放松等方法真正調適大學生的心理狀態[6]。
為了讓大學生在疫情期間有更加合理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學校和老師要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協助安排,引導大學生適應封控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首先,引導大學生配合學校網絡學習課程安排,網絡學習時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大學生按時上課、認真聽課,并以網絡學習為契機提高大學生自我學習和時間管理的能力,進一步學習時間管理與自我管理的方法,協助學生自己設定“上課鈴”“下課鈴”、休息鬧鐘等,讓他們找到集中課堂上課學習的感覺;也可以讓大學生形成小組團隊,開展約定時間共同學習和督促的比賽活動,記錄他們的學習情況,通過互相監督來學習進步[7]。其次,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引導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娛樂運動。網絡學習的基礎上開展適量的娛樂運動,進行半小時娛樂游戲活動,對緩解大學生網絡學習、自我學習的精神壓力也具有促進作用,也可以通過娛樂游戲的方式幫助大學生疏解疫情封控帶來的負能量,并通過控制娛樂游戲的時間幫助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感覺。最后,要引導大學生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要從沉迷上網中解脫出來,可以選擇書法練習、畫畫等合適的娛樂活動進行替代,每天進行大掃除運動以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衛生,或者參與家庭膳食營養搭配。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無法進行社交娛樂活動,為了做到疫情隔離不“隔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組織開展密切親友互動交流活動[8]。封控期間,引導大學生通過電話、微信等線上平臺加強與同學朋友以及親人之間的聯系交流,尤其是同樣封控的朋友同學可以組織收集疫情故事、相互鼓勵與支持;同時,也可以去進行陌生漂流瓶,將不能說的秘密表達出去,以減輕大學生疫情防控下的孤獨感,同時通過疫情故事交流增強大學生攜手戰勝疫情的信心,通過網絡交流進一步增進大學生彼此的情誼。疫情防控將大學生和親友“圈”在了一個網絡空間中,也可以通過網絡空間“圈”起彼此的友情,通過線上溝通平臺與相互鼓勵與支持,有效減輕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孤獨感,增強大學生疫情防控與學習的凝聚力。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室內鍛煉活動不能少,但是室內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積極開展室內鍛煉活動引導教育,幫助大學生保持身體健康。一方面,大學生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通過家務與運動的結合,緩解疫情防控下的不良情緒,也可以通過與家人共同做家務運動來表達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互相理解、支持的基礎上,創新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家務勞動的形式,開展家務運動比賽,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在提高勞動技能的基礎上減輕勞動負擔、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結合家里和學校宿舍的環境,可以做原地起跳、健身操等簡單的身體運動,對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身體免疫力具有積極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運動是分不開的,要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生活條件自主選擇體育活動,每天開展一小時的俯臥撐、仰臥起坐、跳健身操等室內運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消除學習疲勞,減緩疫情防控下居家學習的無聊程度,并通過體育運動提高大腦血氧含量和促進大腦活動,達到健身悅心的目的。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心理調適和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關系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引導。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可以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通過專業心理教師輔導、班會課、團隊心里話活動、專題講座等途徑,針對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困擾和行為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心理調適方法,以減輕疫情變化對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再者,也要強化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咨詢服務,線上線下為大學生提供專門的心理咨詢和健康服務支持。學校要積極開設心理援助熱線、心理健康教育熱線,開展學生匿名的心理咨詢服務,建立微信群、匿名QQ群,在群里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給個別學生以及家長提供個體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