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霞

溝通是凝聚家庭向心力的金鑰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溝通往往成為了家庭矛盾的導火索,致使親子雙方“兩敗俱傷”。寧寧的媽媽每次與兒子溝通,母子雙方就會爆發一場大戰,媽媽傷心地表示:“兒子好像一塊頑石,無論我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有時甚至會大發雷霆,讓我傷透了心。”其實,哪里有冥頑不靈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家長。親子之間本來都對彼此懷揣著深深的愛意,然而在溝通中卻用最刻薄甚至惡毒的話傷害彼此,這種“無效溝通”會對親子關系產生不利影響,讓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越走越遠。因此,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中,應當注意表達方式,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只有做“會說話”的家長,孩子才能變成“會聽話”的孩子。
一些家長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對自己的諄諄教誨感到不耐煩,甚至大發脾氣。這是因為部分家長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孩子,缺少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尊重是親密關系的基礎,也是親密關系能夠和諧運轉的關鍵。當家長責怪孩子“不聽自己話”的時候,請家長仔細想一想,在溝通中您有沒有先聽孩子說呢?
“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少打岔。”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家長總是理所應當地認為孩子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表達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內容,因此總是對孩子認真的表達一笑而過、置之不理,甚至粗暴地打斷。每每這時,家長有沒有注意到,孩子眼里閃過的失望與難過。
孩子的表達受到了家長的輕視,自然會產生叛逆心理。孩子會想:“你都不聽我好好說話,我又為什么要聽你的話呢?”因此常常會在生活中對家長的教誨充耳不聞,甚至和家長“對著干”。
家長想要孩子傾聽自己的教導,就要先對孩子的表達給予足夠的尊重。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滿足孩子合理的訴求,并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麻煩。只有當孩子在傾訴過程中獲得了尊重,才能對家長產生更強烈的信任,愿意遵循家長的教誨,聽父母的話。同時,家長要告訴孩子,溝通是親子關系和睦的必要行為,大家都要認真對待彼此的表達。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當父母尊重孩子的表達時,孩子才會用心聽從父母的教誨,親子溝通才能朝著良好的方向運轉。
“我不愛聽您說話,是因為您說的話我不愛聽,您為什么總是批評我,而不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八歲的小敏怒氣沖沖地對媽媽說。小敏的話讓媽媽既生氣又難過:“良藥苦口,我說的話你雖然不愛聽,但句句都是為了你好,如果我事事都順著你的心意,你怎么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呢?”小敏與媽媽的爭吵不是個例,而是在絕大多數家庭中都真實發生過的場景。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聽父母說的話呢?真的是因為孩子任性、叛逆,不想聽批評,只想聽好話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在教育以及溝通中都走入了一個誤區。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眼界見識都比孩子更為豐富寬廣,自己對孩子所有的要求、教導都是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了。因此,在溝通中家長常常會命令孩子去做一些不喜歡的事。“你必須去學習鋼琴,并且考級拿證,這樣你才會有競爭力。”“你不能跟小虎交朋友,他學習不好,會把你帶壞。”“你現在馬上去寫作業,小孩子別總喊累。”命令的語氣與強制的態度,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感受到強烈的壓力與不適,更別說是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了。家長一開口是在要求孩子執行自己的命令,完全不給孩子溝通和商量的余地,置孩子的感受于不顧。試問,這種情況下孩子還會愿意聽家長講話嗎?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家長的話產生厭煩與抵觸,日后不論家長說什么,孩子都不愿意聽了。
要想孩子聽話,家長就要先學會“好好說話”,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例如:當家長希望孩子學習鋼琴時,可以先跟孩子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談一談學鋼琴的好處,然后再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聽一聽孩子想或不想學鋼琴的理由,并做出綜合考量。當家長不希望孩子結交某一朋友時,也不能強行干涉,而是聽孩子說一說與這個孩子交朋友的原因,并和孩子談一談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曉之以理,才能動之以情。溝通是一個有理有情、有來有回的過程。家長不能在親子溝通中唱一個人的“獨角戲”,把每一次溝通都變成對孩子的支配與命令,如果要求孩子對自己事事服從,那么孩子便會在隱忍中長大,遲早會有爆發的一天。
在人生路上,一個人首先是孩子,然后才能成長為家長。嚴厲專斷的父親可能曾經也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負隅頑抗的孩子可能未來也會成為一個固執己見的家長。當孩子拒絕聽家長的話時,請家長回想一下,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是否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不能因為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便將自己童年的記憶全部忘掉。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會出現不愿聽父母話乃至于拒絕溝通的時刻,請家長想一想,曾經的自己在這樣的時刻里,是否希望父母能對自己多一些理解與寬容呢?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不妨將心比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孩子的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很小,他們還處于成長的階段,對事物的看法不夠深刻,家長在溝通時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適當包容孩子的情緒,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
12歲的露露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在床上嚎啕大哭,這時露露的媽媽說:“不就是沒考好嗎,至于這么大吵大鬧嗎?你每周六日看電視的時候,怎么沒想到這一天?”在這個時刻,露露悲傷的情緒已經到達了頂點,媽媽的話就好似“雪中送冰塊”,于是無論媽媽再說什么,她肯定聽不進去。正確的溝通方式是,媽媽應當跟露露說:“露露,我理解你難過的心情,你是一個好勝心很強的孩子,難過很正常,但不要讓情緒成了你的主人。我們應當及時站起來,或許你可以減少一些周末看電視的時間用來復習,相信在下一場考試中你一定能考好!”這種溝通方式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首先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給予安撫,然后給孩子提出建設性意見,最后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如果家長能在溝通時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那么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溝通是家庭教育的一門學問,但溝通又是一把雙刃劍。溝通方式得當,會讓親子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穩步發展;溝通不當,會讓親子關系惡化。很多時候,都是“一句話的事兒”,一句話能成事兒,一句話也能壞事兒。家長要在家庭教育中利用好這把“雙刃劍”,讓溝通在實際生活中發揮更好的效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