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教師進修學校 陳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舉世矚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將其融入教育中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小學語文學習是學生整個語文知識學習的建構時期,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和教學中,從小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學習。
新課標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十分有必要,能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汲取中華民族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首先要認識到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有利于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學習和基礎知識體系構建。具體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教材中有許多本民族神話故事以及歷史故事,學生可以學習到這些歷史典故當中蘊涵的優良品質,促進小學生人格健全發展。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優秀的中華傳統篇目,小學生對教材進行學習,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打好古詩文閱讀和理解的基礎,養成積極向上、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良品德,塑造良好的三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有擔當有責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愛國精神是我國從古至今流傳的優秀精神,士為知己者死,忠君愛國的故事不勝枚舉。岳飛精忠報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歷史典故。學生通過對這些古典愛國故事的學習并與現實相結合,有利于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愛國情懷,厚植理想信念,培養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感,并能主動踐行我國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利于課程思政的落實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推進課程思政政策的落實。隨著課程新概念的提出,立德樹人逐步成了學校教學的根本任務和重點。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是教材的最終實施者,因此教師在進行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在課堂上是主體地位。教師體悟教材中含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并將其進行整理歸納,最終傳授給學生,有利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可以使學生從幼年時期就能夠體會到其中蘊涵的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起源,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但是在小學教材中,其集中地體現為古詩詞文言文等經典的文章以及文化常識和一些傳統文化技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是不可分割的。經典文章自然是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極有效手段。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經典文章是必有的內容。這些經典文章都具有時代性,通過這些經典文章的誦讀,可以讓小學生觀摩古人思想的變化與時代風貌,促進小學生歷史觀的形成。并且這些經典文章都是各家名流的傳世之作,在教學這些經典著作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創新性改造,促其創造性發展,使國學文化在當今社會散發出燦爛光彩。這些經典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的體現,最明顯的就是詩詞歌賦。例如,一年級下冊選取了《三字經》中的經典片段,五年級下冊用一個專題來閱讀和學習古典小說,三年級將歷史故事用文言文的形式呈現,從一年級開始就有五言詩和七言詩,并且數量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步增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古詩賞析能力。
文化常識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這也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文化結晶。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蘊涵的文化常識是了解我國歷史發展以及時代風貌有效途徑。通過了解這些常識,可以在心中描摹出古代人的生活習慣以及社會風貌。而小學語文教材中主要涉及的文化常識都十分簡單,大多是一些節日習俗,例如,花朝節、寒食節以及元宵節等節日的來歷。除節日習俗之外,還有歷史,習俗,衣食住行文化,民間故事等。例如,部編版教材中引入了二十四節氣歌,使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的農業耕作;引入了屈原跳江來引出端午節的起源。通過大范圍的引入來使學生了解我國的一些文化常識,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彰顯我國文化底蘊深厚,歷史的源遠流長。
要想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就要加強文化基礎教學,讓學生真正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進行漢字的教學。許多學生會寫漢字,但是他們卻并不了解漢字的內涵。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可以選取“日”“月”這種具有比較簡單的造字典故的自來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源遠流長,也更能體會到我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強文化基礎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更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文化的基礎教學不僅僅體現在漢字的教學方面,還體現在古文的閱讀方面,尤其是句讀的認知,在小學就培養學生關于句讀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在之后的語文學習中更好地把控語言閱讀的節奏感,增強學生的古文朗誦功底,從而促使學生在之后的語文學習中占領優勢。同時,增強古文閱讀能力,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本進行閱讀和理解,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方式的更新。
語文具有人文性,因此,要加強凸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可以通過教學小學教材中所提及的節日常識和文化常識來進行典故解說。例如,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一個節日。教師將屈原投江的前因后果講清楚,并引導學生來進行復述。同時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來鞏固相關知識,如屈原的愛國詩句有哪些?讓學生從端午節這種文化常識的講解當中,充分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厚植理想信念,促進學生思想水平提升,加強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想要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僅僅倚靠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除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學習和課內傳統文化知識挖掘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放眼更廣闊的語文學習園地,讓學生通過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來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凸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讓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充滿趣味性和人文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進行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教化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誦讀經典,能使文化永流傳。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經典作品的誦讀,能品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要素和精神內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古話就體現出了誦讀經典的重要性,在經典之中學習古人的智慧,并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來,可以促進教師對小學教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也可以使學生走進文化、走進經典,促進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這也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誦讀經典活動,讓學生品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精神內涵,尤其是將一些說理性的著作與教材中的課文相聯系,讓學生先在課堂上練習好說理性文章的朗誦,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在誦讀經典時的節奏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經典習慣,通過課文來熟悉經典誦讀,并參與課外競賽,培養學生與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相關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從中有更多收獲和成就感。在誦讀過程中,要讓學生能不斷參悟古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幫助學生解決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從而促進學生未來道路的順暢發展。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外組織一些傳統經典誦讀活動,如詩朗誦、歷史故事和情景劇等,這種詩朗誦活動可以在學生內部形成良性的競爭關系,從而推動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年級的語文學習氛圍的營造,促進學生對古文語感的提升,最終,促進學生傳統文化與國學知識底蘊的提升。在詩朗誦的過程當中,需要遵循學生的意愿,積極培養學生們的興趣。
教師要充分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學習當中,體味傳統技藝的魅力。傳統文化中的技藝是傳統文化當中優秀的思想和文化結晶,因此,學習傳統技藝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是十分有意義的。教師對傳統技藝的教學不應拘泥于古代的各種記憶的講解,可以開展一些課堂活動,來讓學生真實的體味到傳統記憶當中所蘊含的古人的智慧結晶,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增強學生對古代人生活習慣、勞動與生產工具以及生產方法的了解,讓學生切實通過真實的勞動實踐來探究傳統文化,發現傳統技藝的奧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圖文相關手段來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古代文化當中世代流傳的傳統技藝,讓學生知道,除了歷史課當中所講到的耒耜之外,還有其他的生產工具,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古人的生產工具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除了人力為主,還運用了許多工作工具,從而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促進人口增長有利于國家的發展。通過這種聯系與遷移的講解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知識點融會貫通的能力,從而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視野,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促進歷史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來提升講解的形象性,增強學生對古代人所使用的生產技藝的直觀感受。其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簡單學習相關的傳統技藝并自己做一個作品,從而表達自身對傳統技藝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傳統技藝和語文教學知識的融合,來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展。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加強傳統技藝學習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對傳統文獻資料的閱讀和理解,尤其是對課文之外的文言文延伸,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文言文知識水平的提升,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最后,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傳統技藝目前面臨的危機,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有效的社會資源。這種方式可以充分將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和傳統記憶的相關技術引入教學,不僅能解決傳承難的問題,還能讓學生擁有一項課余的興趣愛好,更好地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記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課程是為學生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課程。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中也以不同的形式為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應對教材內容熟練掌握,并且在制訂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活動時也應搭建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借助教材內容,時刻沐浴在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中。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的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應立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考查學生的知識儲備,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在此基礎之上再為學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良好的學習體驗中,感受語文和文化之間的聯系。例如,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識字課上,教師就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共同習童謠、民謠、漢字文化和中國美食等,讓學生既感受到漢字的多樣性,同時又能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寫毛筆字、收集春聯等的活動,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充分發揮教材的引導作用。在課堂上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時,教師應注意課堂的連貫性和持續性,選擇的教學方法也應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能夠有效利用課堂時間,豐富自己的文化儲備。如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視頻信息,利用各種語言繪本講述文化故事,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意義十分重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增強小學語文的育人功能,讓學生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要主動擔負起弘揚、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課堂、浸潤學生心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綻放出精神之花、體現其民族之魂。
(左毓紅)